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溼疹的發病與“溼”無關,卻總是瘙癢難耐

在皮膚科,我們最常見的疾病恐怕是溼疹莫屬了,而且我們普通人對這種疾病也有著非常好的認識,它的皮損不像蕁麻疹那樣的風團樣改變,出現快消退也快,其大多數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滲出,看起來有有一點溼漉漉的樣子,而且有比較嚴重的瘙癢,這樣的疾病我們基本上就可以考慮溼疹了,但是溼疹的形狀是不太固定的,有的看起來像一個有顏色或者無顏色的小包,醫學上管這種皮損叫做丘疹,有的看起來就是皮膚糜爛的樣子,但是不管“溼疹”是什麼形態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癢”;當然當溼疹到了慢性期或者直接出現慢性期的時候,皮膚的表現是非常的乾燥的,而且會看起來厚厚的樣子。

溼疹的發病與“溼”無關,卻總是瘙癢難耐

在普通人看來“溼疹”一定是與溼有關,但實際上這個疾病與溼沒有任何的關係,其發病的皮膚多是處在一個乾燥的狀態下,當皮膚缺少了水分和其他多種保溼物質的防護,皮膚的屏障功能就會減弱,加上一些人存在著一些過敏體質,就有可能會出現“溼疹”。至於急性期和亞急性出現的溼漉漉的滲出,是發病以後出現的狀態,而不是病因。所以您如果去醫院皮膚科去看醫生的時候,如果醫生再跟您強調皮膚的保溼,請不要質疑您的醫生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溼疹”是屬於一組疾病,而且這個病名可能會被其他病名慢慢的替代。它的發生與過敏有關,但不是蕁麻疹那樣的過敏,現在對於過敏性疾病的分類,國際上大概是分為六類的,而國內通常 分為四類,蕁麻疹是屬於I類過敏,而溼疹屬於Ⅳ類過敏反應,具體的機制我在這裡就不給大家介紹了,所以溼疹也需要檢查過敏原和抗過敏治療。當然溼疹的改變除了過敏以外,還有一些炎症的改變,這個炎症根本不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感染,而是皮膚的無菌性炎症,所以在醫生選擇治療的時候會適當的選擇一些具有抗炎效果的抗過敏藥物,或者是口服甘草酸苷,外用激素類藥物等等,必要的時候還會採取一些物理療法促進炎症吸收。

溼疹的發病與“溼”無關,卻總是瘙癢難耐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溼疹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病邪多會是有“溼”,但是這種溼是從皮膚髮病之後呈現出來的狀態來說的,而不是發病的原因,而西醫的病名有很多都借鑑了中醫,“溼疹”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讓大家錯誤的覺得這種疾病的發病與潮溼有關,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兒。中醫的治療會根據皮損形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滲出較多的時候,會選擇一些祛溼的藥物,如果是滲出較少的亞急性期可能會選擇一些活血的藥物,在皮膚乾燥皮損較厚的時候會選擇一些養血養陰的藥物,但是總體上還是以祛風止癢為主要原則。而且中醫對於皮膚也是強調保溼的,西醫可能會選擇凡士林,中醫可能會選擇一些動植物的油脂,但是基本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溼疹的發病與“溼”無關,卻總是瘙癢難耐

所以當大家得了溼疹,不要可以保持皮膚乾燥了,這樣只會加重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