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元旦跨年檔,按理說應該是春節檔到來之前最受期待的一個檔期了,但是今年的跨年檔,說實話,明顯不如往年作品多,質量也有一定下滑。

原定於元旦跨年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妙先生》,也因不明原因撤檔,該片被稱為《大護法》的姊妹篇,承襲了前作優異的風格設定,這一撤檔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重新登上大熒幕,讓人唏噓不已。

於是,本來是四方角逐的跨年檔,最終只剩下了三部片子,一部《親愛的,新年好》,一部《天使陷落》,這兩部片子在豆瓣上的評分一般,在6分左右浮動,屬於可看可不看的水平,一部是愛情片,更溫柔,一部是動作片,更成人化一些,面向的受眾有侷限,因此,不太適合一大家子一起看,而最後一部《寵愛》,則是偏喜劇類型的閤家歡影片,在類型上,更適合一家人去看。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從這一點來看,《寵愛》,大概是最適合跨年的片子了。


1 寵愛

《寵愛》選擇的主題很討喜,講的是人與他們的寵物之間的故事,寵物本身並沒有什麼故事,他們的故事在於幫助主人完成某種目的,片子總共有六段小故事,每個故事都牽涉到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寵物,講的,自然也是不同的故事和情感。

所以,這是一個群像式的閤家歡電影,就像《全城熱戀》那樣,用不同的小故事烘托一個主題,在這部電影裡,這個主題,就是愛。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寵愛》這個名字裡,寵,顧名思義,在這裡指的是寵物;愛,則具有一定延伸,不僅是指寵物的愛,也指人與人的愛,寵本身也有愛的意思,所以這個電影名字可以從多角度去理解,而且如果你把它放到特定的故事裡,它所具有的意義就會因故事中的愛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片子中,橘貓「呼嚕」所在的那個家庭裡,父親和女兒遠隔重洋,父親不懂如何表達愛,往往藉著「呼嚕」來笨拙的表達父愛,但女兒其實更希望父親能正面面對她,告訴她他愛她,而不是用寵物來掩飾這種愛,在這裡,「呼嚕」所代表的愛,即是一種親情。

後來,父親終於勇敢的說出了愛,「呼嚕」也不必跨越重洋去美國,而是留在了父親身邊,在這裡,「呼嚕」則成了愛的一種聯結,即使女兒不在父親身邊,她也把這份愛寄託在了「呼嚕」身上,而這份愛,會一直陪在父親身邊,這個故事,講的,就是親情。

另一個故事裡,寵物是一隻豬,名叫「小叮噹」,男主人和「小叮噹」有很深的情感,但他的女朋友顯然很難接受寵物豬的存在,於是「小叮噹」顯然就成了他們之間情感的絆腳石。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經歷了種種矛盾,尤其是在與女主人發生矛盾後,「小叮噹」被迫離開了家,被送了出去,但後來,他們發現其實這都是一場誤會,而「小叮噹」差點因為這場誤會而送命之後,它的出現,讓他們之間的愛變得更加緊密起來。這裡講的,就是愛情。

電影裡的六個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

寵物是如何維繫我們之間的情感的,有的是愛情,有的是親情,還有的,像是郭麒麟所扮演的外賣配送員阿德那樣,是直接講述了人與寵物之間深厚的友情的故事,和親情、愛情有所區別,使得電影六個故事講述了三種情感——這些故事雖然瑣碎,但是主題很明確,就是愛,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而《寵愛》這部電影,更應該被叫做《寵·愛》,因為寵和愛是分開的,但它們都具有愛的成分,並且直奔愛的主題,從歸攏主題這一點來看,《寵愛》確實做得不錯。


2 群像

聊完了《寵·愛》的故事,我們再來看看群像,群像演繹一般都是為了強調主體,比如《真愛至上》裡演的那樣,幾對風格迥異的成年人,因為各種各樣的故事而走到一起,共同演繹著聖誕夜到來前的美妙情感,這些故事和情感各有特色,但主題卻都是一樣的,因此也就將聖誕這個主題風格烘托出來,昇華了「真愛至上」這個最終的核心主題。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寵·愛》其實也是如此,只不過這裡,它的主題裡多了一群全新的小夥伴:寵物,但其實它的內核仍然是講述人類的,演繹的,也是屬於人的情感,因此,寵物在這裡存在的原因,更多的是搭建情感的工具,而非有靈魂的角色。

因此,無論你看這六個故事中的哪一個,到故事結束,都很難再想起寵物所演繹的角色,而通常,它們身上所寄託的情感,也最終會迴歸到演員身上,迴歸到人與人的直接情感中,在這一點上,《寵·愛》在最後,喪失了「寵」,只剩下了「愛」,挺可惜的。

在群像式的電影中,情感是首位,人到放在次位了,因為角色一多,很難把控,所以一般很少對角色進行深挖,一般的群像電影,很少有富有深度的角色出現,甚至有一部分,只是為了表達情感主題而設立的功能性角色,目的是想要表達某種情感的標籤,而非塑造情感的過程,於是標籤化的情感很容易塑造的平面化,缺乏可信度。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寵·愛》所面臨的的問題,也是如此,它通過抹平角色維度,來烘托情感,強調情感,因此,這種情感就顯得有些刻意,尤其是在最後六個故事線合而為一時候最明顯,通過一個捕捉流浪狗的橋段,將眾多角色強硬的聚攏在一起的做法,不是昇華,是拼湊,群像演繹並不需要這種拼湊。

《十二公民》裡激烈的角逐靠的是據理力爭,是邏輯感,而《寵·愛》缺乏這種邏輯感,因此,它所塑造的情感就像是脫了骨頭的肉,沒了肉感,光剩肉了。所以,在這裡,主要是情感塑造裡出了問題,但情感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用情感來塑造故事這種手法,我是十分厭惡的,它不應該被廉價加以揮霍,而應該用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的聯繫,來展現出來。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如果它的表現方式是廉價的,那麼,這種情感也是廉價的。


3 閤家歡

閤家歡電影都喜歡拿愛情、親情這種情感類的東西當擋箭牌,無論是一個多爛的故事,只要沾上了情感,好像瞬間就能提升質量一樣,但事實上,片子爛與不爛,和情感一點關係沒有,至少對於我而言,一部片子,只要講得還不錯,即使情感沒有烘托到位,我仍然願意買上幾張電影票,一看究竟,只要片方認真在做電影,我就覺得有責任去支持這些認認真真的電影人。

閤家歡發展到至今,已經非常多元化了,以往常見的喜劇電影,到今年其實越來越不討巧了,今年三大票房冠軍,都是新晉導演,片子類型也都以劇情片為主,少見那種喜劇的黑馬出現,可見簡簡單單的喜劇類型已經不是票房的保證了,觀眾需要更多元、更有趣的電影出現,因此,越是出其不意,反而可能越能造就票房奇蹟。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像《寵·愛》這樣的片子,票房一定不會少,但是風格相對比較固定,票房天花板自然就低了,我覺得,這樣的片子,還是少一點為好,多拍一些新穎的,有趣的,不那麼類型化的電影,反而會更好玩一些,你們認認真真拍故事,我們認認真真看故事,一個交互的過程,多簡單的事情,可有時候有些人就是想不通。

再者《寵·愛》的情感,說實話,一點也不接地氣,他所說的情感,在大部分觀眾的生活裡可能都沒有發生過,即使有,也只是一小部分,真正觸及內心柔軟處的,是那些在故事中發生,又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的情節。

比如盲人和導盲犬過馬路的橋段,比如流浪狗的橋段,比如父女情和愛寵離世的橋段,感動的是細節,而不是那些角色,但片子卻讓我們誤以為是那些角色讓我們產生了共情,讓我們想起了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

甜到膩的《寵愛》,到底怎麼感動了?


其實,接地氣一點,沒那麼難。

但目前看起來,挺難的。

未來,或許更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