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道家、儒家,佛家在社會進程中都發揮了什麼作用?

clsdzj_29


很多人認為,儒家就是講治國的,道家就是出世隱居。其實並非如此

春秋戰國時代,天下大亂,原有的政治秩序被破壞了。儒家和道家看到這種情況,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

儒家認為,要恢復秩序,就要遵守周朝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的本質是一種基於宗法的等級制度,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社會等級,比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每個人該用什麼樣的禮制是固定的,不可逾越。

儒家還看得當時的統治者對於百姓非常殘酷,因此提出要實行仁政,對待百姓要寬厚,減輕他們的負擔,讓他們能養家餬口。

道家則認為,統治者要順應道。什麼是道呢?就是“無為而治”“不爭則天下莫與之爭”。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順應自然規律。道家的政治主張,有點像現代自由主義說的“小政府”。

道家認為對待老百姓,要讓他們吃飽飯,但不能有太多的知識,“虛其心,實其腹,強其身,弱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道家認為,人的知識一多,慾望也就會多,就會不安分,會犯上作亂。

其實儒道兩家的主張並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有相通之處。道家說無為而治,其實儒家孔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無為而治。比如孔子說統治者只要自己行得正,老百姓就會聽你的,不需要發佈太多的法令。孟子說統治者只要讓老百姓吃飽飯,百姓自然會追隨你,你就能統一天下。這些其實都是無為而治。

大家都知道,最後統一天下的是運用法家思想治國的秦國。但是法家其實源自儒家和道家。有個詞叫“道法家”,指的就是從道家中產生的法家。秦國法家的兩個代表人物:韓非子和李斯,都是儒家荀子的徒弟。法家其實也講“無為而治”,叫“君無為而臣有為”。也就是說統治者只要制定好法律,就不用操心了,具體的事情自然有臣子去做

當然法家的制度太過嚴苛,所以秦朝很快就滅亡了。漢初的統治者用黃老之術治國,其實就是融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無為而治,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漢朝國力很快就強盛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又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主要是吸收了儒家的等級思想,強調臣子要對皇帝盡忠。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統治思想。

到魏晉時期,當時的學者推崇莊子的思想,喜歡搞隱居,不問政治,鄙夷禮法。比如竹林七賢天天開趴體,喝得大醉,有時還搞天體運動。從此老子和莊子並稱老莊,道家學說才從治國學說變成一種修身養性的學說。歷代讀書人在官場失意時,都喜歡去道家學說中尋找安慰。

至於佛教,漢明帝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國,我認為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主要是兩方面:第一,為中國哲學注入了思辨性,宋明理學就從佛教哲學中吸收了很多思想。第二,佛教宣傳因果報應,主張這一世吃苦,下一世能享受福報,這對於受苦受難的底層百姓是一種安慰,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也起到了愚民的作用。


夢露居士


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勢,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還煞有介事的對三者進行了很有文化的總結:佛家修心,儒家做事,道家做人。貌似精闢,卻也經不起仔細推敲。
儒釋道不管是作為一種文化亦或是一種信仰,幾千年來,已滲入了國人的骨髓,反映到了貧民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
但使其發揚光大經久不衰的功勞卻應該歸於歷代統治階級,因為它需要努力做事的儒,需要與世無爭的佛,也需要無為不爭的道,這三者都是對封建統治極為有利的,當然會受到統治者的極力推崇,但不可否認的是,儒釋道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儒釋道經過這麼多年,也把這種矛盾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講究的是仁者襟懷,但他的綱常卻培植了大眾更多的奴性。
其次


,來自異域的佛祖講的是明心見性,但是他的虛空卻讓更多的人走向混世人生。
最後,來自最本土化的道教崇尚的是自然境界,但他的韜晦卻造就了眾多聰明的社會滑頭。


蘆葦luwei


儒、道、釋三家,是對中國人影響最為深刻的三種哲學文化。它們甚至已經刻進了我們的骨頭裡,沉澱到了我們的基因裡。

儒道釋三種思想,分別影響著不同的人,以及同一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它們相互補充,讓你的人生更加自洽。

儒家算是中華文化裡的頭牌,因為自從漢武帝之後,它就佔據了主流地位,隋唐後甚至成為科考的唯一參考資料。

儒家備受青睞,因為它是最為積極向上的。儒家是勵志的,它激發你努力向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它有家國情懷,讓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壯大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國人勤勞、努力打拼、積極向上的基因,是來自儒家的。

儒家像一個少年,未曾經受挫折,陽光而美好,滿心向往著自己的遠大前程。

道家就不行了。道家像一個曾經被社會蹂躪過的落魄中年男,不再積極參與社會上的事情,而是選擇了逃避,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

這其實是消沉。但道家為消沉找到了自圓其說的理由: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爭,則天下莫能與其爭。

道家的這種思想,為很多人找到了精神家園。這部分人,以及在儒家主流思想中感覺失落的人,都因為道家思想而變得平靜。

人生不止一種活法,不是必須要治國平天下,把自己活舒服了,也挺好啊。你看莊子,都快活成神仙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安慰了無數儒家意義上的失敗者,功德無量。

釋家——即佛家,雖是外來文化,但對中國人的影響也是極其深刻的。在安撫失敗者這個方面,佛家比道家更進了一步。它直接說:萬物皆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什麼治國平天下,什麼人生失意,啥都是空的,你還有什麼好煩惱的?

頓悟的人都變得快樂無比。

另一個方面,佛家講究“因果”。這個思想,對中國民間的影響是巨大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行善,來生可得厚報。

歸根結底,它是勸人向善。雖然使用的是功利的方式——希望有回報嘛,不是功利是什麼?

士大夫向佛,參透了人生之空;市井小民向佛,學會了行善積德。

所以,佛家也是功德無量。


趣談國史


中華文明為百家文明,各種學說思想均對中國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其中道家、法家、儒家,以及外來的佛家思想,對中國社會進程影響更為顯著、突出。

1丶法家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開創性作用。沒有法家,中國歷史是不可想像的。中國歷史上最具創意、最具改革進取精神的兩個朝代秦朝和隋朝都是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

秦兼併六國,結束古代諸候國封建割據狀態,創立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興水利,拓邊疆,開中國2000年中央集權制之先河。秦製為中國曆朝歷代所遵循,奠定了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基礎。

隋代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最有創意的朝代。修編《開皇律》,為後世大唐律打下基礎。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部制”(唐代改為三省六部制),創立科舉制,量才錄用,打破世襲豪門貴族對官吏任用壟斷,為平民升遷,公平進入統治階層開闢新路。不僅影響中國,而且具有世界意義,對現代公務員制度形成起到借鑑作用。

法家思想的負面作用:嚴刑酷法,過度勞民傷財,激化社會矛盾,故社稷不能長久。

2丶道家學說為經世興國之學。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治國理念,為古典版“自由經濟學說”。中國古代兩個最強大、最昌盛的漢、唐時代,都是奉行的老子的學說而取得最輝煌的業績。

老子哲學,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宇宙哲學,對中國及世界哲學發展作出恆久的貢獻。

3丶儒家學說為統世之學。儒家學說提倡仁、義、禮、智、信。特別是源於南宋的程朱理學,崇尚秩序與等級,有利社會穩定和統治。中國元、明、清三代,儒家獲得官學地位。尤其是清代尤甚。

儒學傾向因循保守,穩定社會有餘,開拓進取不足。

4丶佛學東漢時期進入中國,影響微乎其微。及至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大肆開鑿石窟,興建寺廟,在民間獲得普及拓展。唐代中後期經幾次滅佛,佛學逐漸中國化。佛學只在中國民間流行,從未成為中國統治思想。佛學主張苦修來世。與儒學互相補充,對消解社會矛盾,安定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佛學對社會也有棄世、脫世的消極作用。









趙凡丁201


歡迎朋友們點評,並發表個人意見,我願意在這裡傾聽你們的心聲,謝謝朋友們!


雨化晨露


簡單一句話,道家培養高層次的人才;儒學培養一大批愚忠愚孝者;佛學真正培養遁世避世的人。


上坪農夫


首先,儒釋道是那個時代先人對自然的敬畏和人類社會的認知而提出問題,然後再通過自身不斷的思考和人生經歷回答問題。

其次,這三者經由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不同的人生哲學理念。進而對社會、自然提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由此我個人認為他們的作用:

第一,促進當時社會的人文發展。

第二,弱化當時人們情緒減少社會矛盾,為統治階級提供庇護。

第三,由這三者的廣泛傳播,為人們提供社會一些基本的行為準則,形成社會契約,為先人及現在的我們提供人倫、道德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行為規範。

我個人認為這三點是最重要的!不知道對不。


入淵


說來話長,簡短潔說吧。

人類貪生,道家注重保養生命,可以讓生命持久,更加純淨自由。

儒家注重世間修養。在世俗紅塵中涵養君子品德,如琢玉成器鍛鐵為刀。

佛家叫人認清本源,迴歸本真。戒其三毒,淨其六根,由方寸中見大宇宙,於煩惱中得真解脫。



倚天劍寒


本人信佛,也崇尚儒家文化,尊重一切導人向善的文化,中國建設需要人才,西方建設同樣需要人才,拋開政治成分就有一個問題,到底人才是什麼,他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品行。 人才中的智暫時不做過多的論述,主要說說人才的德,中國有句古話,德為才之本,才為德之末,因為沒有道德,一個人的才是無法長久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少年很有才,但後面越來越平庸,根本原因是虧德,而不是生不逢時,他人迫害,這就有個問題,德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多的人會說我明明這麼有德,還命運不濟呢。 德分檔次的,而且德需要長期,持之以恆的積累,就像道家說的一樣,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不是光看這麼一兩件事。世俗的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仁即寬容不殺,做事不絕,義即講道義,公平公正,禮即不淫不逾越良俗,智即不昏不痴,信即誠信,我們來看看,失去這五常的社會是什麼樣子。 失仁的社會,官民對立,民民對立,互害橫行,鬥爭橫行,失義的社會,沒有公平,是非顛倒,小人得志,失禮的社會,男不男,女不女,人不人,畜不畜,妖孽橫行,行為猥瑣,失智的社會,固步自封,追逐無謂的感官享受,不會長養智力,失信的社會,坑蒙拐騙,這幾條,任何一條垮塌,就會徹底毀掉一個文明。 另外,在世俗社會中,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是一起的,如果斷開來看,經常有人會問出”我這麼仁了,為何他還要窮追不捨,你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曾經失信於他,使他遭受過重大損失,或者不義在先,他只是想討還正義,虧一份德,減一分福,這是綜合來看的。一開始做不到最好,也要儘量去做,生活即修行。即讓人變成人


師長366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追蹤溯源,可以追溯到伏羲創立的易經八卦符號文化。以後,這種易經文化不斷髮展,到周文王的時候得到完善和成熟。此後,到西周初年,周公旦根據周易文化思想創立禮樂文明,到春秋戰國的時候,由於戰爭,使得學術下移,知識分子落入民間,私學興起,老子,孔子,孟子,荀子,莊子等名家先後橫空出世,在當時流行的社會文化基礎上,各取所需,創立了自己的文化思想體系,老子寫了道德經,成為道家的師祖,到漢初形成的黃老道家思想成為西漢幾十年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之後,到漢末的時候成為張道陵創立道教五斗米道的根本教義,影響後世兩千多年。道家的祭祀,巫術,煉丹學等影響到氣功,禪修,古代化學等方面,追求長生不老甚至影響到秦始皇和漢武帝。



而孔子創立的儒學,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影響到歷代王朝,成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和知識分子必須學習的內容。儒學文化因此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幹。



佛教自漢末傳入中國,剛開始的時候依附於道家道教和本土文化的一些相通性而生存,隨著佛教的地位鞏固,由於自身強大的思想體系和哲學邏輯,所以具有當時道家儒家所不具備的優勢,而開始獨立發展。這個過程中開始與道教,儒家思想有一些衝突和矛盾。但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王朝依靠儒家入世之學治國理政的基礎,所以,雖然個別時期,道教或佛教較大影響到國家事務,但其他大多數時期,還是儒家佔據統治地位。但儒家思想屬於入世之學,道家道教和佛教屬於出世之學,三者之間形成自然的互補關係,所以儒釋道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特色。歷史證明,只要儒釋道三家相互尊重,理解,借鑑,交流,不斷融合,就會“三教歸一”,成為促進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化動力源泉!



佛說,佛法即非佛法,非佛法即佛法,凡是能夠將人性導向到真善美和空色一體的方向上來的知識和方法,沒有不是善知識和善法的。儒、釋、道是因創立者的覺悟境界不同而獲得的關於宇宙人生實相的認識。針對不同層次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門。因為各自境界的人只能理解了各自所處境界的知識和方法。教育與教化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換言之,儒釋道,是不同層次和境界的實相。就像修行的功夫一樣,水平不一樣,所說所言就會有所不同。也像登山一樣,山頂,山腰和山根所見也不會是相同的。明心見性以後,事事圓通,事事無礙!佛法和其他善法一樣,也只是一條度人的船,人上了彼岸,佛法都是要丟掉的東西。君不見《金剛經》中說“如伐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