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看過200+集美劇《心理犯罪》,我終於明白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看過200+集美劇《心理犯罪》,我終於明白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究竟有多大?近幾年一直是熱議話題。各種渠道的解讀,分析,闡述也讓很多人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自己,對自己也更瞭解。


《心理犯罪》目前出了13季,據說已經續訂第14季,每季有20-24集,講述的是FBI特別行為分析小組(BAU)進行犯罪人員側寫,協助地方警察破案的故事。

每集一個案件,節奏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拍攝的模式每集都差不多,單一的拍攝手法可以讓觀眾很快地浸入案情當中。

BAU的側寫方式是有套路的。通過分析受害人現場、倖存者回憶、從兇手的作案手法當中縷出兇手的行兇動機、行兇時的心理狀態,進而推斷出兇手的人種、年齡、成長經歷、職業狀況、居住環境、下一步行動等。然後警方通過他們的側寫報告鎖定目標嫌疑犯。

大部分的案件中兇手,都有著不愉快的童年。

如原生家庭父母行為不端,在童年,青少年時期被虐待、寄養;在學校裡遭遇了欺凌,不公正對待等等。

在童年、青少年時期遭受過不良待遇的孩子,長大後表面上可能會和其他人一樣工作、組建家庭,一切看起來很正常。但如果童年、青少年時期的不幸遭遇沒有得到妥善的釋放,成年後遭遇刺激點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發生偏激行為。

童年的遭遇決定了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而父母之間是否和諧也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尤其是父母離異後如何看待對方,實際上也影響了孩子對社會的判斷。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你要清楚自己應該怎樣過好這一生》中說,“兒童發展到 5歲便開始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以此面對外物。這時,他已經對 “他人希望我做什麼,成為什麼樣子 ”有了較深程度的感知,在隨後的生活中,這種感知慢慢深化,逐漸形成自我和世界所期望自己成為的更持久的觀念。”

人類居於食物鏈的頂層,人類創造著燦爛的文明,每一個人都具有無限的潛能。但是潛意識思想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指導具有巨大的作用。

阿德勒還說“成年失敗者,很多是因為童年時期對人生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

在阿德勒看來,身體殘缺、被過度嬌慣和被人忽視的兒童是很容易形成錯誤認知信念。有過這些經歷的兒童大多需要他人的幫助來糾正其錯誤的生命觀。單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改變對於生命意義的解讀的。

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最先在紙上書寫的是父母,其次是學校的教師。這些人讓孩子遭遇了什麼樣的境遇,往往也決定著孩子成長後的性格和成就。

曾經網上有一段時間熱議著:每一位準備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參加父母資格考試,獲得合格證書後才能擁有孩子。雖然這是調侃式的說法,但從某個角度上來說,做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能理解每一位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可以允許有時候做得不好,但是在大方向上,父母就應該有做父母的準則。

孩子在學習著成長,父母也應該學習著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大家覺得銀河絃歌說得對嗎?歡迎在評論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