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標準”是這樣煉成的——看井岡山如何開創紅色培訓新路徑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也是一座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近年來,井岡山市充分利用深厚而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性地推出了集培訓、參與、體驗為一體的紅色培訓方式,開創了幹部教育培訓、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培訓的新路徑。

2017年,井岡山共舉辦紅色培訓班7818期,培訓學員46.17萬人,同比分別增長55.05%和55.03%,連續第三年增幅在50%以上。由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提出的《紅色教育培訓管理》標準也正式成為江西省地方標準,並向國家標準委申報紅色培訓國家標準。


“標準”是這樣煉成的——看井岡山如何開創紅色培訓新路徑


井岡山茨坪毛澤東同志舊居(蘇方超/東方IC)

嚴格准入+規範管理

賦予紅色培訓旺盛生命力


初夏的井岡山茨坪,如織的遊人間,一支支身著“紅軍軍服”的隊伍格外顯眼,他們構成了井岡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據統計,全山共有開展紅色培訓業務的機構300多家,培訓學員遍及全國各地,最高峰時每天有近100個班、上萬人在山上培訓,全山直接從事紅色培訓工作人員上萬人。

今天,紅色培訓不僅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錘鍊幹部黨性意識的重要載體,更成了推動井岡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為統一紅色培訓體系標準,井岡山市成立了紅色培訓管理辦公室,由其牽頭建立聯審准入機制,嚴把培訓機構准入關、教學資格審查關,強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建立起日常巡查機制和誠信黑名單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同時,建立健全學員管理制度,出臺紅軍服著裝管理規定等相關制度。通過實行一系列切實有效的舉措,全市紅色培訓市場很快由無序走向規範,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標準”是這樣煉成的——看井岡山如何開創紅色培訓新路徑


井岡山紅色體驗之旅(顧華鋒/東方IC)

精品課程+多元教學

打造紅色培訓核心競爭力


蒼松翠柏掩映下的小井紅軍烈士墓前,來自井岡山幹部教育學院的講師陳風正小聲地為學員們述說著一段悲壯的歷史。她的聲音柔和而飽含深情,不一會兒,許多學員的眼角悄悄泛起了淚花。“與有些地方那種導遊講解式的培訓不同,井岡山的紅色培訓,真的觸及了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學員張晨告訴記者。

課程精品化、師資專業化,是打造紅色培訓標準體系的重要環節。井岡山組建了紅色培訓教學評審委員會,依託學術權威機構,正確導讀井岡山斗爭歷史,開發出《井岡山精神代代傳》《紅色故事會》等一系列精品課程,推出了原創話劇《我的紅軍哥》、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等全新教育載體。同時,嚴格師資認定,強化教學考核,構建了一支以專家學者為引領,革命後代和本土精英為特色,講解員、接待員、導遊員等為主體的紅色培訓師資隊伍,活躍在全山上下。

“走一段紅軍小路、聽一堂傳統教育課、向革命先烈獻一束花、吃一頓紅軍套餐、看一場紅色歌舞、學唱一首紅軍歌謠”,這是井岡山紅色培訓的“六個一”。在這裡,學員從單純的“聽講解、看展覽”變成了帶入真情實感,親身體驗革命先烈的光輝足跡,唱響記憶深處的紅色歌謠。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井岡山讓眾多的革命遺址成為天然的黨性教育課堂,將革命故事演繹成了一幕幕“寓理於史、寓情於史”的情景劇,極大地增強了紅色培訓的核心競爭力。

產業延伸+扶貧攻堅

強化紅色培訓綜合服務力


“僅做紅軍餐一項,我一年收入就能達到1萬多元。”井岡山市茅坪鄉壩上村村民吳雲月告訴記者,在她們村舉行的“紅軍的一天”培訓項目,為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井岡山鼓勵各紅色培訓機構幫助各鄉(鎮、場),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培訓場景,完善基礎設施,開發出一批高品位的紅色培訓現場教學點。同時,結合扶貧攻堅幫扶政策,讓參與培訓的各賓館酒店與貧困村結對幫扶,在食材、農副產品採購等方面進行合作,有效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現在,每天都有大批學員前往舊居舊址、貧困村、示範點開展培訓活動,學員在山上逗留時間也由過去的平均1.5天延長到4至5天,旅遊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神山、壩上等村鎮的貧困群眾實現戶均年增收2.3萬餘元,廈坪、拿山等地村民通過參演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實現了“白天在家種地,晚上紅色演出”,每人年均增收7000餘元。

紅色培訓,正成為鞏固井岡山脫貧攻堅成果的有力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