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紀念"8·15",這些外國友人曾犧牲在抗戰沙場

73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這場奪去了無數中國人生命的曠世浩劫終於結束了。這是值得億萬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在這場戰爭中,無數愛國將士浴血奮戰,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

在這場戰爭中,除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還有這樣一批特殊的仁人志士,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秉持著正義和理想,為奪取抗戰勝利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為中國抗戰犧牲的第一個外國人羅伯特·肖特:“倘若為此而獻身,我亦心甘情願!”

紀念

羅伯特·肖特。資料圖

羅伯特·肖特曾為美國陸軍航空兵飛行員,退役後任蓋爾飛機公司駕駛員。1931年底,為了推銷美國戰機,肖特來到中國。因精於飛行技術,他被國民黨軍政部航空學校聘為飛行教官。

此後不久,日寇製造“九·一八”事變,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並頻頻轟炸我國各地。肖特看到這一情況後,義憤填膺,投入到了對日寇作戰。他對親屬表示:“作為人類的一分子,看到日軍做出這種野蠻殘殺行為,我怎能忍受!為了人道主義,我與之誓不兩立!倘若為此而獻身,我亦心甘情願。一旦我犧牲了,請告知我父母,我沒有什麼遺憾。”

紀念

美國報紙報道肖特犧牲的消息。資料圖

1932年2月20日,因虹橋機場多次遭受日軍轟炸,為了保護戰機安全,肖特駕駛裝滿彈藥的戰機從上海飛往南京進行躲避。飛行中,肖特遇見了三架日本戰機,他沒有選擇逃避,反而發起了俯衝攻擊,擊傷了一架日本戰機後順利抵達南京。

三天後,肖特駕機從南京返回上海。在蘇州附近,肖特發現日軍飛機編隊在葑門機場上空偵查轟炸,他立刻駕機向敵機發起反擊,以一敵六,一人擊落3架敵機,終因寡不敵眾被日軍擊落,成為中國抗日空戰中第一位捐軀的外籍人士,犧牲時,年僅27歲。

新四軍中的“洋記者”漢斯·希伯:“我要和你們在一起!”

紀念

漢斯·希伯。資料圖

1925年,波蘭人漢斯·希伯來到中國上海,在北伐軍總政治編譯處從事編譯工作。在那裡,他目睹了帝國主義製造的“五卅慘案”。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對國民黨大失所望的漢斯憤然辭去了職務,返回歐洲。不過,漢斯·希伯並沒有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行徑而動搖對中國人民無私援助的決心。1932年秋,他告別了新婚妻子秋迪·盧森堡來到了上海,不久其妻也來到中國,定居上海。

紀念

漢斯·希伯與毛澤東在一起。資料圖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漢斯·希伯被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頑強事蹟深深感動,為報道中國的抗日鬥爭,他決定到中國抗戰的指揮中心——延安進行採訪。在延安,他先後採訪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獲得了中國共產黨抗日鬥爭的第一手資料,將當時還沒有廣為人知的中國共產黨介紹給全世界。

1941年1月初,國民黨悍然發動“皖南事變”。1月25日,重建的新四軍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5月,希伯與夫人秋迪化裝成醫生和護士來到新四軍蘇北抗日根據地,見到了劉少奇、陳毅、粟裕等新四軍領導人。在蘇北,他完成了一本8萬字的書稿——《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國際國內引起巨大反響。這時,他又提出要到山東進一步瞭解八路軍在敵後的活動情況,新四軍勸他“山東敵人大掃蕩要開始了,危險!”希伯說:“正因為這樣我更要去。許多問題到那兒才能找到答案。”

在山東,希伯換上魯南特有的鏟鞋,穿行在鄉村和八路軍駐地之間的土路上。他不僅採訪黨政軍領導、戰士、當地群眾、被俘日軍,還參加夜襲戰鬥,實地觀察戰士們如何進行戰鬥。僅一個多月,希伯就寫出了《在日寇佔領區的旅行》《八路軍在山東》《為恢復山東而鬥爭》等多篇長篇報道。他在文中告訴世界人民:“沒有中國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堅持抗戰,中國抗戰堅持到今天是不可能的。”

掃蕩進入了白熱化,部隊領導勸希伯離開。希伯說:“現在正是最需要我奮鬥的時刻。我要和你們在一起!”

1941年11月29日晚,希伯所在的連隊在沂南費縣交界處的大青山五道溝下的獾溝子附近與敵人遭遇。希伯的翻譯和警衛人員都倒在血泊中。希伯滿腔怒火,從犧牲者身邊撿起槍來,猛烈地射擊敵人。最終,希伯不幸身受重傷,獻出寶貴的生命,時年44歲。

傳奇蘇聯飛行大隊長庫裡申科:“中國抗戰需要飛機”

紀念

格里戈裡·阿里莫維奇·庫裡申科。資料圖

1937年8月,全面抗戰爆發後,蘇聯派出“志願航空隊”援華,負責訓練中國空軍,並參加對日戰鬥。援華航空隊的大隊長,有一個很長的名字——格里戈裡·阿里莫維奇·庫裡申科。1939年,他和考茲洛夫受蘇聯政府派遣,率兩個“達沙式”轟炸機大隊來華,援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庫裡申科大隊長對中國飛行員要求非常嚴格,一絲不苟。每次起飛前,庫裡申科都要親手為受訓的飛行員繫好安全帶、關好座艙蓋,並親自帶飛。庫裡申科經常教導學員:"飛機是國家財產,中國抗戰需要飛機,損壞一架就少一架,損壞一個零件,都要從萬里之外來補充。"

1939年10月,庫裡申科接到作戰命令,出擊日軍軍事基地,他立即率隊駕機迅速沿長江向東飛去。編隊飛臨武漢上空時,遭到日軍機群的攔截。庫裡申科沉著地指揮機群,對敵機展開攻擊。經過激戰,擊落6架敵機。狡猾的敵人以3架戰鬥機包抄庫裡申科的指揮機,他的飛機遭到重創,單機衝出重圍,僅以一個發動機沿著長江向駐地返航。到達萬州上空時,機身失去平衡,難以控制。為了保護飛機免遭破壞,他不顧個人安危,操縱飛機,終於平穩迫降在長江水面上。庫裡申科由於長時間駕機,勞累過度,再也無力跳出機艙,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獻出了年輕生命。

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

紀念

諾爾曼·白求恩。資料圖

諾爾曼·白求恩應該是中國人最為熟知和尊敬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早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曾被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錄取,其胸外科醫術在加拿大、英國和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

1935年,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產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援助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派遣,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來到延安。同年8月,白求恩被任命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衛生顧問。他悉心致力於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殘廢率,把手術檯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

紀念

“手術檯就是我的陣地。”資料圖

1939年2月,白求恩率18人的“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4個月裡,醫療隊行程1500餘里,做手術315次,建立手術室和包紮所13處,救治傷員1000多名。

1939年10月下旬,在淶源縣摩天嶺戰鬥中搶救傷員時,白求恩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後來給一個外科傳染病傷員做手術時受感染,仍不顧傷痛,堅決要求去戰地救護。他說:“你們不要拿我當古董,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隨即跟醫療隊到了前線。終因傷勢惡化,轉為敗血症,醫治無效,於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毛澤東得知白求恩同志以身殉職之後,心情十分沉重,寫下了著名的《紀念白求恩》一文,號召中國共產黨人學習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評價白求恩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從印度來的第二個“白求恩”:“這裡千千萬萬無辜受難的人民更需要我”

紀念

柯棣華。資料圖

在印度孟買,6月29日被命名為“中國日”,因為在40年前的這一天,出生於孟買的柯棣尼斯和其他5位印度醫生組成醫療隊赴華。

來到中國後,醫療隊員們特意請中印文化協會主席譚雲山為他們每個人都起了一箇中國名字。譚雲山提議:在他們每個人名字後面加上“華”字。這個印度醫生從此有了相伴一生的中文名——柯棣華。

1939年,醫療隊奔赴延安。然而,就在這時,柯棣華不幸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和其他幾位醫生勸他回國料理後事,他強忍悲痛說:“我的家庭確實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這裡千千萬萬無辜受難的人民更需要我。”

紀念

柯棣華在前線。資料圖

1939年11月4日開始,柯棣華和印度醫療隊的同伴們,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走遍了晉東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數次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在戰爭環境中,他們和抗日軍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餘次手術,診治了2000餘名傷病員。

1940年,本可以期滿回國的柯棣華和另一名印度醫生巴蘇華選擇繼續留在中國。8月20日,“百團大戰”打響了,柯棣華和巴蘇華投身戰地救護工作。在前線的13天,柯棣華收治傷員800餘名,為其中580人施行了手術,平均每天施行手術43人次。

1941年,柯棣華正式加入八路軍,並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此時,正是抗日根據地最艱苦、最危險的時候。

在晉察冀兩年多時間裡,他不僅從事醫療工作,還從事教學訓練,編寫講義,擔負著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敵人向根據地殘酷“掃蕩”的情況下,他和同志們經常沿著山谷峻嶺,一邊作戰,一邊轉移,一邊護理傷病員。

1942年,柯棣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同年,一直患有癲癇病的柯棣華再一次病發,醫護人員雖全力搶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沒有給戰友們留下一句話,沒有給他愛妻嬌兒留下一句話;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熱情,他的獻身精神,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將永遠激勵人們前進。

結語:今天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昂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並以日趨開放的胸懷迎接世界各國的來客。中國對於他們而言,是旅遊目的地,是巨大的市場,抑或是情結所在地。當他們來到蘇州,看到肖特義士殉難處紀念碑,不知是否會感慨他當年的熱血英勇?來到沂蒙,看到為漢斯·希伯建造的白色圓錐形紀念碑,是否會震撼於他用筆和槍書寫的戰鬥人生?來到重慶萬縣,看到莊嚴肅穆的庫裡申科烈士陵園時,是否會聽到當年戰機的轟鳴?來到石家莊,參觀白求恩和柯棣華的紀念館時,是否會對他們堅守陣地深受感動……

七十三載,漫漫來路,七十三載,茫茫征途。赤血丹心譜出一曲曲壯美凱歌,剛直脊樑築起一道道鋼鐵長城。這些在異國他鄉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告訴我們,反抗侵略、捍衛和平,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永恆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