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原創」面 子

俗話說:“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既然死要面子,就得活受罪,那麼不要面子,肯定就會享福了。

我看未必!面子者,人之顏面也。大凡人,無論是為官,還是為民;無論是社會名流,還是引車賣漿者流;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目不識丁的人,大概都會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顧及自己的顏面。若被人罵上一句 “死不要臉”“臭不要臉”“真不要臉”,那是極傷自尊的。

因為,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如果超越這個群體,我行我素,無所顧忌,勢必會淪為社會群體中的異類,那種滋味是很難受的。

當一個人遊離於社會群體,在邊緣地帶踟躇時,他的內心是孤獨的,他的情感是脆弱的,他的精神世界自我封閉,別人進不去,自己也出不來,彷彿是一個無底的黑洞 。

這種人自我意識越強,在邊緣地帶就滑得越遠,當滑到一定程度時,恐怕靈魂就難以再附著肉體了,其結果很可能會導致精神分裂。

誰都不願意被人看不起,誰都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誰都想在社會群體中構築起自己高大而堅實的形象。

因此,“面子”問題實在小覷不得。

可是,面子往往跟利益產生矛盾。要想得到面子,就得放棄利益;要想爭得利益,就得放下面子。

二者不能兼得,何去何從,頗傷腦筋。

利益是潤身之物,面子是養心之方,前者是肉體所必需的,後者是精神所必要的,何輕何重,見仁見智。

我想,如果是尊崇厚黑學的人,一定會以利益為重;如果是信奉老莊學的人,一定會以精神為重。

可是,問題出在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什麼都不相信,他們相信別人的眼睛。

別人的眼睛亮了,他們就感到滿足;別人的眼睛紅了,他們就感到興奮;別人的眼睛冷了,他們就感到自卑;別人的眼睛白了,他們就感到絕望。

正因為他們用別人的眼睛來審視自己、衡量自己、判斷自己,所以,在利益與面子的取捨問題上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惟恐得到利益而丟了面子,又怕保住了面子而自己吃虧。

如果真有兩全其美的方法,那是再好不過了,既利於己,又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可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等好事。

於是,兩種結果,兩種滋味,得到利益而丟掉面子者惶惶然,保住面子而失去利益者慼慼然。

這大概就是“小”知識分子的特點吧。

也有為了利益而根本不要面子的人,這種人見到名利就像吃了偉哥、打了雞血一樣,雄心勃勃,兩眼泛光,擼胳膊挽袖子,瞪眼睛拍桌子,頗具流氓無賴的習氣。

他們的信條是:我得不到,誰也休想得到;誰得到了,那就是跟我過不去。

那種氣勢,讓躍躍欲試的膽小者望而生畏,主動退出;讓心慈面軟的管事者心驚膽顫,笑臉相迎;讓與世無爭的知足者嗤之以鼻,笑破肚腸;這種人得到利益後,如范進中舉,喜極成狂;一但敗北,便如喪考妣,哭天喊地。

這種人,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敢要,就是不要面子,我倒很欣賞另一類不看重面子的人,他們純真質樸,自然本色,隨遇而安,坦蕩無私,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

其實,他們並非不看重面子,而是靈魂的充盈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精神滿足,無需在“面子”上塗脂抹粉,而這種人,在他們的內心一定有一個堅實而高貴的自我,這個自我足以使人們趨之若鶩的微名浮利暗淡無光,足以使俗人視為生命的“面子”微不足道。

陶淵明歸園田居,“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沒有面子;司馬遷受腐刑,“重為鄉黨戮笑,汙辱先人”,很沒有面子;曹雪芹窮困潦到,“舉家食粥酒常賒”,更沒有面子……但他們都為那個時代嬴得了面子,並使我國古代文學在人類文化寶庫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我想:如果面子是人格的標籤,我們就應當珍惜它,通過不斷地完善和提高,將它打造成名牌;如果面子只是一塊遮羞布,我們不妨把它扯下來,讓靈魂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看它是否經得住嬉笑怒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