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安正平:預付費市場需“靶向治療”

  老牌培訓機構“韋博英語”疑似“跑路”,涉及近萬名學員、超億元金額,不斷有“錢課兩空”的學員家長上門維權。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各地“跑路”和突然閉店的課外培訓機構超過20家,其他涉及預付消費的機構如健身房、美容美髮店等,也多有“跑路”現象。此類現象頻發,讓消費者很“受傷”,難道預付式消費真的沒法管?

  近期,北京市七部門聯合起草的《關於加強預付式消費市場管理的意見(徵求意見稿)》等7份文件,涉及對教育培訓、健身機構、分時租賃汽車、共享單車、在線旅遊等行業的監管。根據徵求意見稿,培訓機構一次性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60課時費用,健身房不應發售有效期超過3個月、面額超過3000元的預付健身產品。有關人士稱,預付費市場將迎來史上最嚴監管。

  預付式消費模式下,消費者能享受到最優惠的價格,企業也能獲得充足現金流,本是雙贏的好事。但現實中,預付費模式被一些不良經營者利用,造成不良影響。商業機構“跑路”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互聯網思維下,很多機構急於搶佔市場,將大量預付款用於擴張,但擴張太快容易導致資金鍊斷裂;擴張思路下,人員和管理均跟不上,導致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下降,後續經營難以為繼;還有少數機構涉嫌詐騙“圈錢”,收取消費者大量預付款之後一跑了之。損失大的消費者急於維權,情緒激動之下可能造成更多衝突,損失較小的消費者可能因為維權投入的時間、精力太多而不得不放棄。如此種種,既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也給社會穩定帶來潛在風險。

  面對預付消費市場亂象,消費者要增強風險意識,監管部門更應負起責任,合理、適度的監管是維護消費者權益和公平市場環境的必要之舉。事實上,在北京之外,杭州提出搭建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服務平臺,建立培訓費專用賬戶;福建省探索建立風險基金制度,對培訓費用按一定比例提取,用於出現風險時退還學生。這些辦法針對預付消費中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進行“靶向治療”,從制度層面規範預付式消費行為。

  監管部門限定預付式消費的收費週期、收費上限等監管舉措,對有些企業來說可能是“毀滅性打擊”。但從長遠來看,對於試圖通過預付費來“圈錢”的不良企業進行嚴格監管,使其難以為繼,正是為消費者保駕護航,為專注做好產品和服務的誠信企業打造更加公平、乾淨的市場環境,讓預付費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真正實現消費者和企業的互利共贏。 (執筆:劉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