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冷雨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第1課時 雖有嘉餚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並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瞭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彙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餚(jiā yáo)  自強(qiǎng)  兌命(yuè)  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餚(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後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後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後知困(困惑)

⑨然後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餚(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後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親自品嚐,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後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後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係: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後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並非並列關係,而是主從關係。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師說》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已,這節課上我們師生做到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不足之處:字詞基礎梳理中,部分同學對古今異義詞的理解和記憶不夠,在課堂提問環節中有點跟不上,這個需要佈置相應的練習,爭取在學習過程中消化吸收。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第2課時 大道之行也

1.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 講信修睦(mù) 幼有所長(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謀閉而不興(xīng) 貨惡其棄於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迴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教學提示】

鼓勵學生體驗觀察社會,說說自己對"大同"社會的見解和感受。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根本特徵),是總說,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大道之行"指什麼?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因材施教,簡化教學環節。已有註釋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沒有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譯成現代漢語。

不足之處:拓展討論後沒有及時予以肯定和評價,這樣會影響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下次課堂上的拓展延伸會格外注意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