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血色浪漫》?

風繼續吹


我是2005年的大學畢業前夕才看到騰文驥導演的《血色浪漫》的。大學的最後一年是最無所事事的一年,也是最悽惶不知路在何方的一年。上課已經不在必要,每天的生活充斥的都是無所謂形式的狂歡和戲耍,睡覺、打撲克、打遊戲、看電影、喝酒成為了填補這段最後青春的全部生活方式,儘管這是一段沒有意義的生活,但是我依然無限懷念這段逝去的浪蕩歲月。我們在其中所給予的正是放縱之間的對未來無所知的恐懼和彷徨、痛苦和絕望、青春和成人、責任和慾望。

那個時候,幾乎每天晚上宿舍中的電腦桌旁都聚集了許多的人,看電視和電影成為了我們複雜情緒的重要宣洩渠道。我正是這個時候看到《血色浪漫》的。對於我而言,這部根據都梁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吸引我們最初的因素是因為那是一個關於青春與愛情成長的故事。那段墮落的歲月中我不可能更多的對它傾注更多關於影片意義結構的思考,對我們而言,它的存在不過是填補我們那個時候難以忍受的無聊生活,轉移一下我們的騷動和激情的過剩罷了。我真正的開始思考這部電視劇是偶爾一次聽到宿舍的哥們說學院的某位教授託他去大連圖書城買一本都梁的《血色浪漫》。根據推斷,這位教授應該是鍾躍民的同輩人,從文革中成長的一代人,他們現在正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是現代亞努斯女神的面孔—— 一面看著歷史,一面朝向未來。我開始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青春的故事,而且還是一個關於歷史的故事,還是一個關於懷舊的故事,甚至還是關於暴力和血腥的故事。

在電視劇中,鍾躍民、鄭桐、張海洋、袁軍、周曉白等從文革到八十年代的成長曆程正是第四代影人的成長經歷,從這種意義上講,《血色浪漫》可以看作騰文驥乃至一代人精神上的成長自傳。從詞源學意義上分析,對“浪漫”一詞表述的偏愛可以從任何人的青春歲月中看到這種成長的經歷,而所謂的“血色”一詞正是一個特殊年代的能指。“血色浪漫”詞彙的組合似乎可以窺見出小說的作者/導演頗為自戀、顧影自憐般的心理創作狀態。也難怪,對於這一代人來說,他們的童年其實並不像如電視劇中鍾躍民一樣的自由自在。

60年代至70年代雖然正是他們的青春歲月,但也正是中國社會政治的封閉的歲月。這是一段極其醜陋的歲月,也是一段殘暴的歲月,青春中於社會原本就頗為脆弱的認同感和整體感面臨崩潰的邊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社會遺棄、被政治迫害、被家人漠視的離棄感。他們生長中的恐懼和血腥緊緊相連,這種具有了弗洛伊德的童年情結主導了他們以後的絕大部分歲月。他們的青春體驗被阻隔停留在了那個時代,也正因為如此,騰文驥所代表的這代人的藝術比其他人更多的聯繫著他們青春歲月的遭際與體驗,也幾乎成為了用攝影機講述故事的主要動機。這樣就不難理解,在《血色浪漫》中對鍾躍民等人如此細緻入微的刻畫和描繪,導演對他們“拍婆子”、“杈架”什剎海滑冰、砍人、偷書等事情樂此不疲。可以這樣講,正是通過對這類事情的敘述,一代人重新尋找到了他們的童年歲月,正是通過重溫這段往事,彌補了他們往昔在童年歲月中殘缺的遺憾。這樣以來,我倒是理解了我大學教授為什麼對這樣的並不是十分精彩的小說如此感興趣了。

在我看來,都梁的小說和騰文驥的電視都是給他們的同類人看的,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呼喚他們的同代人,用懷舊的音樂敘述語調重拾青春的激情、浪漫的夢想以及對現在的喟嘆。他們的一代現在已經是社會的中間力量,這種現實的成功是他們回首往昔的資本,也是懷舊的契機。正像許多年紀大的人一樣,回想他們過去的生活,無論他們的過去如何的不堪,在他們現在的心中都有美好的一面。把過去的任何歲月美化是人的天性,這點無可非議。但是作為電影藝術工作者、作為電視導演,美化自己的歷史同時也遮蔽了歷史的真實。那個無比動亂、混淆了是非的年代,在懷舊的基調的故事敘述中遮住了大部分的真實,暴力的缺席雖然是反思的一面,但是也讓我們融化在懷舊的青春歲月中的時候,忽略了那個年代的殘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懷舊的情懷給歷史穿上了厚厚的外衣,帶上了口罩,讓殘酷的歷史真實成為了一個不真實的“套子裡的人”。

重新觀看《血色浪漫》的時候已經沒有了最初的興奮,不是因為已經知道了大部分的情節,而是認為這部電視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浪漫這麼簡單。“血色中的浪漫”有些噱頭的意思,用血色染紅的歲月往往並不浪漫,相反倒是意味著殘酷、血腥、暴力、冷漠、瘋狂乃至最終的人性的喪失與沉淪。


說書人思鬱


《血色浪漫》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國產電視劇,曾看過兩遍。看第一遍時是在北京上大學,和舍友們一起看的,大家關注的焦點是鍾躍民怎麼泡妹子。外地人初來北京,特別崇拜這些大院子弟身上的氣質,他們逗逼、貧嘴,但又鋒芒畢露,講兄弟義氣,是我們心中渴望的英雄的樣子。

那時候,我看到的只是這部電視劇的“浪漫”二字。

後來,我進入部隊,有一天在操場上訓練。休息時,同事去買冰淇淋吃,順便給了我一個。我突然想起了《血色浪漫》中的一個情節:鍾躍民和朋友們要去插隊了,臨走前去偷了些東西賣了錢,買了一大桶冰激凌,吃到想吐。

當天晚上回去,我又把電視劇重看了一遍。

這一次,我看到了“血色”二字。但這裡的血色並不是小混蛋被扎死的鮮血,也不是寧偉殺人的鮮血,而是心中充盈的激情之血,是陽光映照下的紅色之血,是時代無法淹沒的人性之血。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電視劇中的一干人物經歷了動盪的“文革”時代,經歷了天差地別的插隊歲月,經歷了剛硬強猛的當兵歲月,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下海潮,經歷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也經歷了需要不斷進行選擇的成年......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向命運低頭,從來沒有感到頹敗和抑鬱。即使遭遇了家庭變故、愛情失戀、事業挫折,依然滿懷激情地擁抱生活,既能夠隨遇而安,又能把任何地方當做自己的家,以他鄉為故鄉。

這也許就是作品感染我的地方,因為它能激勵我。

這些特點主要集中在劉燁扮演的鐘躍民的身上,他也是我認為的做人,尤其是做男人的標準。當然,我這裡說的“做人”不是道德上的“做人”,而是在生命意義上的“做人”。

鍾躍民一直活得瀟灑,隨性,始終遵循自己的心靈,自由面對眼前的世界,既不刻意追求,也不輕易放棄,所以他獲得驕傲,活得有尊嚴。

起初他追求周小白,但是當他看到小白的家世,看到小白對愛情的掌控時,他覺得這不是自己夢想中的愛情,所以他拒絕給予承諾。

之後,他來到陝北插隊,並沒有像其它知情那樣感到生活清苦,而是被這塊土地上的原始生命力所感染,被信天游的歌聲所震撼。因為這種寬厚的、純淨的環境,與他內心的質地是契合的。所以,他會去愛一個唱歌的姑娘秦嶺,不只是愛,還是崇拜,是像對母親一樣的親近。

後來有了機會去部隊,他不是很情願,但是隻要穿上了那身軍裝,他就會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和戰友張海洋、寧偉一起,成為偵察兵的佼佼者。

進入改革開放後,他下海經商,從街頭攤煎餅做起。他不會覺得這是丟面子的事,因為他的內心足夠強大。他認可自己的追求,堅持自己的追求,不為外界的眼光干擾。

看起來,他辜負了不少女人,甚至傷害了他們。但這些女人只看到了鍾躍民表面的樣子,不瞭解他的內心,更不知道他的人生信念。唯一能夠靠近他的,就是最後守候他的高玥。

《血色浪漫》看似講述的是一個年代故事,其實講述的是一個真正的人的傳奇,他活出了自我的價值。

當遇到困頓的時候,只要我們想象鍾躍民對待人生的態度,或許就有了方向。


陳令孤


最開始看這部劇的時候,有十幾年了,那個時候沒有想什麼,這幾年隨著年齡的增加,對歷史各個方面的認識深刻了解後,再去看這部劇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了。



《血色浪漫》中的鐘躍民:這個人是有問題的,劇中鍾躍民的一句話“多年以後,我回到家鄉,發現我的愛人成了別人的老婆”。可是鍾躍民這他在下鄉時先是“吊著一個,又想追一個”,再是拋棄在北京的周曉白 ,又去追求同在陝北下鄉的秦嶺的理由嗎?真夠理直氣壯的,也很自私。周曉白對他很痴情,就算有人追求她,只要鍾躍民不變心,她是不會變心的。他這樣說,純粹是為自己移情別戀找藉口,而且冠冕堂皇。 鍾躍民特立獨行,個性十足,到處留情,對身邊每一個女人都有愛,卻哪一個女人都不敢娶。



結果周曉白嫁給了他的哥們兒——張海洋,是他撮合的。秦嶺為了50萬元填補他挪用公款的空缺,嫁給包養他的新加坡男人——葉楚良。鍾躍民對每一個女人都有情有義,不能忘情,每一個女人也對他愛得死心踏地,願意為他做任何事。但是,我覺得,他這樣的人,做好朋友可以,做丈夫不行。他是一個很有潛質、或許能成大事的人,但是他到處留情,用情不專,只重視過程,沒有目的。和他結婚更是沒有安定感。



假如我是周曉白,我也會選擇愛我比鍾躍民多十倍的張海洋。假如我就是秦嶺,出於道義,我會想辦法救鍾躍民出來,但是不一定以自己的終身幸福做交換。《血色浪漫》的作者肯定有大男子主義,現實中會有這樣的女人,分手後還對前男友有情有義,但是不會還有這麼傻、這麼痴情的女人,願意為他做出任何犧牲,特別是以自己的青春、幸福和身體。 鍾躍民應該還算是可愛的男人,張海洋是可以依靠的男人,遺憾的是在該劇中沒有一個男人同時具有這兩種優點。現實就更令人失望了,單是像張海洋這樣有幾分帥氣又忠實又可靠的男人就很少見了。



鍾躍民看上去是個能人,可是他沒有信仰,沒有責任感,所以,他的內心是孤寂的,對生活是不安和不滿的,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對女人也沒有責任心 ,溫飽解決了以後,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什麼責任更加是沒有了,這也就是個頹廢的男人,沒有追求、信仰、責任的男人,我們不應該去宣揚這樣子的男人,如果男人都這個樣子,家庭、社會、國家該如何?


歷史的循環


與鍾躍民的特立獨行英雄浪漫主義相比 我更在意普普通通的人物 從小吃苦吃到怕的吳滿囤兒 累死累活做人的李奎勇 遵從自己內心道路的鄭桐......無他 這才是真實的大眾 才是一個社會的基礎 才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芸芸眾生

這裡面滿囤代表著農村的勞苦大眾 中國許許多多的政權都是起於農民 興於農民 他們是中國幾千年社會演進的基礎 他們最任勞任怨 最逆來順受 又最多災多難 他們唯一的念想就只是風調雨順溫飽平安 而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奢望 滿囤兒在跟鍾躍民張海洋哥倆交心時說得饑荒捱餓野菜吃得臉發綠的話 估計部隊大院吃著大米白麵長大的他倆聽著都不敢想象也無法想象 至於李奎勇 屬於城市的底層百姓 也是日子過得緊過得累 作為老大更是早早就要為一家生計操心奔波 他跟小混蛋為首的衚衕人家的孩子 打架鬥狠基本就是生活倒逼出來的一種生存本能 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更不是鍾躍民這些天天無所事事茬架泡妞以發洩精力的部隊子弟所能理解的

就是這些鮮活的社會底層的大眾子弟 更真實的反映了生活 觸動了我們的內心 因為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們或者熟悉的人的影子 這才是共鳴 西方羅賓漢式的浪漫英雄主義固然吸引眼球 但是並不能給我們指明這個民族曾經是從何處而來 自然而然也就不能讓我們去思考該往何處去的時代大問題了


撲面征塵去路遙


《血色浪漫》前前後後至少看了有三四遍,因為每看一遍,總能多少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

本人生於70年代初期,整個18歲之前都是在80年代度過。上中學也就是在80年代中期左右,那時在兵團、團場子校住校。也有那麼三五個人玩得十分要好,那是打架也是約架,說好時間地點到了那也是一通子群架。


實話說《血色浪漫》的部分情節,真的和我們那個時候80年代,在兵團子校上學時候的情節很像。自行車、黃軍裝、吹口響、一天到晚總是咋咋呼呼的......老爸如果是兵團剛復出的領導,那他的孩子身邊一定總圍著一群人。



有時候覺得鍾躍民,他就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我們。實話說那個時候我們真沒有什麼壞心眼兒,也就是喜歡出出風頭,在女孩兒面前耍耍威風。那個時候的女孩,還真不一定對學習好的男孩兒感興趣。

時間過得飛快,當時的我們這號人再過幾年都快奔五啦。可能是懷舊的原因,每每想起以前總覺得自己依舊還年輕。


水煮老牛慢火燉


一開始我也羨慕鍾躍民的瀟灑浪漫生活,但是你覺得自己是鍾躍民,實際上你就是裡面的李奎勇。人家鍾躍民有個正部級的老爹,就算他爹一開始被打倒,他爹的老部下也能把他弄到部隊上,張海洋,袁軍都一樣,有個當大官的爸爸,都能在部隊當兵,鄭桐李奎勇等都是普通人家子弟,只能老老實實的當知青,而且人家也說了:他老子當年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鬧革命,為了啥。後來到了改革開放時期,鍾躍民跟著李援朝做生意,也揭露第一批暴富的人怎麼富起來的:雙軌制。鍾躍民有老爹的關係自然能搞到貨源,而他也表示成功跟能力無關。

當然,這不是本書的主要線索,但是確實讓我們普通人家子弟羨慕啊!


張弓長43


鮮血,浪漫,這就是血色浪漫!

首先是時代,那個時代的動亂以及時代的發展,主角卻依然可以堅守自己,笑傲江湖,洋洋灑灑,這就是時代的殘酷中獨有的浪漫。

其次,血色浪漫還和主角的故事有關,小混蛋的血,小白的愛,秦嶺的愛,恐怖分子的血,高玥的愛,寧偉的血,故事線串聯著感情線,感情線中又有著衝突,這從情節來看,也是血色浪漫。

我很喜歡這部劇,也想做鍾躍民那樣的人。但是每個時代都會排斥這樣的人,沒有責任感,喜歡玩,不融入體制。

鍾躍民是瀟灑的,心中隱藏著在各種環境下的浪漫,是我們內心中渴望的生活。我們從劇中也是感受到了主角帶給我們的活力,我們羨慕他,同時也會反思自己。

總得來說,我覺得這部劇不錯,老北京的頑主能演繹這樣的劇情,不錯了!




拜拜無良


《血色浪漫》,是國產劇集少有的一部優秀作品。主角是劉燁和孫儷,以兩人從少年到中年的成長軌跡為主線,在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下展開的,描述了一代人從迷茫瘋狂的青蔥歲月到塵埃落定的中年時代。

雖然網上有部分網友覺得劉燁的氣質是陰柔的、安靜的,他們還是比較喜歡他在《藍宇》中飾演的那個澀澀的藍宇。但是我覺得劉燁對這個角色演繹的入木三分,非常到位。鍾躍民屬於那種享受生活,對生活充滿了一種浪漫樂觀的人,不管是文革中的打鬥、去陝北插隊,甚至去乞討,你都能感受到他沒有任何的抱怨、不滿,而是充滿了享受的味道。從剛開始的十七八歲,到最後40多歲的人,無時無刻不在享受:享受愛情、享受苦難,就算在監獄,他還是能坦然面對!

說他是“勇士”,在劇中你會發現他是一個非常有膽識,智商和情商都極高的人;他可以拿起砍刀,橫在小混混的脖子上,讓他“給哥們兒個面子”;也可以在陝北插隊用象棋戰勝書呆子鄭桐,贏了它的口糧;他可以用歌聲來贏得秦嶺的心,也可以拿起槍去剿滅毒販子,他是一個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人。

說他可望而不可即,是當我們羨慕他的生活,羨慕他的經歷時,才知道我們大部分人其實更是那個芸芸眾生中的普普通通的鄭桐,有個安穩的工作,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鍾躍民詮釋了我們想要的,他熱情、大度、豁達、義氣……這些不是我們不能或者不想做到,而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鍾躍民那樣的勇氣和膽識來做。劇情結束,曲終人散,我們終究還是那個普普通通的鄭桐,而在路上的鐘躍民留給我們的只是他遠去的背影。


克里斯保羅景


血色浪漫是一種紅色浪漫,說是浪漫,實際上更多是無奈,鍾躍民親身經歷身邊很多人的生死,雖然很多人的死和他沒關係,但是每一次的死,每一次他的眼睛看到鮮血的時候,對他都會極大的震動,都多多少少會改變他的生活,也會改變他的一些觀念,包括人生看法。

對於愛情,鍾躍民始終無奈過於厚重他無法承受,最簡單的方式在很多時候是無奈的表現。對於愛情他從來不能的心應手的駕馭,但是他善於改變善於在愛情的夾縫中生存,,他喜歡變化,不甘於平淡和寂寞,就註定他要尋找一個可以為他付出和等待,愛他勝過愛自己的女人。幸運的事,他找到了。

浪漫,男人女人都期待,只是浪漫的代價不要太大,不需要用鮮血凱染色,浪漫很簡單,它存在於內心,只要簡單的幾句話,用你的雙手就可以對其讓自己和他感到幸福的浪漫。


穿梭歷史軌跡


好!看完這麼久還會時常想起,是那個年代的真實體現,討厭虛偽的藝術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