“小強”末路,中山國必須亡

必須亡的悲涼小強

蟑螂,又稱小強,在江湖中,人們稱小強為打不死的小強,說明這個傢伙的個頭小,惹人煩,還生命力極其頑強,怎麼打都打不死。

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這麼一個小強式的國家,屢次滅國,屢次復國,屢次改名,從春秋初期一直折騰到戰國中期,數百年間成為小強式的存在。這個國家名叫中山國。

這個國家,曾經叫戎狄,然後被打到了北方,然後叫鮮虞,接著再次被晉國打到更北的地方,成了中山國,然後先後兩次被滅國,最終才在歷史中銷聲匿跡。

令人疑惑的是,中山國雖然討厭,但歷史記載,這個國家似乎對中原影響並不大,也沒有犬戎匈奴這樣的惡名。但就是被人們所厭倦,欲除之而後快,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歷史總在某一個點上出現巧合,而對於中山國而言,兩次滅亡都是飛來的橫禍。第一次是魏文侯改革之後,中山國成了魏國刀下的羔羊。第二次是趙武靈王改革,同樣,趙武靈王第一個開刀的,依然是中山國。

中山國可能直到被滅國,也不知道為什麼中原人改革,卻要讓自己的國家躺槍。而從歷史選擇來看,中山國必須要滅亡。

“小強”末路,中山國必須亡

中山國地理位置

魏文侯和中山國

改革、發展、穩定,這是在大爭之世,每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國君,都應該尊崇的理念。改革有風險,但機遇往往會大於風險。魏文侯和趙武靈王就是通過改革,嚐到了甜頭。

這兩位曠世雄主,對於改革,都選擇了以軍事為主要切入點。富國強兵中,強兵成了改革最重要的目的。

於是,在魏文侯的銳意進取下,魏國出現了令人聞風喪膽的精銳軍隊,被稱為魏武卒。

魏武卒,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武裝到牙齒的正規部隊。魏武卒的訓練標準非常嚴苛,如果從訓練量來看,甚至超過了現在特種部隊的訓練量。

首先看一下魏武卒的裝備,每個魏武卒身穿三層的鎧甲,頭戴頭盔作為保護,長兵器是一條長戈,短兵器是一柄近戰的短劍。除了這些近戰武器和防禦盔甲以外,還有遠程武器弩。每個弩拉力可達12石,配備五十支箭。

這一系列的裝備,保證了魏武卒近戰和遠程單兵作戰的能力,更增加了士兵的防禦能力,大大減少了士卒的傷亡。據後來人估算,一個魏武卒身上的所有裝備,超過五十公斤,也就是一百斤。但裝備的重量,已經超過了特種部隊的裝備重量。

而魏武卒的訓練量也相當可怕,一個魏武卒帶著三日口糧,半天要跑一百里,而且要保持戰鬥力,這才是入圍的標準。這種訓練已經很像所謂的“地獄周”了。

這一支相當燒錢的軍隊,即使已經變法強國,富甲天下的魏國,也只訓練了五萬人而已。而就這五萬人的魏武卒,在吳起手中發揮驚人戰鬥力,成為天下色變的勁旅。

有趣的是,魏武卒和天下作戰,但在歷史記載中,真正滅掉的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中山國。至於其他國家,哪怕是已經被打的半殘的秦國,也只是半殘而已,並沒有被滅掉。

而且,從魏國用了三年時間,才滅亡中山國這個細節可以看出。打別的國家,只是為了擴張和爭霸,但是,打中山國真的是要命打法。

“小強”末路,中山國必須亡

魏文侯

趙武靈王和中山國

那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數十年之後的趙國,就會發現,趙國幾乎走了和魏國非常相似的路。尤其從軍事改革方面。

如果說魏國的改革,讓中國有了一支非常專業的步兵。那麼,趙武靈王的改革,就讓中國有了一支相當專業的騎兵。

這支騎兵來之不易,趙武靈王的決心,也在青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這是多麼豪氣干雲的話語。在這種豪情的背後,我想,中山國的國王,應該會感覺到頭皮發麻,瑟瑟發抖了。

幾十年後,改革成功的趙國,再次將矛頭,指向了中山國,於是,中山國再次被滅掉,而且徹底的滅掉了。

歷史似乎總在對中山國開玩笑,趙武靈王在改革之後,趙國真正徹底滅掉的國家,也只有中山國,雖然趙國鐵騎威震天下。但唯有中山國,徹底嚐到了亡國滅種的痛苦。

歷史記載中,對於趙國滅中山國,似乎要比魏國更加合情合理。這時候的中山國發生了幾件事。

第一件事,中山國稱王;第二件事,中山國侵略過燕國和趙國;第三件事,中山國和齊國交惡。這些事情,的確可以讓趙國有一定的發兵理由,但最重要的理由是,中山國“地闢民眾”是一塊非常可口的肥肉。

說到這裡,似乎已經可以解釋,中山國為什麼會被各種吊打各種滅。但這種解釋。似乎還是有所牽強。

“小強”末路,中山國必須亡

趙武靈王

四戰之地的強國困局

要想了解為什麼強大的魏國和趙國,會對中山國產生極大興趣,需要分析一下,趙國和魏國的地理劣勢。

趙國和魏國的國力,在當時已經達到了巔峰狀態,但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都存在致命的硬傷。

只要翻看地圖冊,就會發現趙國和魏國所面臨的困境。國土面積小,而且缺乏發展的空間。

先說魏國,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獲得了安邑,曲沃,大梁,基本國土在現在的山西運城和河南交界處,這是魏國的核心地區,這個區域優點在於,土地肥沃,是中原核心地帶。缺點在於缺乏戰略縱深。而魏國想要獲得戰略縱深,就必須要擴張國土。

同樣的趙國,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甚至更加尷尬,趙國的土地分成兩大區域,第一個是邯鄲區域,第二個是晉陽區域。如果但從地理位置看,晉陽易守難攻,邯鄲土地肥沃,都是好地方。但問題出在邯鄲的門戶上黨,是韓國的地盤,於是,最大的尷尬出現了,兩個核心地區缺乏足夠的聯繫。長平之戰前,馮亭獻上黨,趙國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兩個中原最強的國家,都在被戰略縱深困擾,擴張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在戰國時期,擴張很有可能會死的很慘。

這一點,秦國將領司馬錯,有著清晰的認識: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彊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而當時秦國有兩塊肥肉,都是唾手可得,一塊是巴蜀,一塊是韓國。這就出現了一個戰國時期必須要知道的問題,如何吃肥肉的問題。

在戰國時期,尤其是戰國中期。經過數百年的征伐擴張,中原土地基本上已經瓜分完畢,小國也基本上全部小失。戰國格局出現七大強國和幾大次強國的出現。

這種格局讓任何一個強國想要滅其他國家,都會惹出巨大的亂子。

魏惠王時期,龐涓現後向趙國和韓國用兵,卻惹來了齊國的援軍,直接導致魏武卒全軍覆沒,魏、趙、韓同時衰落,齊、秦兩國趁機覺醒。

齊緡王滅宋國,惹來了五國伐齊,導致了齊國突然衰落。

於是,當戰國國力均衡之時,滅國很可能捅了馬蜂窩。那麼,如何能廣其地,就變得異常重要。

“小強”末路,中山國必須亡

戰國後期形勢

擴張領土的技巧分析

想要擴張領土,首先要名正言順。

雖然擴張沒有什麼道理可言,但有一些國家,打了並不會引起很大的麻煩。比如巴蜀,比如中山國。

這些國家往往有一些特定的因素,第一,血統不純正,也就是說中原人所謂的蠻夷,中山國是戎狄的後人,於是,在中原人看來,非我族類自然無人願意為他出頭。

第二,必須是無主之國,也就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勢力範圍,不是任何大國的附屬國。

第三,必須有足夠的理由討伐,而這些理由中,最重要也是最好用的就是弔民伐罪。

很不巧,中山國符合這三個重要特性。因此,這塊肥肉吃起來,不會引起他國的注意,而且成為擴張領土不二的選擇。

那麼,對於魏國和趙國來說,還有別的選擇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把目前的局勢看成是一盤象棋的殘局,每下一步,都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

魏國和趙國所能進攻的國家很多,魏國西可以進攻秦國,北可以進攻趙國,南可以進攻韓國、楚國,東可以進攻齊國。但很遺憾,這些國家他們一個都別想輕易滅亡,哪怕擊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趙國的選擇餘地就更小了,南有魏國,東有燕國,同樣屬於勢均力敵。

面對這樣的局勢,趙國、魏國還有的選嗎?無路可走唯有中山一國而已。

可憐的中山國可能做夢也想不明白,這些已經完成改革,已經有足夠實力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中原國家,卻扔掉了稱霸天下的夢想,不約而同的找了中山國的麻煩。

可惜,真相很殘酷,趙國和魏國從來沒有放棄過爭霸的夢想,但他們必須廣其地。中山國就成了一個莫名其妙就被宰了的肥羊而已。只能送中山國一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