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社會廣角|知識付費應“付有所值”

日前,快手聯合知乎發佈了“快知計劃”,宣稱將陸續引入相關學者、教授等開通的知識教育類賬號入駐快手,為快手的知識教育內容開展更深入的建設。

近年來,隨著各大互聯網平臺紛紛涉足知識教育領域,知識傳播的途徑變得更加多樣化,也讓知識付費逐漸得到廣泛普及和應用。知識付費其實早已有之,就是消費者為獲取的知識買單。互聯網時代,平臺將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通過線上交易實現其商業價值。從2016年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為標誌,知識付費展現出強大的流量變現功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臺佈局掘金、拓展市場。據悉,國內最大的彈幕視頻網站B站過去一年就有2000萬人登錄學習;快手教育短視頻的作者超過99萬,累計生產教育短視頻2億條……龐大的用戶體量背後是日益旺盛的教育消費需求,同時也反映出知識付費領域前景廣闊,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天地。如果說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是知識付費能夠迅速發展的原動力,那麼,線上支付方式的便利化與多樣化,則為知識付費提供了技術支撐。這些年來社會對於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程度日益加深,也為知識付費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用戶為知識買單,平臺理應提供優質知識產品。然而,很多用戶卻深感體驗不佳,很難堅持學下去,甚至發出“所付不值”的感嘆。例如,目前知識付費普遍存在產品內容良莠不齊,一些產品粗製濫造,雷同現象嚴重,更有用戶買到盜版產品。特別是在知識碎片化的語境下,越來越多的人有系統學習的意願,而很多產品內容零散、空洞,專業性和系統性不強,無法滿足用戶要求。解決知識付費領域出現的問題,就要從根本入手,深耕內容生產,優化產品供給,讓用戶“付有所值”。

首先,互聯網平臺要加大監管力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內容篩選和評估機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將以次充好、打擦邊球、同質化的產品拒之門外,將存在嚴重侵權的內容發佈者列入懲戒範圍,並嚴格追究其法律責任。其次,要在專業化和精細化上下功夫,精準對接用戶需求,通過大數據分析、市場調研、用戶反饋等深挖用戶需求點和關切點,注重對碎片化知識的加工創作,為用戶系統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更加專業的平臺。傳播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效應、專家效應,通過行業大咖、領域專家、知識精英等消費者普遍認可的人物來提升產品專業性,增強產品吸引力,提升用戶黏性。值得一提的是,優質內容生產離不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目前複製版、盜版等產品充斥線上平臺,且由於舉證難、週期長、成本高等原因,導致維權難度較大。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完善新領域新業態的保護制度”“加大侵權假冒行為的懲戒力度”,對知識付費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政策利好。而要將政策利好轉化為行業發展動力,不論是平臺還是內容創作者,都要不斷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從而為鼓勵原創、激勵創新創造更好的條件。

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知識焦慮仍將繼續存在,不論知識傳播與獲取途徑如何變化,最終都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從“知道某些知識”變成“得到某些知識”,這正是知識付費存在的終極意義和必須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