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古人怎麼測量陰陽二氣?

古人怎麼測量陰陽二氣?


我們知道寒來暑往陰陽二氣的變化,在易學中經常會用到,陰陽二氣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古人在沒有現代精密儀器的情況下是怎麼測量的呢?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民間易隱(不是今日頭條上的)


在天上最明顯的是太陽與星辰的運行,古人通過確定節氣來標示出天上氣的變化,通過觀測到在不同的季節星象的位置來確定節氣,最早的記錄在《尚書·堯典》中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中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這裡的記錄,正對應四個節氣時的星象,若昏時觀天象,春分時,星宿在南中天。夏至時是大火正中,秋分時是虛宿,冬至時為昂宿。因為只是目力觀測,未必十分準確。


後來古人通過圭表測量日影,準確的確定了二十四節氣。通過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杆,這個杆叫表,通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有刻度來測星影長的標尺叫圭。


古人怎麼測量陰陽二氣?

由於我國主要位於北迴歸線以北,當正午時,太陽始終處於正南方,圭表中的圭尺朝南北方向放置,垂直的表因太陽照射形成的影子正好落在圭尺上,到了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影子最長;到了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高,影子最短。經過長期的觀測記錄正午日影,確定了一年中影子最長最短的位置,因此,確立了冬至和夏至。


兩次冬至或夏至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迴歸年,在確定了迴歸年週期之後,人們把一年的時間再二十四等分,即得到了二十四節氣。通過圭表測量出來的結果是非常精確的。


節氣反應在地上就是地氣,古人為了測量地氣,設計了一個實驗,把12支律管置於密室,充以葭莩灰,節氣一到,地氣就會從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動葭莩灰飛出。


古人怎麼測量陰陽二氣?

根據史書的記載,建一所特殊的上圓下方,有三重牆的密室,所有漏風的縫隙抹實,所有的牆、天花板、門還要用厚布蓋嚴。這一套特別的房間叫“緹室”。把12根律管埋在內室的地面下,管口與地面平齊。律管是用竹管制成的定音器具,最長的九寸,最短的約四點五寸,按黃鐘、大呂等十二音律排列。


律管的位置需要按照十二地支的方位埋好,然後在管腔內填上葭莩灰(用蘆葦內膜燒成的灰),律管的管口有時還要用羅紗虛虛的蓋住,實驗裝置即安放完畢。


到了冬至交節時刻,放在子位,長九寸的黃鐘律管就會有氣流從管口吹出,帶動管內的葭莩灰飛散出來,管口覆蓋的羅紗也會浮動或飛起;下一個月到大寒節氣,在醜位的大呂律管就會飛灰,依此類推,以後每隔一個節氣(這些節氣叫中氣),對應的律管就會飛灰,12箇中氣過完,12支律管也順次飛灰。


古人通過這些實驗來測量出天地之氣的變化,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陰陽、五行、氣,這些易學中重要的概念並不是虛玄的,古人通過自己的智慧,來認識和運用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