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陝西省級高新區有了新“門檻”

陝西省級高新區有了新“門檻”

2019年12月28日航拍的西安高新區。記者 袁景智攝

列出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和“鼓勵清單”,把工業總產值、R&D投入強度、高新企業數量等增設為定量指標

建立培育制度,把滿足定性條件但尚未達到定量條件的園區,列為省級高新區培育對象,指導創建省級高新區

高新區在我省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時代,高新區如何當好排頭兵、驅動器,助推陝西經濟追趕超越?如何尋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最佳路徑?日前,我省出臺相關辦法,“把脈”高新區發展,規範省級高新區認定管理和考核評價。

按照相關辦法,今後,陝西省級高新區的認定,將牢牢把握“高”“新”定位,採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改進審批“門檻”標準和條件。

陝西省省級高新區發展如何?面臨哪些短板?下一步發展的突破口在哪裡?設立的“門檻”有哪些變化?2019年12月23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獨家採訪。

創新引領

還需正視差距不足

我國首顆物聯網核心芯片、首個全球無線通信安全國際標準、我國首顆商用衛星……

我省自1991年獲批建設西安國家高新區以來,相繼建設了6家國家高新區和14家省級高新區。近30年來,我省各級高新區創造了我國多個“首次”“第一”,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能化等主導產業,創新引領作用明顯。2019年,我省作為全國唯一連續3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效明顯省份”受到國務院表彰。

然而,我省高新區無論是發展規模、產業競爭力,還是開放創新水平都存在不足。同時,隨著高新區所依託的財稅、土地、人才等優惠政策紅利不斷減弱,城市功能不斷強化,高新區承擔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日益加重,行政效能和運轉效率持續降低。

“這導致我省高新區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方面聚焦不夠,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先試、敢闖敢幹動力不足。”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趙巖說,“這些問題,反映出我省高新區要進一步增強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孕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能力,拓展創新創業架構和產業承載空間,從而形成創新驅動與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我省關中、陝南、陝北三區域資源稟賦、產業特徵、區位優勢、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明顯,創新資源分佈不均。目前,省級高新區的審批指標較單一,審批程序由省科技廳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對擬建高新區進行審查論證,報省政府審定。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現行的《陝西省高新區發展指標體系(試行)》存在部分指標定得太高,省級高新區達不到;原有指標多而分散,現有統計體系不完善;評價結果激勵性和約束力不強等問題。”省委科技工委委員、省科技廳副廳長史高領表示,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就要牢牢把握“高”“新”定位,改進省級高新區審批“門檻”標準和條件,加強省級高新區年度考核評價和動態管理。

規範“門檻”

做實“高”和“新”

為進一步規範省級高新區的認定管理和考核評價,省科技廳擬定了《陝西省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認定管理辦法》《陝西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考核評價管理辦法》(以下分別簡稱《認定管理辦法》《考核評價管理辦法》)。

省科技廳區域創新處副處長邢小紅介紹,《認定管理辦法》將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優化省級高新區審批標準和條件,按照“成熟一個,批准一個”原則,嚴格規範審批,加強管理指導。《考核評價管理辦法》將加強全省高新區考核評價和動態管理,建立高新區爭先創優機制,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和錯位發展。

“在高新區的發展中,強調高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功能,根據當地實際,列出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和‘鼓勵清單’,突出特色產業,促進產業集聚。同時,強化園區創新導向,把工業總產值、R&D投入強度、高新企業數量、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出口額等增設為定量指標。”邢小紅介紹,我省還將建立培育制度,對滿足定性條件但尚未達到定量條件的園區,將其列為省級高新區培育對象,給予1—2年的培育期,指導創建省級高新區。同時,將省級高新區分為綜合型和特色型兩類審批管理,將原前置審批調整為後置認定。“符合認定條件的高新區由所在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請,明確擬設類型。省科技廳會同省級相關部門及專家現場考察、審核、論證,將符合要求的園區報省政府審定。”她說。

今後,我省高新區發展好的,將獲得相應獎勵;發展不好的,可能被撤銷。新出臺的評價指標體系,把R&D投入強度、產業聚集度、開放創新和國際競爭力、生態環保和宜居包容性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根據年度評價結果,我省將主要獎勵在全國排名中名次進位明顯的國家高新區和綜合排名靠前的省級高新區,並在省級重大項目、創新平臺佈局、高新產業發展、科技企業培育及孵化載體建設中給予優先支持;對發展不好的高新區將進行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在規定時間內整改不力,將予以核減面積或撤銷。

打好創新牌

蓄積新動能

到2022年,佈局建設省級以上高新區超過30家,部署在高新區的省級以上創新平臺超過400家,R&D投入強度超過5%,建成超千億級產業集群1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30個,創新能力將顯著增強,產業優勢更加突出;力爭培育科創板企業10家、獨角獸企業20家、瞪羚企業2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00家,形成領軍和龍頭企業“頂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這是我省高新區發展的短期“心願單”。在規範省級高新區認定管理和考核評價的基礎上,我省還將不斷打好創新牌,蓄積新動能。

我省高新區發展不均衡問題顯著。其中,西安高新區集聚了大量人才、院校、技術等高端資源,發展一枝獨秀。為破解不均衡問題,我省將積極構建以西安、寶雞、楊凌、咸陽、渭南等5個國家高新區為骨幹引領,航空、航天、兵器基地和灃東、灃西新城等5個基地為重要支撐的關中高新帶;加強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統籌集成功能,通過異地孵化、“飛地經濟”、佈局跨區域產業鏈、組建協同創新共同體等方式,以點帶面放大輻射示範效應,形成西安帶關中、關中帶全省的發展格局。

與此同時,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等一系列探索將在全省高新區深入推進。

“當前,高新區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建議把高新區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出臺關於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發展、引擎加速’戰略,加快構建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意見,將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我省追趕超越提供強大支撐。”趙巖說。

(陝西日報記者 張梅 通訊員 徐貞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