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混凝土緩凝與“硬殼”現象

混凝土緩凝與“硬殼”現象

(一)混凝土緩凝

混凝土凝結時間過長是指超過正常凝結時間,仍未達到終凝的現象,預拌混凝土的凝結時間一般初凝時間為6~8h,終凝時間為8~12h(試驗室條件)。混凝土凝結時間超過24小時即為出現緩凝,超過48h就是超緩凝。混凝土緩凝現象可分為兩種情況:

(1)整體嚴重緩凝;

(2)局部嚴重緩凝。

第一種情況多半是由外加劑原因造成的,由於摻加了不合適的緩凝組分(有很多緩凝組分受溫度等影響其凝結時間變化顯著),或外加劑摻量超出了正常摻量,造成了混凝土的過度緩凝。

第二種情況如樓板或牆體混凝土的絕大部分凝結正常,局部混凝土緩凝,原因可能有:

(1)外加劑採用了後摻法,混凝土攪拌不均勻,造成外加劑局部富集;

(2)現場加水,混凝土粘聚性降低,發生泌水或離析,澆搗時振搗使局部漿體集中,水灰比變大且外加劑相對過量;

(3)外加劑池中帶緩凝組分的沉澱物不易攪拌均勻,造成混凝土局部過度緩凝。

(二)混凝土“硬殼”現象

澆築混凝土後,混凝土表面已經“硬化”,但內部仍然呈未凝結狀態,形成“糖芯”,姑且稱之為“硬殼”現象。並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裂縫,該裂縫很難用抹子抹平。這一現象經常出現在天氣炎熱、氣候乾燥的季節。其實表面並非真正硬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水分過快蒸發使得混凝土失水乾燥造成的。表層混凝土的強度將降低30%左右,而且再澆水養護也無濟於事。除了氣候因素,外加劑配料的成分和混凝土摻合料的種類也都有一定的關係,外加劑含有糖類及其類似緩凝組分時容易形成硬殼。使用礦粉時比粉煤灰更為明顯。

解決辦法:

(1)對外加劑配方進行適當調整,緩凝組分使用磷酸鹽等,避免使用糖、木鈣、葡萄糖、葡萄糖酸鈉等;

(2)使用粉煤灰做摻合料,其保水性能比礦粉優異;

(3)如表面產生細微裂縫,可在混凝土初凝前採用二次振搗消除裂縫,以免進一步形成貫穿性裂縫。

(4)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施工養護措施,即儘量避免混凝土受太陽直射,剛澆築完畢的混凝土可採用噴霧和灑水等養護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