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如何築牢安全風險管控防線?

安全生產重在事故預防,安全風險辨識是事故預防工作的基礎。現實中,地方政府、生產經營單位和人民群眾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行業會發生事故,發生什麼樣的事故,事故預防工作是被動的,情緒始終是消極的。因此,筆者認為,只有明確生產、生活中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風險,這些風險如何導致事故發生,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有效管控風險,才能解決“想不到”“看不出”“管不住”等問題。

風險指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後果的組合。風險管控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國際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南非國家職業安全協會(NOSA)“安全五星”風險管理系統、杜邦安全管理體系等國際上較為成熟的安全管理體系幾乎都是以安全風險管控為理論基礎的。隨著我國對安全生產工作認識的加深和國際安全管理體系的引入,安全風險管控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通常所說的安全風險管控包括安全風險識別、風險等級評估、風險管控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安全風險識別

安全風險識別是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事故案例和經驗教訓,排查判定本轄區、本單位存在的安全風險,也有人將安全風險識別這個過程稱為危險源辨識、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儘管風險的種類多樣、形式不一,但總體可從“人的作業行為、物的狀態、作業環境和安全管理”四個方面進行辨識和分類,並應特別注意“三種狀態”。“三種狀態”是指人員行為和生產設施的正常狀態、異常狀態、緊急狀態。正常狀態即正常生產活動,異常狀態是指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生產設施故障,緊急狀態是指可能發生的重大危險,如設備被迫停運、火災爆炸事故等。

二、安全風險等級評估

安全風險評估指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評估安全風險的等級,以判斷風險大小,便於我們採用合適的態度和方法進行風險管控。目前,大家普遍採用的風險評估方法是風險矩陣法或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LEC)。由於這兩種方法簡潔易懂、便於掌握,且適用性強,各行業領域均可以參考使用,在國際上也廣泛應用。

由於其原理和使用對象所限,這兩種方法均難以評估安全管理風險大小,容易受到人的知識和經驗影響。但從安全科學發展現狀來說,這兩種方法能夠較為有效地判斷安全風險等級,滿足生產經營單位的需要,仍不失為較好的風險評估方法。按照當前的管理要求,將安全風險分為“紅、橙、黃、藍”(紅色為安全風險最高級)4個等級,並繪製安全風險地圖,標出風險所在位置及其等級。

三、風險分級管控

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辨識、評估安全風險的目的是使我們清楚存在哪些風險,哪些風險等級高、發生事故的後果無法接受。因此,要根據“輕、重、緩、急”的原則,做好風險管控工作,使風險都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風險管控措施多種多樣,一般可從三個方面進行控制:一是源頭控制,包括替換或降低危險物質的量,改進維護方式,修復防護裝置等,比如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高危企業,通過關閉退出可以徹底化解風險;二是在源頭和人員之間的控制,包括加強對人員的監督,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安全操作規程等;三是在人員處的控制,包括提供個人防護用品,開展安全培訓增強防範意識,提升防範能力等。風險的管控主體應根據風險的類型、管控難度、責任主體等綜合確定,以能有效實施管控措施為先,通常按照“分類、分級、分層、分專業”的方法明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主體。

在做好上述三個方面的工作後,地方政府、生產經營單位應根據安全風險情況,明確各級、各單位、各部門和全體人員的風險管控清單,落實風險管控職責,並儘量在醒目位置和重點區域設置重大風險公告欄,標明主要安全風險、可能引發事故類別、事故後果、管控措施、應急措施及報告方式等內容。同時,以崗位安全風險及防控措施、應急處置方法為重點,強化風險教育和技能培訓。《中國應急管理報》

掃碼在手機端打開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