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歷史,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個迷。它久遠、深奧、複雜的歷史事件時代錯綜複雜,年限犬牙交錯,沒有足夠的興趣和時間,真的很難弄清楚發生在古代的一系列事件。然而,一條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影響著今天的“一帶一路”卻吸引著無數人去探究,捋清楚它發生的歷史年代和原因,才能搞清楚這條路得來龍去脈。

在廣袤的地球上,沙漠、高山、溝壑、沼澤、荒原,各種複雜的自然環境曾嚴重阻礙著人類的交流。然而,即便天險重重,人類探索於交流的腳步,從未停止。即使在只能靠步行的時代,中國人依然能跨越千山萬水,創造奇蹟。一條古老的商道由於一個人強烈的使命感和堅強的毅力,經歷了十三年的坎坷和磨難,經歷了與死神的抗爭,終於形成。它貫通東方與西方,它蜿蜒曲折卻又綿綿不斷,有主幹,有分支,甚至延綿到浩瀚的大海。它衝破了自然與人為的巨大障礙。開闢了一條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

1.漢武帝要北擊匈奴、開疆拓土、一雪前恥

古代漢朝經常遭遇匈奴的進犯,公元前138年,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胸懷大志的漢武帝不甘心對匈奴低聲下氣,北擊匈奴、開疆拓土,一雪前恥,成為漢武帝最大的心願。為了提高勝算,西漢王朝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也在外交方面多方籌劃,準備進攻西域。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訴漢武帝,在匈奴的西邊,有一個遊牧民族叫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打敗後,被迫一再西遷,只因沒有強援,無法報仇,這個消息令漢武帝非常興奮。一個重大的戰略思想隨即產生,他要派出一支高規格的使團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於是,一支100多人的龐大使團從長安啟程踏上了西域之旅。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為首者本是侍衛皇宮的一個普通郎官,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榮譽的嚮往,有著強烈的探險精神,他喜歡開拓未知的領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張騫。

漢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時,幾乎無人敢應募,張騫欣然而出,擔負起出使西域,聯繫大月氏的重要使命。然而,對於大月氏的具體情況甚至所處的具體地址,張騫等人幾乎一無所知。西域的一切都在傳說中。包括巍峨的崑崙山和神秘的王母娘娘。

這是一次軍事行動之前的遊說,開始張騫並不知道他此次出行,其實是擔負著一個更為重大的,可載入人類史冊的重任。他的出行成了千秋功業。直到現在它依然能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2.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好像就是為了出使西域而生,他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為了一件事而努力,他為西域而生,為西域而死,在出使西域的路上,為大漢朝以及後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騫,漢中城固人,因開拓了“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善於待人處事。

漢朝初年匈奴征服佔據了天山南北30多個小國,完全切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繫。在中國先民的地理觀念中,崑崙山位於西北,是陸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黃河的源頭。西域的路上,飛沙走石、荒無人煙,更大的困難是面臨匈奴的阻隔。

張騫出使西域,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敦煌、穿越新疆在內的西域,進入中亞地區 (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然後繼續西行,到達最遠的地方是西方文明帝國,羅馬帝國。或者向南到達身毒。

西域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地區。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張騫一行人路過匈奴時,果然被匈奴扣押,一關就是十一年。在匈奴扣押期間,匈奴人為他娶妻生子,說服他留在匈奴,但是,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他始終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時刻想著自己要聯合大月氏一起抗擊匈奴的使命。等到終於有個機會他逃了出來後,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去找大月氏,路過大宛國,大宛國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併為他們做嚮導,張騫長達十一年的時間,終於來到大月氏。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但是此時的大月氏,生活比較安定,不願意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此待了一年多後,也沒有說服大月氏的國王,無奈,只能於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此時距他出使已經過了十二年。

見到漢武帝時,兩手空空,人面全非,十二年的滄桑,他經歷了沙漠、溝壑、荒原等自然環境的磨難,經歷了和匈奴的周旋,但是沒有完成使命。

100多人的使團,回到長安時只剩下了兩個人。更令人難受的是,出使時間長達十二年,付出如此巨大而慘重的代價,十二年的世事哽咽難言。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然而,張騫的第一次出使西域,果真沒有收穫嗎?對於西漢朝廷而言,張騫帶回來極其重要的信息。他詳細彙報了傳聞的西域六國的經濟和人民生活的詳細情況,使年輕的漢武帝興奮而神往。西域,從此由虛幻的想象變成了真實的存在。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未能達到預期的軍事目的,但此行的意義卻十分重大。張騫介紹了帕米爾高原以西許多國家的情況,還知道了漢帝國的南邊是身毒國(今印度)。身毒國和四川、雲南有著民間貿易往來,蜀布和邛竹杖經身毒轉運到大夏。他還注意到中亞當地沒有漆器和絲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和班固《漢書·西域傳》,就是根據張騫的報告撰寫而成的。

他還介紹了大宛有好馬,馬出的汗像血一樣紅,是天馬的後代,並很詳細地記載了,在大宛種植有大米、小麥、苜蓿、葡萄等,並可以用葡萄製作大量的葡萄酒,葡萄美酒紅色透明。

大宛的寶馬令年輕的漢武帝血液賁張,決心再次出使西域。

3.張騫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6年,張騫再度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已經不像第一次那麼兇險了,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漢朝大敗匈奴,匈奴被迫遠徙,出使路途變得非常順暢,此時張騫已經年近五十,身體也因飽經滄桑而變得衰老,但是他仍是出使西域的不二人選,巨大的使命感,依然充斥著張騫的心胸,在他看來,貌似險惡的西域,實則是他的寶地,是能夠成就他人生價值和巨大榮譽的所在。他願意為出使西域灑盡他的熱血。

這次出使的使團隊伍更為龐大,出使人數達300人,帶著漢武帝的熱望,每人備馬兩匹,攜帶上萬頭牛羊和價值數千萬的金幣、絲綢等貴重物品。這次他們的目的地是位於伊犁河楚河流域的烏孫國。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烏孫國是西域的大國,也是匈奴的重要屬國。張騫此行的目的,是說服烏孫,背棄匈奴與漢聯合,這一回他們毫髮無損地來到了烏孫王庭所在地赤谷城,龐大的使團,貴重的禮物,衣飾鮮明而彬彬有禮的使臣,這一切讓烏孫國君臣對遙遠的大漢帝國心生敬意,烏孫王熱情地招待了張騫一行,表示願意與漢朝交往,但是不願意與匈奴為敵,婉言拒絕了漢朝來使的政治訴求。他派遣使者跟隨漢使回到長安,表達答謝之情。

除了出使烏孫國之外,張騫還派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進行訪問,宣揚漢朝的威德,表達交往的意願,完成了第二次出使的任務。

公元前114年張騫回到了長安。張騫的一生,為了完成出使西域的重任,可謂是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然而,他出使西域足以讓名垂千古。

第二次回到長安時,他帶回了寶馬數匹,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看著這些寶馬,知道大漢王朝戰勝匈奴的日子為時不遠了!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在回到祖國後,他被封為博望侯,意思是廣博瞻望。

張騫返回長安一年後,由於常年勞碌,身體每況愈下,不久就病逝了。

司馬遷在《史記》中用“鑿空”二字形象地描述了張騫開通西域的壯舉。張騫的精神,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卓識遠見、堅定信念、他的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為我們民族建立起一座豐碑。他用一個人有限的熱血,灑通了一條溝通東西方的無價之路。這條“絲綢之路”,走過平原草地、跨過高山峻嶺,穿過溝壑沙漠,為人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騫所到西域,是中原王朝官方使節所到之處,宣揚漢朝的德威,傳遞漢人的友情、使天山南北、亞洲腹地的人們,第一次瞭解到漢朝的強盛與富庶,與這個東方大國交往的願望,架起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樑,對於這樣一條溝通東西方的政治之路,經貿之路、文化之路,又因為後來的商貿主要以絲綢為主,所以叫“絲綢之路”。

後來,漢朝又先後把兩位汗宗室公主嫁給烏孫王,實行和親政策,終於使烏孫從親匈奴轉為親漢。

公元前71年,漢軍五路討伐匈奴,烏孫出兵助漢立下大功,成為漢朝在西域的可靠蒙友,漢與烏孫的友好關係,持續了百年之久。

在漢朝之前,中國的政治影響力無法西出玉門關,而在張騫出使西域後,不僅西域地區同內地的聯繫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了起來。中原王朝也全面地看到了,西域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物產。

張騫的出使更積累了大量的西域地區資料和經驗,當他歷經千辛萬苦回到漢朝後,這些經驗和資料成為了後人繼續探索西域的重要參照。張騫的這些成就更是奠定了後世通過西域地區與其他民族政權,進行官方和民間往來交流的基礎。

張騫這一開創性的出使過程,史稱鑿空之行,張騫也因此被譽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

4.班超棄筆從戎西域之行通向羅馬帝國

到了東漢時期,雖然因為此前兩漢的更迭,一度削弱了中國對於西域地區的影響,但當時的政權,始終沒有放棄對於西域地區的管理。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公元73年,漢明帝啟用班超再次赴西域,繼任西域都護府的都護,班超的父親、兄長,都是非常著名的文史學家。用今天的話說,他就是標準的書香門第,這也使得他有著心懷天下的志向,但班超並不滿足於文學成就。

在漢朝強大的軍功報國的故事激勵和尚武風氣的感染下,他放棄了替人抄書的工作,投在了當時竇固將軍的門下,他的故事到了今天,成為了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棄筆從戎”。

班超到了西域地區以後,憑藉著過人的膽識和才幹,迅速的平定了西域地區的混亂格局,並且在之後的長達三十一年中,他以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正確地執行了漢王朝,“斷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終立足於爭取多數,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重塑了中國在西域地區的威信和影響力,加強了與西域各族的聯繫,促進民族融合。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他本人也建立了極高的聲譽,被封為定遠候。

同時,班超在原有張騫出使的版圖上,進一步向西探索,派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今天史稱的羅馬帝國,由此打通了由西域至波斯(在今伊朗一帶)和安息(西亞古國,領有伊朗高原及兩河流域),並抵達波斯灣沿岸的道路。在到達今天的伊朗,也就是安息帝國時,由於當時的安息帝國害怕,自己具有的漢朝商品貿易中轉站地位受到威脅,阻止了甘英進一步向西。

但此時的東漢帝國,已經具備了與當時西方的羅馬帝國,建立了聯繫的基礎,在班超的經營下,更進一步的拓寬了中原王朝,對於西域地區的視野。

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開始出現。西漢中葉,漢武帝遣使遠航,到達錫蘭(今斯里蘭卡),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

5.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打通的具體年限,史書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後來人們把“絲綢之路”分為陸地”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6.”絲綢之路”通衢廣陌,是最具活力的國際貿易走廊

“絲綢之路”眾多的通道使得人暢其行、物暢其流,東西方使節、商隊、僧侶、學者、工匠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沿線國家商貿與人文交流的半徑由此被大大擴展,貿易市場半徑由此被大大拓寬。唐朝宰相賈耽記載了唐與大食(阿拉伯帝國)之間的“安西入西域道”和“廣州通海夷道”,同一時期的阿拉伯地理名著《道里邦國志》記載了連接阿拉伯世界與我國的“呼羅珊大道”。中外文獻對”絲綢之路”相向而行的記載彼此呼應,表明“絲綢之路”不僅通衢廣陌,並且是最具活力的國際貿易走廊。道路的互聯互通,既是古代”絲綢之路”持續發展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最突出的標誌。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生命線,通過”絲綢之路”,我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來自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珠寶、藥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蘿蔔、胡瓜等各類農作物絡繹不絕進入我國。

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象徵著富貴、高雅的絲綢。在中亞,索格底亞那(今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商人精通絲綢貿易,公元4世紀時,我國長安等地集聚著不少以經營絲綢為主的索格底亞那商人。為了爭奪對中國絲綢貿易之利,公元571年拜占庭聯合突厥與波斯發生了一場長達20年之久的“絲綢之戰”。

可見,中國的絲綢在國際貿易市場佔據的重要地位。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7. “一帶一路”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

古代“絲綢之路”聚合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商貿、產業、資源配置,成為各方利益交匯的經濟走廊。歷史表明,經濟的進步和繁榮既是“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也是“絲綢之路”持久興旺的動力源泉。

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國家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而開放促進一個國家進一步強盛。歷史的新起點,帶來發展新機遇,“一帶一路”的倡議乘國家改革開放之勢而上,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勢而為,為我國更好、更持續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開闢了嶄新路徑。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沿線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目前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潛力、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一帶一路”的倡議順應沿線國家發展經濟、維護穩定、改善民生的現實需求,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推動當今國際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方案”。

古代“絲綢之路”深厚的歷史積澱,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它不僅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思想源頭,而且是共建“一帶一路”的行動基礎。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不只是人們的記憶,更是“一帶一路”建設繼往開來的底蘊所在。

弄明白張騫、班超的西域之行,才能搞清楚“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

古代的“絲綢之路”為我們開闢了東西方文化、貿易的先河,今天的“一帶一路”,將沿著這條路的足跡,把這條這曲折蜿蜒的“絲綢之路”建設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