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賤骨頭”最怕“硬拳頭”;“以德服人”戰勝後再去“囉嗦”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顧名思義,論武術而言只會在特點上“各有千秋”,一旦“動手”就必須要決出勝負,“成王敗寇”的真理“既簡單又粗暴”,所謂“以德服人”是在贏得勝利之後才有資格“施展”,“習武之人”一味的“誇誇其談,之乎者也”就愧對於自己的“摸爬滾打”;“傳統武術”和“傳統文化”總是在“自相殘殺”!


“賤骨頭”最怕“硬拳頭”;“以德服人”戰勝後再去“囉嗦”


習武的“非凡”意義

和平年代的武行似乎被世人“不屑一顧”,單純的認為這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所為,一個家庭有人涉及武行都會被定義為“沒什麼出息”的選擇,如果“大打出手”沒人會深究原因,只會“異口同聲”的指責你的“無德之舉”;現在日子過得太安逸,普通人不願意習武,因為太辛苦,行內人也不會練就一身“鋼筋鐵骨”,會些“套路”即可,就算會“打”,上個“擂臺”無論輸贏都“遍體鱗傷”,家人會干預阻撓;

“賤骨頭”最怕“硬拳頭”;“以德服人”戰勝後再去“囉嗦”

那麼當一位女士遇到“搶犯劫道”如果身邊有位學武之人“挺身而出”會不會感到慶幸?一位男士遇到“流氓挑釁”如果自己會“幾下”是不是就不會“膽怯”?習武不光只是“強身健體”,傳統武術的任何“門派”和種類都有其“進攻特點”,我們所看到的都只是“拳法套路”,“進攻能力”一般都不會展示,不是因為師傅沒傳授,就是因為礙於“武德”而“封藏”;另外一面是鍛鍊膽量,培養男子氣概,面對任何不利環境都能淡定應對,不會因膽怯而“畏手畏腳”;經常聽到所謂的“網紅用語”,什麼“武功再高也怕菜刀”,難道有刀在就不習武了?那有飛機還要汽車幹嘛?

“賤骨頭”最怕“硬拳頭”;“以德服人”戰勝後再去“囉嗦”

“道理、德行”是對待受過同樣教育的人

這些年經常聽到有關“以少欺多”的惡性或欺凌事件發生,雖然很是痛心,但也值得我們反省;而我也在之前的廣告裡看到過關於此類突發事件的公益宣傳,電視裡傳達的應對方式是有問題的,情景劇中還只是一個拿刀的人,衝到了一群人裡, 首先教的是“逃”然後是“躲”接下來是“報警”最後實在沒轍了才開始“抄東西反抗”,對於女士這樣的指導是可以的,對於男士而言只會培養“囊貨”,為什麼不能大家先一起反抗?有女士在場就可以報警,這件事很快就可以解決,如果先逃或躲只會讓惡徒越發放肆,先遭殃的一定是女士;記得16年歐洲盃,200個俄羅斯球迷把2000個英格蘭球迷揍得“倉皇逃竄”,很多人都知道英國足球“流氓”是出了名的,而“戰鬥民族”更加有名,現場10:1的比例,英國人愣是沒有招架能力。當然不是說打架是好事,要說的是人家在體魄和膽識上的自信,和教育上的成功,人多就會被欺負?“投降”就“天經地義”?“出口成章”有用嗎?

“賤骨頭”最怕“硬拳頭”;“以德服人”戰勝後再去“囉嗦”

說到傳統武術,近幾日上映的《葉問4》猶為的“振奮人心”,十年“沉澱”4部作品,完整的詮釋一位“武術宗師”的“傳奇歷程”,“願意講理大家講理;不願意講理咱們比劃;不懂尊重的人就用拳頭教你做人,打贏你再談武德”,每一段劇情都讓人“刻骨銘心”,這才是“教科書”式的教育;《葉問》題材的電影無疑是成功的,他教會我們“該出手時就出手”,教會我們“能力越大責任就越重”,也是通過這部弘揚傳統武術的影片,讓我們清晰的認知“不是葉問的徒弟是李小龍,而是李小龍的師傅是葉問!”

“賤骨頭”最怕“硬拳頭”;“以德服人”戰勝後再去“囉嗦”

現在文官瞧不起武將,“畸形”的觀念仍在蔓延,我們之所以能安逸的享受幸福,都是武將“無形的雙臂”為我們“支撐”的成果,瞧不起武行,就等於不屑於安逸的生活;於個人,如果對方一意孤行“蹬鼻子上臉”你大可不必退縮;於集體,涉及國家主權、民族獨立、領土完整的侵犯,武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世界各國不光是嫉妒我們在科學技術上的飛躍,更是懼怕我們的“拳頭和骨頭”越來越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