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酒鬼”福音?喝酒雖然致癌 但患癌風險可能可以降低

“酒鬼”福音?喝酒雖然致癌 但患癌風險可能可以降低

醛類是一種高度活性的分子,與人類相關的最有名的一種就是乙醛,也就是喝酒後導致宿醉的那種物質。除了讓人頭暈噁心,如果乙醛在細胞中積累,它還會與DNA發生反應,並將兩條鏈連接在一起,造成一種極其有害的損傷形式,稱為DNA鏈間交聯(ICL)。

近日,《自然》雜誌上刊登文章,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修復乙醛誘導ICL的機制。

在人體中,實際上存在一種雙層保護機制,第1層是涉及到乙醛脫氫酶2 (ALDH2),用於將乙醛轉化為無害的醋酸分子,排出人體;第2層是DNA的自我修復機制,其中涉及到一種叫FANC基因,它們會參與用於修復DNA的蛋白。

根據過去的研究成果,後一種情況是通過DNA複製並剪切DNA鏈來“解開”和移除ICL的,而DNA的剪切會帶來致癌和衰老的風險。

而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意外發現,大約有一半的ICL是由另一種更快的機制修復的,這種機制雖然也涉及DNA複製,但與FANC無關。這種機制沒有對DNA鏈進行切割;相反,ICL可能在交聯過程中自己就切斷。

這種修復方式會導致交聯還原到一條DNA鏈中未受損的鹼基上,但在另一條鏈上留下加合物,而DNA複製酶可以繞過加合物完成修復。

研究過程中,科學家並未發現有某種蛋白質參與了這一機制,因此他們推測,ICL的裂解可能是DNA解旋時機械力作用的結果,或者也是某種酶活性的結果。如果真的是某種酶參與了這個進程,那麼只要把它找出來,未來或許就能減少酒精衍生癌症的發病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