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楊合誼:我在“一帶一路”建“三峽”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羅穎□朱隱)初次見到楊合誼,很難將眼前黝黑的小夥子與資料中具有十五年海外工作經歷,具備高級工程師,PMP(國際項目管理師)等資質的“資深”海外項目經理人聯繫起來。

2001年參加工作來到中國電建水電七局,楊合誼投身國內三峽水電站建設,後又前往巴基斯坦、蘇丹等國參與水電建設。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十多年後,再次與“三峽”結緣。

楊合誼:我在“一帶一路”建“三峽”

楊合誼(右)向來賓介紹項目情況

“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巴基斯坦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塔貝拉水電站在歷經近半個世紀的貢獻後,迎來了自己第四次擴建升級“手術”,由347.8萬千瓦升級為488.8萬千瓦,發電量提升40%,成為巴基斯坦最大的電站,被稱為“巴基斯坦的三峽工程”。

2014年4月,命運的車輪將楊合誼與塔貝拉聯繫到了一起,塔貝拉四期項目開工後,楊合誼再次回到了巴基斯坦,這是他曾經工作過8年的地方,青春的記憶更多的是那段艱苦的“拓荒”歲月。

開拓者的記憶:半小時兩三句話的國際長途

“那個時候打電話回國都是件難事,在巴基斯坦沒有手機的年代,除了當地鎮上摺合每分鐘8元人民幣的公用電話,用項目部的電話打國際長途就是一種折磨,半小時僅能聽清楚兩三句話,不過能聽到家人的聲音就是最大的慰藉。”楊合誼淡然地回憶著那段剛到海外項目之初,在巴基斯坦汗華水電站工作的經歷。

同楊合誼一樣,水電七局也是剛開始“組隊”進入海外市場,管理理念和文化的差異,讓中國建設者在與德國諮詢工程師(監理)的交流中處處碰壁,同時,突如其來的地震、當地不穩定的安全形勢,以及2010年的那場超標洪水,反覆考驗著中國建設者的意志和能力。正是這種被動的局面,激發了根植於七局人血液中的工匠精神,他們用高質量的工程履約逐漸贏得了德國工程師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也培養出一批像楊合誼這樣的年輕技術幹部。

“世界級難題”:100米水下的“穿針引線”

隨著水電七局“走出去”戰略的深入,楊合誼也由一名基層技術員成長為項目經理,全面負責塔貝拉4期項目管理。回顧在塔貝拉的四年,克服“世界級難題”的成就感讓這位剛到不惑之年的漢子和他的團隊充滿了自豪。

塔貝拉四期擴建工程需要將兩套疊梁閘門沉放至約100米深的水下淤積嚴重的已有門槽內,暫時封堵4號引水洞,將其原進水口改造至新位置,同時展開改擴建工程。閘門在進入門槽前有100米的高度是沒有導軌的水下,門槽頂部導向喇叭口只允許閘門偏差0.3米,與一張A4紙的長度相差無幾,如同在水下“穿針引線”,此外,上游庫區水面安裝點距離岸邊的最小距離超過200米,水面安裝平臺在上游庫區水面的固定、定位,這一道道難題在世界水電建設史上都是沒有先例的。

從三峽到“三峽”:十七年初心不變

從國內三峽到“巴基斯坦三峽”,十七年的工作經歷鑄就了楊合誼不服輸的堅毅性格,也將“精益求精,自強不息”的三峽精神帶到了這裡。面對這些世界級難題,楊合誼與專業隊伍一起研究,反覆實踐,確定了水下施工方案。歷時4個月,項目部工作攻堅團隊利用成熟的空氣提升系統清淤約1.4萬立方米,這相當於三個籃球館那麼大,也意味著深藏海底數十年的閘門槽這根“針”終於被揭開了神秘面紗。

為了確保水下“穿針引線”安全實現,楊合誼積極與工程師協調現有廠房電廠工作,同時項目部聘請專業潛水員深入水下100米作業,三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最終8節總重108噸的疊梁門如期安全完成安裝工作,順利實現了4號引水洞的封堵,基本達到了封堵後閘門滲水量極小的要求。經過大深水探索總結形成百米深水無導軌下閘技術,又成功運用在深水疊梁門移除和深水新增攔汙柵安裝上,並斬獲2017年度中國電力創新獎二等獎等多項榮譽。該技術為塔貝拉四期擴建工程發電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最大水深逾32米的鋼板樁圍堰施工同樣在世界範圍尚無經驗可循,高安全風險的“精準手術”——毗鄰原有廠房僅34米的鋼筋混凝土控制爆破拆除……楊合誼帶領技術人員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提前實現了首臺機組發電目標,讓塔貝拉四期成為巴基斯坦歷史上首個提前完工的水電項目,建設速度甚至超過了國內同類型工程,再次彰顯“中國速度”。

當地時間2018年3月10日15時,巴基斯坦總理阿巴西出席塔貝拉項目首臺機組發電慶典儀式,親自按下機組啟動按鈕,標誌首臺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我們就是要打造‘一帶一路’上的能源工程豐碑”,在楊合誼看來,總結工程建設經驗,保持目前良好的履約形勢,做好收尾工作,為塔貝拉畫上圓滿的句號,為巴基斯坦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能源保障,正是他目前最大的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