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相聲博士,咱不論相聲,先論“德行”,這值得向郭德綱老師學習

雖不懂相聲,但是我會尊重說相聲的人,因為他們給我帶來了歡笑,這兩天看到關於“相聲博士”和郭老師的新聞,心中莫名的起火,鬱悶。

相聲近幾年風生水起,“德雲社”也是在風口浪尖上,其中郭老師,於老師,岳雲鵬,孫越,燒餅等也都火了起來。作為一個90後,雖然接觸傳統相聲並不是很多,但是對於現在的相聲是十分的接受的。但是這幾天看到“相聲博士”類似的新聞,真的是有點手癢。傳統相聲是文化,新相聲是改變,可以去做沒有人去阻攔,但是相聲需要有品,需要有德,需要有行,這幾天不好意思兩位“相聲博士”一樣都沒有具備。

相聲博士,咱不論相聲,先論“德行”,這值得向郭德綱老師學習

不想寫描述

博士說的相聲,雖然我沒有笑,但是我尊重,因為我不懂。咱們不論相聲,單論“德行”

首先大一點,沒有修養

作為一個博士,修養還不如一個小學生。小學生見到比自己年齡大的會先問好,或者是叔叔阿姨。然而該選手上臺之後直呼“于謙”於老師的名字,聽到的時候直接就給人一種沒有素質的感覺。這是一個人的基本修養,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會教如何稱呼別人,看來讀的書多,並一定修養就高。

再者不懂尊重

還是拿直呼“于謙”於老師的名字來說,即便是郭老師在公眾場合也很少直呼於老師的大名,他們是平輩,並且是師兄弟,好朋友,知己。這樣的關係都沒有直呼其名,選手拿來的勇氣?還有就是對於其他選擇的不尊重,大家參賽肯定是水平不一,也許是有些人說的不是很少,有所欠缺,但是輪到你來品頭論足了嗎?看到當時的表情,差點砸手機。

“恃才傲物”

這裡的“恃才傲物”可能用的不是十分的恰當,恃才傲物適合在本專業內裝一下,但是跨專業的去裝就有點可悲了。相聲大家都有所瞭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很多年的磨礪,歷練,才可以登臺演出。但是兩位選手的表演,其實就是表演了一個笑話。以自己為博士的身份去傲視相聲,這......寫不下去了。“兩小兒辯日”學過沒有,不懂就算了,就不要來爭辯。博士並不是“博世”。

相聲博士,咱不論相聲,先論“德行”,這值得向郭德綱老師學習

郭老師

基本缺失

相聲至今為止講究師承關係,因為相聲和其他的學習不同,並不是說三年兩載就可以出師的。和咱們上大學差不多,只不過相聲講究的是師徒關係,學校是師生關係,一字之差相差太多。

相聲的基本是尊師重道,如果是一個人說的相聲再好,為人不行這個人早晚是一個“禍害”。這也是相聲老師在選擇學生的時候品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在此看來,兩位基本的都沒有去學習,有點“邯鄲學步”的意思。

愛好並不是專業

上臺來先送了三本書,挑取其中一本說,這本您應該看得懂。其實就是笑話郭老師文化程度低,自己文化程度高。作為博士去學習相聲,其實是值得鼓勵的,這是把相聲推向更高端,讓更多的人學習到相聲。愛好可以去研究,可以去學習,可以去實踐,但是不能和專業相提並論。郭老師作為目前相聲界的大師級人物,值得去尊重,值得去學習。這就是專業和愛好的區別。

在這裡也提一些郭老師,其實喜歡相聲,也是從看郭老師相聲開始的,特別是喜歡於老師的幽默風趣和對生活的態度。雖然沒有見到過郭老師本人,但是在一些節目中可以看得出,郭老師身上體現的出相聲藝人的言行舉止,舉手投足雖不能說高雅,但是給人一種尊重的感覺。還可以再看一下德雲社的演員,在公眾場合出現也都是言行大方,舉止得體。

也有人在這裡會說,這些都是裝的,怎麼樣,怎麼樣。如果是一個人可以裝一輩子君子,那麼他就是一個君子。

相聲博士,咱不論相聲,先論“德行”,這值得向郭德綱老師學習

無描述

我喜歡相聲,是因為相聲是目前為止舉手投足間可以讓人歡笑的藝術,是因為他可以讓人學習到品行,德行的文化。目前有很多不錯的相聲演員,我也一直在關注。

其實相聲中也有很多值得大家去學習的東西,例如師承關係中的尊重和敬畏,相比師生關係要好太多,有多少學生離開學校還會和老師聯繫;相比相聲演員對於觀眾的尊重,觀眾就是“衣食父母”,現在有多少演員還會記得;相聲的禮數,這是中華文明的傳承,然而在現今時代被遺忘的太多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