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歷餘一心三觀者:

若總無明心,未必是宜;更歷餘心:或欲心、瞋心、慢心。此等心起,即空、即假、即中,還如總中所說。

前來所說,但觀識陰作如此說,餘四陰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是名觀陰界入境破法遍竟。

問:入假、中有因緣,入空何意無?入空以四門料簡,假、中何意無?

答:入空亦有,略故不說耳。何者?謂為解脫故,為脫他故,為慧命故,為無漏故,為法位故。夫生死縛著,勞我精神,非空不解。自既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為脫他故,應須入空。賢聖以慧為命,慧命非空不立。諸神通中,無漏通勝;為勝神通故,應須入空。又,法位非慧不入,空慧能速入法位。入空因緣甚多,例後故說五耳。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夫空觀通於小大偏圓,欲分別不濫,須四門料簡。假中不雜小,故不用耳。空觀二種:析空專在小;體空小大共。今之料簡,簡於體空。雖同用體,所為處別,故須料簡。別圓能通,雖各四門,所通處同,故料簡則閒耳。智障者,異解不同,今出達摩欝多羅釋。煩惱是惑心,故煩惱是障;智是明解,云何說智為障?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智有二種:

證智、識智。識智分別,體違想順:想順,故說為智,體違分別,與證智為礙,故說智為障。

又,佛於二障得解脫。《涅槃》雲:“斷愛故,得心解脫;斷無明故,得智解脫。”《地持》中說愛為煩惱首,故心解脫對治煩惱障也。遠離一切無明穢汙,於一切所知,知無障礙,名“智淨”。智淨即慧解脫。若以智所知礙,名智障者,以無明故,於智有礙,正以無明為智障體也。《入大乘論》雲:“出世間無明是智障。世間無明,賢聖已遠離。”即是先斷煩惱障也。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二障具是煩惱,云何以無明為智障?

無明是即智之惑,以智為體,即智說障。例如:無為生死,即無為而說生死,以“無為”為名也。愛即四住地也,亦能障智;然是異心之惑,解惑不具。體是煩惱,故當體為名,名“煩惱障”。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複次,愛能令諸有相續,能令心煩,與心作惱。雖無明覆蔽,然生由愛水,招生功強,故名愛為煩惱障。無明不了,正與解脫反。愛性雖違,然以無明為本。無明性迷,障智義顯,故從所障,名為“智障”。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無明有二:

一迷理,二迷事,何者是智障?

《地持》說:“二乘無漏人無我智,為煩惱障淨智;佛菩薩法無我智,為智障淨智。”若爾,二具是迷理為智障。又,智所知礙,名為智障者,於一切法知無障礙,即於事中知無障礙;但是迷事為智障。

若爾,何者為定?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照事、照理之智,智雖有二,二無別體。智障、無明亦無二性。雖有二說,而無二也。

又,心智為障者,究尋分別智,礙於如實,不得證智,此亦即智是障。以滅想、滅心,故有斷智之義。若舍分別,即向智障清淨。

又,非是條然,故智亦不斷。是以經有不失福之言。《百論》引佛說“於福莫畏”者,助道應行也。

人作一向之論,便有斷、不斷二途;計無矛盾,勿生偏執競也。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問:《瓔珞》雲:“第三觀,初地現前。”今云何或說在八地,或說在初住?

答:借義相成:或借高成下,或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瓔珞》明別教,故言初地。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問:假、中兩觀,明三根人修位,初觀不見判修位?

答:後觀悉入位,方修假中,故約位判三根淺深。初觀始於凡地,無位可判淺深。又,《瓔珞》亦有文雲:“四地名須陀洹。”此應是下根;又,“三地明須陀洹。”此應是中根;或“初地明須陀洹。”此語上根。

摩訶止觀|更歷餘心,一心三觀(一百五十七)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