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發現孩子耳朵上長有“小孔”是怎麼回事兒,需要治療嗎?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耳朵上方的小孔,在民間,老人們習慣把這個小孔叫作“耳倉”,意為可以囤糧的倉庫,有這個小孔的人一輩子不愁吃。也有人說這個小孔是“聰明孔”,有這個小孔的孩子比較聰明。

發現孩子耳朵上長有“小孔”是怎麼回事兒,需要治療嗎?

還有人說,這是人類沒有進化完全留下的標誌!這個小孔的產生要追溯到胚胎時期,當胚胎髮育時形成耳廓的第一、二腮弓融合不全或第一鰓溝封閉不全,便會形成盲道。人類的演化經歷了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才一步步進化成人類。追溯到某種最原始的脊椎動物,那時他們生活在海洋中,依舊有鰓的結構。雖然人類已經進化,一般不會有鰓的存在。

從醫學角度看,它就是遺傳性疾病,先天性耳前瘻管,發病率非常高,就是一百人左右,就有一個人有吧。

什麼是先天性耳前瘻管?

先天性耳前耳瘻又稱耳孔,指耳部於出生後即有的無症狀異常小孔或小瘻管。最常見於耳輪上區或其前部,本病部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可無症狀。耳瘻或耳前瘻是由於第一及第二鰓弓未能很好聯合所引起的。最常見於耳輪上區或其前部。多見於男性,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員可呈雙側或單側耳瘻。有時在嬰兒期或兒童期見間歇排出一種白色乳酪狀液體,其中包括細胞碎屑。

發現孩子耳朵上長有“小孔”是怎麼回事兒,需要治療嗎?

檢查可在耳前發現小的瘻管口,以探針可探之有管腔。管口90%位於耳輪腳前,少數位於屏間切跡至同側口角的連線上,或位於耳廓等少見部位。急性感染者局部可充血、水腫及壓痛,成膿者有波動感;長期反覆感染者局部可有肉芽組織及瘢痕形成,可有溢膿孔。先天性耳前瘻管短者僅數毫米,個別長者可達外耳道軟骨部前壁、腮腺及乳突表面。瘻管長、伸展遠者可發生深部感染,在外耳道、乳突及顳肌形成膿腫,故尤需注意檢查瘻管管口,以防誤診。

發現孩子耳朵上長有此類“小孔”,需要治療嗎?

發現孩子耳朵上長有“小孔”是怎麼回事兒,需要治療嗎?

絕大多數人的先天性耳前瘻管終身不出現嚴重的感染(有很多間斷會流出一些白色或淡黃色分泌物,尤其現在小孩家長就非常緊張,擔心有什麼問題或感染,但事實不屬於感染),只要小孩沒有感染過,它是不需要治療。而少數先天性耳前瘻管患者會出現化膿性感染,這些人是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果不手術就反覆發作,給患者帶來非常多苦惱及困惑。

建議不要擠壓,注意瘻管周圍消毒,保持衛生就可以了。但有不少小孩就是莫名其妙感染。如果感染,就很容易形成膿腫如果形成膿腫,就需要切開引流膿液。在就是按時換藥及消毒周圍皮膚。配合抗生素治療,效果挺好的。如果先天性耳前瘻管感染過一次以後就非常容易反覆發作。發作就可以形成疤痕組織,給後期手術帶來很大困難。所以建議炎症控制住後,手術治療,手術需要完全切除囊壁,以免後來復發。

總得來說,它是非常多見的,沒有什麼後遺症。如果有感染現象,建議按炎症治療。不要盲目擠壓,注意衛生,以免感染。

耳前瘻管繼發感染的病原體以葡萄球菌最為常見,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一般療程需要7~14天。如有膿腫形成,還需同時給予切開引流和清創換藥。

耳前瘻管合併感染的最佳手術時機是在膿液引流基本乾淨,瘻管周圍組織炎症比較侷限,患者沒有明顯的全身反應時進行。此時手術出血量少、解剖層次較清晰,可降低復發風險。耳前瘻管術後絕大多數癒合良好,但拆線後兩週至1月仍需複診,如發現局部腫痛、流膿,需排除繼發感染(如深部線結外露等)或復發(瘻管殘留)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