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汪芳:“新冠”是如何害人的?瞭解它,才能不怕它

汪芳心語

只要努力和堅持,任何苦難都會過去。冬去春來,萬物復甦,遇見更好的自己。

京医科普 | 汪芳:“新冠”是如何害人的?了解它,才能不怕它

“新冠”疫情爆發後,給國人尤其是武漢同胞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威脅。截止目前,全國累計確診的感染患者近8萬人,更有2千多名同胞醫治無效逝世。以至於談起“新冠”,大家既憤怒又害怕。

世間的病毒千千萬萬,為何“新冠”這麼囂張呢?今天,讓我們揭開“新冠”病毒的真面目。

為何給它起“新冠”這個名字?

京医科普 | 汪芳:“新冠”是如何害人的?了解它,才能不怕它

“新冠”病毒也就是“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大類病毒,早在1937年就被科學家從“雞”身上分離出來,經過研究確定此類病毒只能感染“脊椎動物”,比如人、家禽、家畜、鳥類等。至於為什麼起名字為“冠狀”,據悉是因為在高分辨率顯微鏡下病毒的外膜有很多“突起”,形態上有點像中世紀歐洲王室的“皇冠”,最終就延用了這個比較形象的名字。

冠狀病毒的種類非常多,但是目前已知的能感染人的只有7種。大家熟知的SARS是一種,現在肆虐的“新冠”是新的一種。

眾所周知,大多數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為DNA,具有兩條鏈,呈反向雙螺旋結構,比較結實;冠狀病毒的遺傳物質為“正鏈單股RNA”,複製繁衍的時候很容易發生變異。病毒變異性強,對於保護病毒本身有好處,但是宿主就遭殃了,會增加消滅病毒的難度。所幸現在關於“新冠”尚未發現變異的苗頭。

“新冠”攻擊人體“步步為營”……

京医科普 | 汪芳:“新冠”是如何害人的?了解它,才能不怕它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冠狀病毒是全球現象,在全世界都存在。”同其他種類的病毒一樣,“新冠”要想攻擊人體,首先要進入人體的細胞。

“新冠”特別喜歡與一種叫做“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的受體相結合,該受體廣泛存在於人的嘴唇、鼻腔和口腔等粘膜細胞中。被感染者通過咳嗽或打噴嚏傳播“新冠”,即為

飛沫傳播;當人碰觸到“新冠”後,也會“下意識”地把病毒帶到眼睛、口腔等黏膜聚焦的部位,完成接觸傳播

“新冠”的繁殖能力特別強,一經感染人體的細胞,便迅速衍生出N倍的病毒顆粒。病毒顆粒越來越多,會撐破細胞散落出來,接著蔓延到人體的氣管、支氣管,最後到達肺部(肺泡)。這一“秣馬厲兵”的感染過程通常需要7-14天完成,也就是所謂的“潛伏期”。

狡猾的“新冠”害人不淺!

京医科普 | 汪芳:“新冠”是如何害人的?了解它,才能不怕它

我們的肺有很多管道,呼吸的氧氣通過管道進行運輸,最終由“肺泡”轉載氧氣進入血液。一名成年人大概擁有7億多個肺泡,像大串的葡萄一樣簇擁著佈滿血管。肺泡的主要任務就是運入氧氣,運出二氧化碳。肺泡要是不工作了,人的呼吸也就停止了。

“新冠”進入肺部之後大量繁殖病毒顆粒,機體為了對抗這些顆粒會開啟“免疫機制”。小規模的免疫不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但是過度的免疫會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不良後果——殺死病毒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健康的細胞,CT上可顯示患者的肺呈現大片白色——“白肺”。最近熱議的“炎症風暴”,也叫“細胞因子風暴”,即為過度免疫的集中表現,許多證據提示該“炎症風暴”是新冠患者由重度轉向危重度的重要因素。經過不斷的經驗總結,我們也在考慮選用“託珠單抗”——重組人源化抗人白介素6(IL-6)受體單克隆抗體來對抗“炎症風暴”,並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效果。不過在實際應用上,需充分權衡利弊,具體患者具體分析。

免疫過度呈現給外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發炎”——生成大量的炎症液體。越來越多的炎症液體滲透到了肺泡和血管之間,會阻塞呼吸膜,並滲透進肺泡阻礙氧氣的正常交換,最終導致患者窒息。對於那些老年患者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往往還會出現併發症,給治療增加了難度。

由於缺乏針對“新冠”的特效藥,目前治療“新冠”的重點不是殺死病毒,而是對症治療。通過藥物、飲食調節和增強免疫力等,幫助患者持續改善症狀、加強病灶的吸收,直到各項指標正常和核酸檢測陰性。當患者的整體狀態達到出院標準後也就意味著“痊癒”了,更確切的說是“自愈”了。

在我看來,即使是渺小的病毒也是有“思想”的,儘管它們不能自主代謝,必須依靠宿主存活,但是它的終極目的仍是繁殖,而不是殺死宿主,因為一旦殺死宿主,病毒也將無地可容。“新冠”的目標本不是人類,是“意外”讓“新冠”感染到了人類。傳染性之強,令人咂舌,這大概也是“新冠”遇到“陌生”的人類後施與的“嚴重不適”吧。

經過“新冠”的侵襲之後,我們不僅明白了生命的寶貴,也能深刻體會到“敬畏自然”的沉重。

監製:李趙城 主編:李晶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