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嚴歌苓《小姨多鶴》:悲慘命運後的向死而生

人生的光榮,不在永遠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撲屢起。-拿破崙

嚴歌苓的《小姨多鶴》發表在2008年,一經出版就驚豔文壇,書中描寫了日本遺孤多鶴悲慘的生活經歷,也透過一個家庭的發展和動盪,映射出時代的變化歷程,可謂是小故事見大歷史,小家庭見大社會,小人物見大時代。

多鶴身世可憐,遭遇也很慘,不幸淪為一個家庭的生育機器,眼看著親生骨肉,卻聽不到他們叫一聲“媽”;她勤勞,愛整潔,做事一絲不苟,在艱苦中依然保持對生活的敬畏,每一天都活得認真嚴格;同時,她美麗,溫柔,善良,從眼神中就能看出她的清澈,可她的一生中,依然出現了三次想要結束生命的時刻,她為什麼有此想法?最後又為什麼重獲對生命的渴望呢?

嚴歌苓《小姨多鶴》:悲慘命運後的向死而生

1.被拋棄的憤怒

1945年日本戰敗後,當初移到中國滿洲開荒的日本人被拋棄,日本村落裡開始了集體自殺,而16歲的竹內多鶴,逃了出來,在逃離路上,她失去了所有親人,也目睹了血腥的死亡現場。最後,她被張家買走,淪為他們家的生育機器。

張儉本來有媳婦,叫朱小環,夫妻二人感情挺好,可誰知小環懷孕後期,偶遇到幾個日本兵,被追趕恐嚇之後,失去了腹中孩子,也失去了生育的能力。那個時代,一個家裡沒有孩子是萬萬不能的,他們用七塊大洋,把多鶴買來,只為傳宗接代。

一個偶然的決定,讓張家和這個日本女人連起來,一連就是半輩子。

嚴歌苓《小姨多鶴》:悲慘命運後的向死而生

多鶴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兒,取名春美,張家人露出不滿,連小環也說:等她給你生下兒子,就把她扔出去。

為了避人耳目,張儉帶著妻子小環,和多鶴離開老家小鎮,搬到長江邊的一座城市,多鶴偽造成小環的妹妹,當了孩子的小姨,一個畸形的家庭就此開始了。

多鶴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生育的任務算完成了,她並沒有怨恨自己的遭遇,反而從三個親骨肉身上找到了血緣之情,她為自己生下了親人,這世上唯有的親人。

她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把水泥地擦得錚亮,家裡人的衣服熨得服服帖帖,連鞋襪也一塵不染。她走著小碎步在忙碌,動不動就要給人鞠躬,留給別人的永遠是忙碌的背影。

一家人在她的影響下,都漸漸愛上了整潔,連大大咧咧的小環也喜歡上了這種舒適乾淨的環境,但隨著孩子們長大,這樣的家庭總讓人覺得不正常,不合理,透著古怪。張儉自己都覺得,如果沒有多鶴該多好,他就可以和小環享受著天倫之樂了。

張儉心裡默默想了一個主意,他帶著多鶴和孩子們去郊遊,在人群中他丟下了多鶴,就像當年說的那樣,等她生下兒子,就把她拋下。

可拋下容易,內心的愧疚卻不能消散。小環看破了他的偽裝,數落了他一頓,執意要去尋找多鶴。多鶴走失了一個月,家裡就混亂了一個月,還好多鶴自己回來了,她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家,回來後她和張儉廝打在一起,她明白上次郊遊不過是個陰謀,心裡已經做好了準備,要拉著三個孩子一起去死。

這是多鶴第一次想到死,被拋棄的滋味太不好了

可最後呢,當她看到女兒掉下的第一顆乳牙,小小的,曾無數次摩擦過她乳頭的乳牙,她突然就不想死了。她死了還怎麼見證孩子們的成長?

在我們看來,多鶴是可憐,甚至是悲慘的,可為母則剛,孩子是她的心頭肉,也是她無望生活裡的精神慰藉。

嚴歌苓《小姨多鶴》:悲慘命運後的向死而生

2.愛情的得到與失去

多鶴和張儉一塊生活了八九年,生育了孩子,卻沒有得到情愛,可以說最初的張儉是厭煩她的,只因為她是日本人,後來這種厭煩消失,也不過是把她當作一個家人的存在。

一個普通的下午,張儉在人群中看到了多鶴,她是那樣的卓爾不凡,她的臉龐,她的眼睛為什麼如此之美,只是這一眼,讓張儉心慌意亂,心跳加速,之前相處了八九年,怎麼到此時才有了心動的感覺?

連張儉自己也說不清楚,愛情的突如其來,讓他無力招架,只想陷進去。就這樣,他們的愛情來臨了,他們開始了私密的約會,蘆葦叢裡,山坡松林裡,公園的灌木叢裡,都出現過他們甜膩的身影,他們像是一對進入熱戀的情侶,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了。

他們揹著小環,偷偷約會,張儉的心變了,什麼時候變的,僅僅是人群中的那次偶遇嗎?也許更早時候,他就對這個身世悲慘的日本女人產生了憐愛。

一次在電影院裡的瘋狂約會,被人發現了,多鶴逃脫,張儉被審問,單位要審查他的作風問題。關鍵時刻,小環現身頂罪,雖解決了困局,卻傷了小環的心。

多鶴也知道,她和張儉的關係再次改變了,他不會再和自己去約會了,屬於他們的私密時光,再也沒有了。

如果得到了就意味著要失去,那還不如從來沒得到過。張儉對她突然爆發又突然泯滅的愛,使她變成了一個最孤獨的人。嚐到了愛情的甜,品過了愛情的歡,這驟然而來的冷卻,像是冬天裡的大雪,把一切都埋進去,凍起來了。

她望著山上的松樹林,望著一棵樹發呆,她又想起了自己的代浪村,接著,想到了死亡。

這是多鶴第二次想死。來也迅速、去也迅速的愛情,折磨著她。

可死亡要有儀式感啊,這一生能有幾個這樣的時刻呢,多鶴盤算著,她要先去找到一根好繩子。可到了家裡,兒子出了意外,從樓上摔下來了,多鶴看著化險為夷的兒子,聽著小環常有的呵斥聲,突然又不想找繩子了,就這樣吧,湊合活著吧。

多鶴和小環是完全不一樣的女人,從她們的差異中,也體現出兩個民族的差異。

多鶴嚴謹認真,對待生活一絲不苟,連想自殺也要有儀式感,這裡體現出日本的民族文化,執著嚴格,追求完美。

小環呢,刀子嘴豆腐心,大聲吵,高聲罵,不怕丟臉,不拘小節卻含著大愛,這裡也反射出中國婦女的生活態度,以不變應萬變,隨遇而安,湊合活著,才能好好活著。

嚴歌苓《小姨多鶴》:悲慘命運後的向死而生

3.萬念俱灰後的希望

書中還出現了兩個男人,小彭和小石,他們是張儉的工友也是老鄉,經常去張家作客,也都愛上了多鶴。

多鶴的美不動聲色,一顰一笑都是風景,小彭和小石雖沒表達,但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追到多鶴,得到多鶴。

在這一點上,電視劇有很大的改動,和原著有很大不同,我以原著情節為參照。

小彭對多鶴是真誠的愛,為她保守秘密,為她休掉老家妻子,而小石呢,愛得有點淺薄,特別是知道了多鶴的日本人身份後,竟然公開要挾多鶴,這讓張儉心中很不悅,很害怕。

一次工作中,不知道是工作事故,還是張儉故意而為,他吊車上的鋼材,砸死了小石。在多鶴的解讀中,張儉為了保護自己,懲罰了小石,這種愛充滿了深情。原來,他一直還愛著自己,不過是從表面轉移到內心深處了。

之後,文革開始,張儉又因為小石的案件被抓起來了。多鶴在廣場上聽到了張儉被判了死緩,她又一次心如死灰,這個和他糾纏了半輩子的男人,難道再也出不來了?

她第三次想到了死亡。如果註定天人永隔,她絕不獨活。

可怕的儀式感啊,當她坐在池塘邊,準備對自己下手的時候,她發現了一個問題,過去的時光裡,她和張儉曾因為一些事情冷戰了兩年之久,她怎麼能賭著氣、不和他和解就去死呢。

她要見他最後一面,當面和他和解,這樣才能安然死去。

在這種絕望的時刻,總是顯現出小懷的堅韌性格,她說謊騙著大家,說自己能找到人讓張儉從死緩到無期,從無期到有期,一家人圍著一鍋魚頭湯而坐,多鶴再次放棄了死的念頭。

死很容易,活著卻很難。多鶴的這三次自殺的決心,每一次都被家庭的愛拉回來,親情、愛情、姐妹情,每一次,她都重新被愛召回。也可以說是被小環的“湊合哲學”拉回來的,在看清生活的困難之後,依然選擇了活下去。

嚴歌苓《小姨多鶴》:悲慘命運後的向死而生

多鶴是可愛的,她的溫柔,她的整潔,她的儀式感,都彰顯著她的可愛。

多鶴也是勇敢的,她的隱忍,她的堅強,她一次又一次的向死而生,都彰顯著她勇敢的一面。

故事的最後,多鶴回到了故鄉,為了帶走張儉治病,還和他領了結婚證,兩個孩子也跟著她移民,好像是很完整的結局了,孩子們知道了她是母親的真相,她在法律上獲得了張儉妻子的身份,擺脫了妻子不是妻子,母親不是母親的僵局。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表示:“《小姨多鶴》是近年來中國小說不可多得的一部優秀之作。我想放在幾十年來都是首屈一指的作品。她的思想意識之高,超越了簡單的民族國家的立場,寫出了對戰爭的控訴,以及人性的複雜性。生命是如此高貴不可摧毀,讓我驚歎。 ”

這本書塑造了兩個可愛的女人,在講述這個小家庭的故事同時,也講述了中國大半個世紀的時代進展,從抗日戰爭,到文革到改革開放,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而作者嚴歌苓呢,也擅長以小見大,塑造了多個光輝的女性形象,《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的田蘇菲,《第九個寡婦》中的王葡萄,《扶桑》中扶桑,無疑不是遭受了命運的摧殘之後,還依然笑著面對人生。從這些人物塑造中,看到了作者嚴歌苓的人生哲學,以及對女性百折不撓精神的歌頌和弘揚。

(電視劇版本和原著情節有差異,特別是小彭和小石的人物刻畫,差異較大。本文以原著為參照。)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