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這幾句話管教孩子,你以為立竿見影,實際上可能毀了孩子

社會對熊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很多家長擔心“自己不教育好孩子,社會就會替你叫你他”,於是很是著急地想雕刻一個乖巧懂事的小大人模樣。

實際上看似乖巧懂事的背後,背後是錯誤的價值觀輸出。


1

腦科學博士後“屠龍的胭脂井”曾在微博上說:

有一次她坐高鐵,後座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不停地用腳踢她的椅子,持續上百次都沒有停。

她無奈地回過頭,跟小朋友的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的椅子了?”

這幾句話管教孩子,你以為立竿見影,實際上可能毀了孩子

這位媽媽跟孩子說的是“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父母應該說:“不要踢別人的椅子,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果父母把原因歸結為別人生氣了,孩子會誤以為只要別人沒有生氣,那麼他幹什麼都可以。

如果父母把孩子錯誤的行為歸結到外人身上,而不是告訴孩子本身行為有錯誤,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處事的方式,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還有的父母家長為了省事,選擇了這樣“立竿見影”的教育方式。


2

還記得第一季《爸爸去哪兒》中愛哭鼻子的森碟嗎。

五對父子/女剛進組時,孩子們不適應簡陋的鄉村環境,又哭又鬧。

在其他爸爸耐心勸慰孩子,向孩子解釋時,田亮第一時間採取的做法是抱著森碟往外走:

“你是來這裡表演哭的嗎”

“弟弟妹妹都不哭,你還鬧”

“你不要再哭了好不好”

這幾句話管教孩子,你以為立竿見影,實際上可能毀了孩子

看到這,你大概並未覺得田亮的做法有何不妥,給哭鬧的森碟找標杆,既可以快速地讓森碟冷靜下來,省心又省力。

但仔細想想,面對孩子的不安,田亮首先擺出了一副手足無措和不耐煩的態度,一心只想快點讓孩子不哭,卻不想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要哭”,沒有選擇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她好好溝通。

這個時候,不得不提到家長管教孩子的萬能法子:

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

再不聽話,爸爸就要生氣了。

再不聽話,媽媽就要走了。

再不聽話,醫生就要來給你打針。

再不聽話,就要去掃大街了喲。

你看別人家的小孩子都乖乖的,不哭不鬧,所以你也不能哭哦。

你要再哭,小朋友們都不喜歡跟你玩了喲。

你要再鬧,大人們都認為你是不懂事的孩子了喲。

“弟弟妹妹都不哭,你還鬧”是給利用他人的眼光威懾孩子;“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是利用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別鬧了,你看前面的阿姨都生氣了”,是利用孩子對負面評價的迴避心理。

實際上都是在借用他人的權威為孩子樹立道德標準。

在幼兒小小的心裡,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還充滿困惑。

兒童對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開始的。

他首先認識的是,媽媽怎樣跟自己說話,爸爸怎樣對待媽媽。由此而生成了關於善惡最初的概念和理解。

同時,孩子的大腦又沒有那麼靈光,只有簡單的應激反應功能,只能記住直接推導出來的結論。

如果告訴孩子“再吵媽媽就生氣了”,孩子直接推出來結論會是“媽媽不生氣的話我吵鬧就無所謂”,而不會意識到“我這樣做是錯的”。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為了“省事”,表面上是培養出來了聽話的孩子,實際卻有意或無意地跳過了真正的價值觀形成環節。

不管是“別鬧了,你看前面的阿姨都生氣了”這樣的錯誤歸因,還是“再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喲”這樣的“省事管教”,都會導致一個結果:

孩子永遠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做錯了,為什麼我不可以那麼做。

他只會覺得:

因為別人生氣了,所以我不能那麼做。

因為我這麼做,能保證自己安全,所以我要這麼做。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形成這幾種極端思想:


3

一種極端是,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幾句話管教孩子,你以為立竿見影,實際上可能毀了孩子

“為了不讓別人生氣,我得付出一切代價去做好這件事”;

“哎,為了我媽媽開心,我一定要考第一名”。

一個朋友分享了她小時候的故事。

她說小時候有一次,她在親戚家裡玩得太開心了,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菸灰缸,她媽媽氣得大罵她是“犯嫌精”,指責她“讓別人不開心!”

她知道自己做錯了,可是媽媽每次的話卻讓她一直誠惶誠恐,生怕自己再給別人添麻煩,總是小心翼翼地看著別人的臉色。

她覺得凡事都要以別人表現出的不開心為準則,而不是自己對每件事情的清楚的認知判斷為準。

討好型人格的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經常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使自己處於弱勢地位,這樣別人就不會嫉妒和攻擊自己,自己心裡才會感到踏實、有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父母應該做的是:

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錯的,錯誤的原因要有客觀的依據和準則。

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所以需要改正,他的行為侵犯了別人的隱私,而不是因為別人生氣了等等,這樣孩子才會清晰地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

有智慧的父母會告訴孩子正確的道理,讓孩子在規則的前提下,安心地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從而避免了去討好別人或者以別人的臉色為邊界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

4

第二種極端是,孩子不斷挑戰別人的底線,導致行為失控。

週末的親友聚會上,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拿著筷子不停地敲碗碟,小男孩的媽媽訓斥他說:“快別敲了,再吵大家生氣了!”。

他抬頭看了一圈,發現大家表情上沒有反對,一邊大叫:“我就敲!”一邊揮舞雙手,把一堆碗碟全都推到地上去,徹底驚呆了現場所有人。

男孩媽媽以別人生氣為界限,孩子當然會以為只要別人還沒有表現出生氣,自己的行為就沒有錯,從而不斷地觸犯他人的邊界和底線。

5

還有一種極端是,缺乏自省,將責任都歸結在他人身上。

這幾句話管教孩子,你以為立竿見影,實際上可能毀了孩子

小的時候,家長喜歡用談條件的方法驅動子女完成某項任務:

“今天練一小時琴,你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上午寫完作業,下午我就帶你出去玩。”

但很多家長無奈地發現,孩子很快學會反過來利用爸媽的要求:“下午帶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寫作業。”

很多中國父母的人生,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發和孩子的成就進行捆綁。

孩子的工資、社交、學習成績、婚戀狀況,每一條成就都寫在父母的功勞簿裡,彷彿一場聲勢浩大的單戀。

在這樣的影響下,孩子也逐漸習慣將自己的努力填入父母的光榮榜,將自己的失敗視為有負雙親重託。

《巨嬰國》裡提到,巨嬰遇到事情喜歡從外界找原因,因為不敢承認失控,失控會引發巨大無助感。

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根本找不到對與錯和客觀依據,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就是失敗,就會引發自我否定的情緒。

一方委以重託,一方勉力承受,脆弱的親子關係就像繃緊的橡皮筋,一旦斷裂,兩邊都會被巨大的反彈力量傷害。

“我都這樣了,你為什麼還不滿意”是情感關係斷裂那一刻,家長和孩子共同的託辭。

可是後輩的人生,終歸會脫離外界的激勵,依靠自己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驅使。

孩子的成就可以是父母的期盼,但絕不應是唯一的期盼;父母的期望可以是孩子的動力,但絕不應是唯一的動力。

6

講在最後

莫言說: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長是最細緻、最有才幹的雕塑家。

所以,管教孩子不要圖省事,也不要給孩子錯誤的行為導向。

要讓孩子真切明白到,做什麼事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為什麼這件事是錯的,我們可以改進的辦法有哪些。

希望每位爸爸媽媽,看到這篇文章後,能深刻反省自己,給孩子一個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性格健全、能獨當一面的社會有用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