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第一書記”如何做好“領頭雁”?

<table> “第一書記”如何做好“領頭雁”?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與來自基層一線的“第一書記”代表從不同角度作了發言。 曾亮超 攝

/<table><table> “第一書記”如何做好“領頭雁”?

研討會開始前,與會人員還現場參觀了花田村水蛭養殖等扶貧項目。

曾亮超 攝

/<table>

作為廣東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清遠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前景廣闊。日前召開的清遠市委七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將清遠打造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發展示範區,為全市鄉村振興發展勾勒出一幅美好藍圖。作為全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綱領性文件,《中共清遠市委清遠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清遠鄉村振興將“3年取得重要進展,5年取得明顯成效,8年取得階段性成果”。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進一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日前,廣東省社科院清遠分院、清遠市社科聯聯合中共英德市委宣傳部在英德市西牛鎮召開了以“如何當好‘第一書記’”為主題的鄉村振興專題研討會。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與來自基層一線的“第一書記”代表從不同角度作了發言。其間,與會人員還現場參觀了花田村扶貧項目。

研討會由清遠市廣泰職業培訓學校,清遠市家庭教育工作者協會,中共西牛鎮黨委、西牛鎮人民政府承辦。

整理 韋風 劉景麗 朱妙璇

攝影 曾亮超

廣東省社科院清遠分院院長、清遠市社科聯主席劉國華:

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頭雁作用

“第一書記”,是組織上圍繞精準扶貧、打好脫貧攻堅戰祭出的一個實招、硬招,是組織上把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和重點工作的具體體現。

當好“第一書記”,須戒煩除躁,真正沉下心去扶貧,真正做到一門心思打好脫貧攻堅戰,真正心無旁騖地專注於如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而不是身在“第一書記”工作地,心卻留在別處。心沉下去,身也要沉下去;心腦勤快了,手腳也必須勤快。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貴在“精準”。要“精準”,就必須做認真的、客觀的、過細的工作。

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扶貧工作是辛苦的,“第一書記”是偷不了懶的。因為“第一書記””在扶貧“前線”工作,又因為脫貧攻堅戰的考核工作、階段性驗收工作越來越科學、嚴謹、細緻,處於扶貧第一線的“第一書記”不能怕吃苦、怕勞累。同時,“第一書記”也不能怕招怨。這怨,可能來自有關方面的誤解、猜忌,也可能來自家庭後方的責怪……不管多苦多怨,優秀的“第一書記”都能夠任勞任怨、能夠“一片冰心在玉壺”地堅持做好扶貧脫貧工作。

雁群在天空中飛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陣,並定時交換左右位置。生物專家們經過研究後得出結論,這一飛行陣勢是雁群飛得最快最省力的科學、合理方式。在這個雁陣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領頭的大雁。領頭雁是一隊大雁飛翔的引領者,引領大雁的飛行方向和飛行隊列。

“第一書記”是扶貧、脫貧工作第一線的領頭雁。領頭雁要領好頭,不能光靠苦幹,更不能一味蠻幹。要與村民同甘苦,與村民共喜憂。“第一書記”不應該、不能夠是“光桿司令”,而必須注重有效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引導群眾,真正以頭雁的身份與作用引領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攻堅、齊奔小康。

願更多的“第一書記”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其頭雁作用。

廣東省報業協會副秘書長梁有華:

“第一書記”要當好“指導員”“情報員”和“服務員”

向貧困村委派“第一書記”是振興鄉村和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據組織部門反映,大部分貧困村“第一書記”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密切幹群關係、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但也有一些“第一書記”由於自身素質欠佳,工作方法不當等原因,導致工作開展緩慢,扶貧成效不佳等。如何當好扶貧攻堅的“第一書記”?筆者認為,“第一書記”應著力當好“指導員”“情報員”和“服務員”。

首先要當好“政策宣傳的指導員”。打鐵先要自身硬,“第一書記”要像“戰場年代的黨代表、現在部隊的指導員”一樣,要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深度把握核心內容,圍繞年度脫貧目標,指導基層黨組織做好黨建工作,加強組織建設,廣泛運用政策機制,幫助群眾用足用好有關扶貧政策,為群眾脫貧致富提供更多的政策指引,從而更好地促使貧困群眾脫貧、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其次要當好“扶貧信息收集的情報員”。要做好新時期的精準扶貧工作,首先要在扶貧信息的收集上做到“精”和“準”,要做好這一點,就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進村入戶瞭解所需的各種扶貧信息,瞭解村裡的自然環境、人文風俗、地形地貌等情況,詳細掌握貧困村發展現狀,基本情況、貧困戶分佈、項目需求清單,及時撰寫貧困村扶貧調研報告和體會感受,全面總結貧困村的發展現狀、致貧原因、對策建議。及時對走訪情況進行梳理研判,對徵求到的意見建議進行論證思考,認真分析脫貧制約瓶頸,科學擬定脫貧計劃,勾畫發展藍圖。

再次是要當好“扶貧攻堅的服務員”。“第一書記”大都來自機關,有著較強的“社會關係”和豐富的“人脈資源”。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各種關係,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要積極聯繫有關部門,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等下鄉活動;通過開展送物資、送政策、送信息、送崗位等活動,讓群眾得實惠、受益處;通過發動社會力量開展關愛活動,誠心實意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此外,還應注重抓項目強根基,解決貧困村基礎保障的問題。要積極加強與扶貧部門、幫扶單位以及派出單位的溝通聯繫,抓融資引活水,解決脫貧“內生力”不足的問題,積極為駐點村找項目、跑資金,爭取社會各方力量的幫扶,改善派駐村和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著力解決群眾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上學難、就業難、看病難等突出問題,做群眾的貼心人。

清遠市委宣傳部駐英德市西牛鎮花田片區“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段周偉:

端正態度找準位置 立足村情科學謀劃

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前提,“第一書記”作為當前脫貧攻堅戰中的主力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駐村“第一書記”要端正態度,要找準自己的位置,認清形勢。“第一書記”絕大部分都是從城市到農村,從辦公室到田間地頭,從手握筆桿到拿起鋤頭,生活環境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做到:“吃透上情,摸準下情”,儘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並進入角色。

必須立足村情實際,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研究問題,認真分析脫貧制約瓶頸,科學謀劃脫貧計劃、方案、措施。在發展經濟方面,一是要結合村情實際,精心編制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項目實施規劃,既要體現“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也要量力而行。二是要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目標任務,項目安排長短結合,實施分類指導,真正做到“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三是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注重建立長效脫貧機制,激發貧困村、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以造血式扶貧實現貧困村、貧困戶的穩定脫貧。

“第一書記”要在農村基層這個平臺上幹事創業,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做保證,幹事創業本身就是一個責任落實過程,無論是抓黨建還是抓扶貧,紮實工作就伴隨著責任落實,履行職責就附帶著責任風險。對於“第一書記”而言,只有牢固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立足本職崗位,恪盡職守,敢於擔當,方能有所作為。

“第一書記”一言一行代表著機關幹部的作風和形象。因此,“第一書記”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努力克服村組交通不便和駐村食宿條件較為艱苦等多種實際困難。以“為群眾服務”為宗旨,以鐵的紀律和過硬的工作作風,做事公道正派、始終堅持與村幹部、村民打成一片,把貧困戶當家人,把群眾反映的問題當家事,帶領村級組織積極為為他們辦實事解難題。

要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就必須是“大合唱”,而非“獨角戲”。“第一書記”從駐村一開始,就要積極主動加強各方面的請示、溝通和協調能力,努力爭取各方面的支持。通過多方面整合資源,充分利用政策優勢、部門優勢和行業優勢,培育優勢產業、引進資金項目、爭取政策支持、優化發展環境,幫助貧困村盤活集體經濟、發展相關產業,帶動村集體、貧困戶穩步增收。

清遠市社會科學服務中心主任劉景麗:

用“愛”與“奉獻”做好“第一書記”

扶貧先扶志,扶貧需扶智。扶貧“第一書記”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脫貧的速度和質量。如何制定合理制度,讓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發揮最大效果?如何調動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不等不靠、脫貧摘帽?在我看來,每位“第一書記”的做法都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愛”與“奉獻”。

當好“第一書記”,需要的不是“沒有不滿”,而是“愛”。駐村扶貧,一做就要3年,甚至更長。這麼長時間與家人聚少離多,與原工作崗位脫節,是否會影響家庭生活、工作晉升?工作環境變了,不再是窗明几淨、有空調電腦,更多的是要面對鄉土民情、作物生長,尤其農業生產充滿了不確定性,自己能否適應。我認為,面對這些,一般幹部有這樣那樣的擔心不奇怪,有情緒有想法甚至有不滿也不奇怪。但與這樣的幹部有所不同,有些“第一書記”用自己出眾的行動力贏得了更多尊重。

說起扶貧,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項目”。確實,一個好的項目能給村裡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脫貧奔康,看起來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但是在以往的扶貧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弊病:比如只講送了多少隻雞給農民、舉辦了幾場技能培訓,卻忽略了一點:貧困戶沒有深入參與其中。或是扶貧幹部以局外人的身份,按部就班填寫了各種表格,也把資源帶過來了,但沒有做到全程參與,這樣的做法,我認為會導致失去貧困戶的認同感、失去對貧困戶啟智的機會。

毫無疑問,駐村扶貧這項工作,需要的不僅是8小時以內的兢兢業業,要做好“第一書記”,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8”的倍數。在與幾位“第一書記”的接觸中我看到:要做好“第一書記”,不僅意味著可能不再有準點下班的概念,更意味著一種由心而發的惦念:他們不僅知道村裡哪家貧困戶的孩子幾歲、上幾年級,知道哪幾天是農作物成長的關鍵期,知道天氣變化對作物的影響有多大,知道農產品的市價是多少,更知道怎樣才能提高產品附加值。就是這份投入,讓一個“城裡人”變成了兩腳泥巴的“農民”,讓一個公務員變成了村幹部。但他們又顯然不同於村裡其他農民:他們更懂政策、更有見識;他們也不同於一般的公務員,他們更懂農村,更愛農民。

團市委辦公室主任、市駐連南渦水鎮精準扶貧幫扶工作組副組長、渦水鎮黨委委員李一赫:

圍繞四方面抓實做細

作為“第一書記”、駐鎮幫扶幹部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新發展理念,圍繞人、環境、發展、基層組織四個方面深謀遠慮、抓實做細。

關於人的問題。一是如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鄉村的主體是農民,振興的力量來源也是農民。用好黨的政策引導群眾;用好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吸引群眾;用好致富帶頭人等榜樣效應激勵群眾,激發內生動力。二是抓住鎮村幹部這些“關鍵少數”,要大力發掘一批“愛農村、愛農民”、在群眾中有威信和影響力、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優秀基層幹部。三是專業的涉農人才保障,沒有人氣的鄉村不是振興的鄉村,要想辦法、創條件吸引懂農技、懂市場、熟政策的專業人才參與鄉村振興。

關於環境的問題。一是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硬環境。加大農村飲用水管網升級、加大農村電網改造、保證自然村硬底化、手機網絡廣電信號農村全域覆蓋。二是鄉風文明的軟環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倡導移風易俗。三是生態宜居的自然環境。以清遠市“美麗鄉村2025”行動計劃為總綱,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突出特色、綠化亮化美化村容村貌。必須堅定樹立綠水青山的生態觀、牢守生態環保的生命線。

關於發展的問題。一是因地制宜。要發展既切合實際又長效穩定的產業項目,讓貧困群眾持續收益、穩定增收。二是充分尊重農民意願。項目選擇要科學論證、深思熟慮,在充分尊重意願基礎上引導農民廣泛參與。三是做好整體規劃,認真落實“一村一品”佈局總要求,避免同質重複、單打獨鬥。四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用好“三資平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關於基層組織問題。對於“第一書記”而言,管扶貧是任務,抓黨建是本職,工作中要壓實主業責任,強調黨委政務不分家,相結合、兩促進。一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整頓軟弱渙散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問計於民、問需於民。二是讓村民自治制度富有生命力。推進鄉村法治建設、鄉風文明建設和平安鄉村建設,健全黨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鄉村自治體系,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是根基,努力讓土生土長的村民自治制度更加有序規範、充滿活力。

陽山縣陽城鎮水口村“第一書記”鄒鋼民:

發揮專業優勢 助推鄉村旅遊

駐村前我在市旅遊局行業管理科,其中一項主要的工作任務是負責全市的旅遊業務培訓。應該說五年前鄉村旅遊在全國迎來一輪新的發展大潮,市旅遊局在廣清幫扶辦的支持下,在英德黃花鎮舉辦一期鄉村旅遊培訓班,培訓班從籌備到開班整個過程花費半年之久,目的是把這一期鄉村培訓班辦得接地氣,讓學員掌握如何結合實際發展鄉村旅遊。大部分學員聽得津津有味,我也聽得激情澎湃,感到農村發展春天來到了。

入村以後,我第一時間向陽山的同學借一套縣政協編輯介紹陽山歷史人文的書籍,瞭解陽山和水口歷史。這一輪精準扶貧有大量報表統計、入戶調查工作,忙碌了兩個月後,我感到這樣下去不行,我同廣州發改委駐村工作隊長分工合作,白天我去村裡考察可能的旅遊資源,晚上回辦公室協助做一些錄入工作。

各類APP、微信、美篇等自媒體出現,是水口鄉村旅遊能成功推廣的前提。通過免費新媒體和自媒體進行宣傳推介成為水口鄉村旅遊的主戰場。水口村從2016年底舉辦的水口古道徒步暨蘿蔔美食節,開創陽山縣以村為單位舉辦旅遊節慶的先例。通過節慶活動推動水口鄉村旅遊的發展,如攝影比賽、旗袍秀,吸引電影攝製組來水口取景。

水口古道接待中心從2017年3月開始,利用微信群與消費者建立CSA的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模式,每星期送水口和陽山農產品到清遠廣州,助推水口傳統產業的恢復。通過微信群發佈農產品信息讓大家跟帖預定並送到市區,實現農民的產品直接與家庭對接,目前基本每星期送一次貨到清遠或廣州,農產品和農家飯等銷售額超過百萬元。

7月7日,水口村舉辦清遠首屆陽山玉石雕刻展覽。與此同時,水口秦漢古道博物館籌建處掛牌。建立村級博物館難度可想而知,但發展鄉村旅遊沒有文化支撐是難以長久的,水口秦漢古道博物館籌建以後得到各級領導重視,水口秦漢古道博物館假期將搬遷至水口原糧倉,擴大經營面積,相信水口秦漢古道博物館將會成為水口鄉村旅遊新引擎,助推水口村形成新的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