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照片:四十年代桂林老街,古井古巷洋樓洋房


桂林昔稱八桂、桂州,是具有萬年曆史的人類智慧聖地 ,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這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石刻、摩崖、老牌坊、古井古巷道以及那些翹簷黛瓦的古典民居和矗立在灕江兩岸的吊腳樓,恰似一顆顆明珠,撒落於桂林這座古城的各個角落。

明朝,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藩國桂林。明洪武五年(公元372年)修建府第,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改靜江府為桂林府,布政使司、府、縣三級地方政權的治所仍置於桂林。清代沿明舊制,桂林仍是廣西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民國時屬廣西省,1914年改名桂林縣。

上個世紀30年代,新桂系倡導新生活運動,建設廣西模範省,於是桂林的城垣和老街瞬間“舊貌變新顏”:原來的白牆黛瓦和吊腳樓被洋房洋樓、教堂取代,原來的青石板路以及一些街道牌坊也被瀝青路擠兌,此一大變革,桂林變了模樣。1936年廣西被評為全國模範省。


抗戰時期,桂林作為國統區的文化之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教育界人士。從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的6年時間裡,先後到桂林來開展抗日文化運動的文化界人士有1000多人,他們當中有郭沫若、 茅盾、巴金、柳亞子、夏衍、田漢等。

這些文化界著名人物來到桂林後,與桂林的同行們一起興辦各種社會團體,通過電臺廣播、報紙雜誌、各種展覽和文藝演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運動。在桂林影響較大的文化藝術界社團有以王魯彥、巴金、夏衍等為首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桂林分會等等。

抗戰前,桂林文學期刊只有9種,報紙僅有《廣西日報》1家,到1944年,在桂林出版、發行的報紙多達21家;各種新聞機構10多個,國際新聞社總部設在桂林;各種出版社、書店179家,大小印刷 廠109家。而且還翻譯出版了大量外國作品,集中出版了一批國內著名文學作品。


1944年10月28日,日軍十幾萬人馬大舉進攻桂林,桂林保衛戰開始,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桂林城外的屏風山、貓兒山等四個據點進攻,駐守這裡的桂軍2個營700餘官兵一直抵抗到11月4日;屏風山、貓兒山等陣地失守。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落。

1945年7月28日,桂林光復戰役結束了桂林被日本侵佔近9個月的苦難歲月,桂林得以光復。八年抗戰,中國的許多城市淪陷後,大部分城市都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佈投降詔書後光復的,只有桂林是在日本投降前由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收復的省會城市。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縣、臨桂縣分別劃歸桂林市管轄,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併,組建新的桂林市。---【桂林,1942年。攝影資料:哈里森·福爾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