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標本兼治 太原“八河”靚了

不讓一滴汙水直排汾河

本報訊(記者 楊彧)僅僅13個月時間,從太原東西山流入汾河的八條邊山支流華麗轉身,曾經的臭水溝變成了飄動在城市版圖上的綠絲帶。這份靚麗不僅表現在水清了、岸綠了、景美了、路暢了,更體現在東西融通帶動城市整體發展,實現城市擴容提質。太原“八河”靚了,有山有水、顯山露水、青山綠水的美景近在眼前,贏得市民稱讚。

針對2017年中央第二環保督察組反饋的環保問題,省委書記駱惠寧親自領辦太原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重點解決河道基礎設施不完善,汙水雨水和各類垃圾彙集形成的黑臭水體等問題。太原市堅持貫徹生態興則文明興,從2017年5月起啟動“八河治理工程”,工程總投資約258億元、總長69公里,包括北沙河、北澗河、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和北排洪溝,目前工程基本完成,初步實現不讓一滴汙水直排汾河的目標,城市品質和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

八河治理採用標本兼治。“標”是指清淤,“本”是截汙治汙,並統籌道路改造、沿線整治等。共新建雨水管線145公里、汙水管線110公里,基本實現蓄水調洪、雨汙分流、河水復清、中水回用的全方位綜合治理。鋪設於河道兩側的0.5米至2米不等的大口徑雨水、汙水管道,截流河道沿線的生活、生產汙水,與附近的汙水處理廠相連接,實現河道沿線汙水的全收集、全處理,從源頭上消除黑臭水體,防洪標準均達到50年甚至100年一遇。

八河治理新增快速路138公里,共設24座高架橋、136處下穿通道和84座跨河橋,河道沿線市民出行條件大為改善。北沙河兩側改造前最窄的地方僅3米,通過快速化改造拓寬了路面,道路全線增設高架橋、下穿通道等,實現了立體化綜合改造。一條條快速路的貫通,將河道兩側城市邊緣地帶納入到城市發展大框架內。特別是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發展受限的西山、東山現在有多條快速路與市區連通,為下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最令廣大市民舒心的是,八河沿線兩側增建的15米寬綠化帶,不僅養眼,而且具有降塵、過濾、淨化、再生修復作用。沿河40餘處街頭遊園、綠地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下一步,河道內將引入處理達標後的再生水,“清水+綠植”共同構建出水韻情調的靚麗生態景觀。

一條條生態景觀帶更是一條條新的經濟增長帶。八河沿線數十個即將改造的城中村、棚戶區,將一併完成水、電、氣、暖、通信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未來將有數萬人入住,可帶動當地商業、銀行、餐飲等行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城市整體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