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如何打好紅色旅遊的海南牌?

“只要輕輕點一下,就能對海南革命事件、海南革命歷史以及海南紅色旅遊景點等相關資料有一個基本的瞭解,非常簡單方便。”在海口國家高新區“紅色基因教育館”黨史館海南革命事件查詢區,工作人員認真地講解著。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7週年,在7月1日這個特別日子裡,海口國家高新區“紅色基因教育館”正式對外開放,當天就迎來了數百名黨員前來參觀。“這裡豐富的革命資料,濃厚的紅色歷史氛圍讓我心潮澎湃,心中燃起了民族自豪感。”一名黨員看著一張張歷史老照片感慨道。

“七一”前夕,海南省旅遊委向遊客推薦了10條精品紅色旅遊線路,涵蓋1日遊、2天1晚遊和5天4晚遊等多種形式。海口市則推出了以紅色革命感悟為內容的“海口單車成人禮”紅色騎遊活動,涵蓋紅色村莊的“海口100公里騎行”“紅色情懷”一日遊等線路產品,帶動了海口短線旅遊市場熱潮。


如何打好紅色旅遊的海南牌?


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東方IC)

沉浸式體驗讓紅色旅遊升溫


紅色7月,火熱的不僅僅是“紅色基因教育館”,李碩勳烈士紀念亭、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紅色娘子軍紀念園……海南各大紅色景點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對紅色文化感興趣的遊客。

以往,紅色旅遊給人的感覺更多是走馬觀花,看看景點,聽聽講解就完了。如今,“沉浸式”的紅色旅行體驗既受到遊客喜愛,也讓紅色旅遊景區達到了寓教於遊的效果。

以日前海南通達旅行社聯合海南天涯騎驢自行車俱樂部組織的“重走紅軍路”紅色騎行之旅體驗活動為例,騎友們身著紅軍軍裝前往革命老區,在看紅色表演之餘,加入其中跳起了紅色舞蹈,附和著音樂跟唱經典紅歌,還有革命公道菜帶著大家“穿越”回紅色歲月。有騎友一路跟拍,並貼心製作了紅色視頻,作品分享到朋友圈後,引來無數點贊。

“今年許多紅色旅遊產品中融入了濱海、雨林、鄉村、黎苗等元素,增設了許多互動參與類活動,非常適合家庭親子游。”旅行社業內人士介紹,紅色旅遊的意義不僅是參觀、遊覽那麼簡單,讓紅色變得鮮活,更容易引起廣大群眾的興趣。

如何打好紅色旅遊的海南牌?

遊客參觀海口“紅色基因教育館”(海口國家高新區供圖)

標準化打造海南紅色旅遊


海南紅色旅遊歷經數年的發展,目前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海口市瓊山區瓊崖工農紅軍雲龍改編舊址、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定安縣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萬寧市六連嶺革命遺址等8個紅色旅遊景區均已被選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中,“海口―文昌―瓊海―五指山線”也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

據海南省旅遊委統計,2017年,海南省全年接待紅色旅遊遊客達236.65萬人次,同比增長16.5%;紅色旅遊收入906.43萬元,同比增長10.25%,紅色旅遊已成為海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

海南省旅遊委副主任周平表示,下一步,海南省旅遊委將繼續緊緊圍繞《2016—2020年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部署的工作要求和任務,紮實推進紅色旅遊各項工作。海南將繼續提升紅色旅遊規範化水平,強化紅色旅遊基礎性工作,把海南現有紅色旅遊資源,結合濱海、雨林、民俗等旅遊資源形成多元複合的產品結構,努力打造出一批內容豐富、具有特色的紅色旅遊產品,做大做精海南紅色旅遊。同時,將進一步開展宣傳推廣紅色精品系列活動,提升紅色旅遊的影響力,豐富紅色旅遊的內涵,推動海南紅色旅遊成為人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遊學的新課堂。

海南省旅遊委旅遊開發處處長李勇透露,未來海南將創新全省紅色旅遊資源開發模式,探索適合海南紅色旅遊發展路徑,加大紅色旅遊宣傳力度,積極發揮紅色旅遊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包括建立紅色旅遊推進機制,明確各責任單位和各市縣工作職責,建立督查督辦制度;開發和重點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產品和線路;加大紅色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改善革命老區鄉鎮、村莊基礎條件,提升紅色旅遊交通和接待服務水平;推動紅色旅遊資源保護和展示工作;開展紅色旅遊教育、宣傳推廣活動;強化紅色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全省紅色旅遊景區進行培訓;積極發揮紅色旅遊脫貧攻堅作用,依託紅色旅遊景區開發,吸引當地群眾參與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業。

各方獻策紅色旅遊發展


近年來,海南紅色旅遊發展漸入佳境,但與全國相比,海南紅色旅遊發展相對滯後。除了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外,其他的紅色旅遊景區接待遊客數量較少,大多數紅色旅遊資源因為缺乏宣傳鮮為人知。同時,紅色資源分散、內容單一、知名度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制約著海南紅色旅遊發展。

從創新開發到特色營銷,從產品打造到產業發展,從鄉村扶貧到鄉村振興,如何打出紅色旅遊的海南牌?在日前舉行的海南紅色旅遊座談會上,海南旅遊業界專家學者為促進海南紅色旅遊發展建言獻策。

紅色資源怎麼創新開發?原海南省旅遊委巡視員、海南資深旅遊專家陳耀建議,打造海南全域紅色旅遊項目,需注重紅色旅遊空間拓展,結合“紅區”“綠島”和“藍海”等多種旅遊元素,在時間延伸上攬古、重今、看未來,充分體現海南文化的包容性,體現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理念。陳耀表示,應牢牢把握海南“紅色基因”,緊扣海南旅遊市場特點和其他資源對症下藥,創新開發海南特色的紅色旅遊。

關於海南紅色資源的科學規劃與開發,海南省旅遊委特聘專家汪培誠認為,對海南紅色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分級和旅遊化篩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文化創新、創意方式為手段,通過高水平規劃將其打造成廣大遊客願意觀賞、參與、體驗的旅遊產品,再依據多業融合理論,進行紅色旅遊資源融合式、複合式開發。

紅色旅遊助力老區扶貧和鄉村振興方面,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分享了紅色旅遊的五張“好牌”——“好人、好吃、好戲、好寶、更好玩”。他解釋,通過情景化演繹海南紅色旅遊“好故事”,特色化挖掘海南紅區“好味”,主題化開發海南紅色旅遊的特產、文創商品和紀念品,經常化策劃、舉辦海南紅色旅遊主題活動,體系化打造海南紅色旅遊產品和目的地等方式,將有效凸顯紅色旅遊的獨特性,吸引足夠的客源市場助力老區的旅遊扶貧和鄉村振興,實現紅色旅遊產品的交易與轉化。

“紅色旅遊實際上更加註重遊客的感性化和個性化需求,必須從單打獨鬥到融合發展,才會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和永久不衰的魅力。”海南省旅遊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楊春虹表示,做好海南紅色旅遊,還需面向不同市場進行精準營銷,例如針對研學市場,包裝互動性強、注重教育的特色產品;針對黨政市場,結合時代需求推動培訓、參觀市場;針對普通遊客,積極與其他旅遊產品融合增強吸引力。

紅色旅遊是一種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新型教育形式,通過把革命遺址、聲像圖文與仿真場景有機結合起來,讓群眾在快樂旅遊的過程中收穫思想政治教育。海南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陳揚樂認為,“寓教於樂”和“寓教於遊”或許是海南紅色旅遊突破的一大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