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悲憤無奈,英法聯軍焚燬13年後洋人拍攝的圓明園慘景!


諧奇趣南面。諧奇趣建成於1751年,是西洋樓景區最早的建築。奧爾末的這張照片由諧奇趣東南朝西北方向拍攝,畫面上可以看到,主樓的屋頂已經坍塌了,但建築主體受損還不嚴重,券口的雕花裝飾和樓梯的欄杆也基本完好。到1922年左右,主樓已變成一片瓦礫,牆面大都倒塌,只有少數石柱還矗立著。現在,從圓明園遺址公園內遺留的大量石制構件上還能看出原建築大致的格局。

諧奇趣全景。諧奇趣的南邊有一片湖面。在西洋樓最具光彩的乾隆時代,湖西有一座西洋裝飾風格的石橋及拱門,它們與音樂亭、連廊以及裝飾著大量琉璃的主樓一起倒映在水中,成為西洋樓一景。在拍攝這張照片的1873年,湖中似乎已經淤塞,長滿了雜草。自嘉慶時起,整個圓明園建設的重心已移至長春園以南的綺春園,所以這處湖面可能早在圓明園被焚燬之前就已經淤塞。

諧奇趣音樂亭。這張照片在諧奇趣主樓南側樓梯上往東南拍攝,可見部分主樓樓梯、連廊和東側的音樂亭。由圖中可以看到,音樂亭呈八角形,內部有樓梯可以通達二層,窗上飾有西式雕花。連接主樓和音樂亭的連廊是由一組券門組成的,上方以洛可可風格的蔓草裝飾。


諧奇趣主樓東側面。這張照片在諧奇趣東側的小山上向西拍攝,可見主樓東立面的裝飾非常豐富。在主樓南側伸出的平臺上,原有西洋石獅一對,照片上已經看不到了。兩隻獅子都倒在下面的廢墟里,至今還能看見。

花園門。諧奇趣北面的花園門是連接萬花陣的入口,透過門洞可以看見遠處萬花陣入口兩邊的石柱以及中央的西式亭。花園門是很新穎的西洋樣式,無論整體的外觀還是大理石構件的線條都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迥異。圓明園被焚燬後,地處整個園子東北角的西洋樓因位置偏僻,看護稀鬆,又有美觀的建築留存,成為外國人來到北京的必遊之地。

諧奇趣北面原是一個小廣場,東邊為養雀籠,西邊是為諧奇趣前後噴水池供水的蓄水樓,北側是通往萬花陣的花園門。廣場中心原有一個小型噴水池,四方有通往周邊各建築的石甬路。從照片上看,噴水池中的噴水塔已經倒塌,四周長滿雜草。在1877年,噴水池上的一些小裝飾件也已經看不到了,再後來這座水池被整體移走,1987年才回復原位。


方外觀。方外觀位於養雀籠的東邊,建成於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維族妃子容妃做禮拜的清真寺。方外觀前原有一條小河,照片上還能看到石砌的河岸,現在方外觀遺址前也能看到深約一米的河道,從照片上來看,河道在當時就已經乾涸了。

海晏堂西面。海晏堂位於方外觀以西,是西洋樓景區規模最大的建築。

海晏堂一角。這張照片上呈現的是海晏堂主樓西南角的兩間,原為亭式屋頂,二層有平臺。海晏堂是西洋樓景區內裝飾最為精美的建築,據前人考察,“牆隙處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淺粉紅灰,其上頂覆孔雀綠色琉璃瓦”。從照片上能看到門窗及欄杆上精美的雕刻以及牆上鑲嵌的琉璃裝飾,在牆垣的上方還能看到一些深色的屋瓦。

遠瀛觀南面。遠瀛觀建成於1783年,與南面的大水法、觀水法可以算作一組景點,位於海晏堂以東,線法山以西。這張照片在大水法北側的平臺上向北拍攝,可見遠瀛觀正門和門上的鐘形裝飾,門內還能看到堆積的磚瓦殘件。

大水法。“水法”即噴泉,“大水法”就是大噴泉。不過此時噴水池已經完全被荒草掩埋,只能隱約看見大理石砌成的水池邊緣。今天人們看到的大水法基本上還保留著它的主體結構,與照片上相比,除了頂上的裝飾沒有了,另外一個差別就是左邊的石柱只剩下半截。


觀水法的石屏風。觀水法是皇帝觀賞水景的座席,位於大水法南面。它是一個坐南朝北的平臺,臺上最初設有一個十分奢華的寶座,座後是五面石屏組成的弧形屏風,即照片上看到的這個建築。1910年前後,這五塊石屏風連同另外兩座石塔曾被園內太監盜賣時被貝勒載濤發現,喝止之後將屏風運往其朗潤園。1920年燕京大學購買了朗潤園,這七塊石雕一直被丟棄在湖濱,到1987年才置回原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