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這是理清人類邏輯的第二篇文章.

我們知道,按照現代縱向演化論的世界觀,人類複雜的身體構造是從簡單生物演化而來,那也同時說明“所謂”屬於我們人類階段的“邏輯”、“意識”同樣是由簡單生物的低等邏輯演化而來.

而絕不可能是在人類階段突然發生!

那麼邏輯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而來?為什麼隨著物類的樣態演化其邏輯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本篇文章我們將給出答案.


01

廣義邏輯與狹義邏輯


廣義邏輯包含理化邏輯、感性邏輯、知性邏輯、和理性邏輯.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在廣義邏輯中,前衍邏輯是決定後衍邏輯的基礎,所以前衍邏輯相對更穩定,代償效力更強、普遍性更大、範圍越廣;後衍邏輯包含前衍邏輯的全部素質,但是代償效力更弱、普遍性越低、範圍越狹隘.


儘管後衍邏輯包含前體存在所有內涵,但在簡約原理下感知鮮明性不同,而且主體的前衍邏輯對主體而言,都處於無意識或潛意識的狀態,所以容易被忽略,而且僅僅只有在理性邏輯階段,才能進行邏輯反思,感性邏輯和知性邏輯是不自知的.

而既往哲學所說的“狹義邏輯”僅僅指的是理性邏輯,其核心是推理,(歸納、演繹、純邏輯推理),而狹義邏輯不過是原始自然感應屬性從感應到感性,再到知性,最後到理性的一步步代償增益的產物.


在物演通論中準確表達為“感應屬性的代償增益”


02

從感性邏輯到理性邏輯的演化過程


首先是依存對象增多。從感性、知性到理性的過程,就是依存對象逐漸增多,達成依存越來越繁難,依存結果也越來越不穩定,依存主體不得不提升自己的感知邏輯能力,以實現在對象信息量增大的情況下尋求穩定的依存條件,這是感知越來越複雜化、飄搖化且準確性越來越低的原因.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感性是對單一對象的“感”。“感”是A=A的直接確認(不需要判斷),是最簡單主客體間的點對點式依存,如質子、電子之間的點式依存。主體在單位時間只能依存唯一的對象,處於感性衍存階段的主體如扁形動物,它的感性就是最澄明的“知”,能感知到的就是依存條件,感性所得直接達成依存;

感性無需選擇和判斷、推理,感性本身就能完成識辯、達成依存的感知狀態,這是感性的最原始概念.

任何存在者的感知層級都是由存在度決定的。存在度越高則感知能力相對越弱,存在度越低就越需要高的感知能力,因為邏輯的複雜強弱是跟生物載體維護自身穩定存在是呈必然聯繫的.

如扁體動物代償出感性的視覺而沒有代償出知性和理性,是因為感性足以建立起它的識辯系統,滿足其生存的需要;這也就是說,

扁體動物只要能看到與它依存相關的對象就是它的依存條件,這是感知層級的純感性階段;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而依存對象一旦復多化,感性就會迷亂,必須上升為知性。是指對象由一變多,但主體在單位時間內只能有一個依存對象時,所以必須對感知對象加以篩選從而做出判斷,即判別求斷,這才是狹義的知性,是人類感知系統中作為特定感知層級的知性;


所以說,知性比感性多了“分離”和“確認”對象的兩個要素,所以“知”是不可換位的主體以自身之“點”面對客體之“面”(由“多點”形成的“面”)通過對“面”的定位整合完成的依存.


任何一個囫圇的沒有具體內容的整體指的就是單一的對象,而一旦分化出具體的內容,就必須對內容區分和判斷,也就是從感性所得的諸多對象A、B、C、D、E等找出A,然後完成A=A的確認,這個從多中找一的確認過程(先分離後確認)就是判斷.

如脊椎知性動物只能本能式的判別求斷,而這個過程是基於基因突變的身體本能所直接引起的,無任何推理過程;

在既往哲學中,把知性視為對人類理智的總稱,這時候的知性是廣義的知性,廣義的人類知性會摻雜著後天理性的沉澱,所以人類的知性都是混合知性,而僅在脊椎動物時,才是相對的純粹知性(因為廣義邏輯發展是個連續的進程、貫通的體系,所以嚴格來說,

任何劃分都是武斷,劃分的目的僅僅是為幫助理解廣義邏輯過程)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最後,隨著物演的分化,後衍存在的依存對象越來越多,在感官上已經無法直接進行直觀選擇依存對象,也無法直接判別求斷,必須把眾多對象概念化,在具象概念和非具象概念上進行推導或者說在邏輯上虛演

,然後才能找見判斷的對象以達成求存的全過程,於是形成了理性,構成整個廣義邏輯的整體.

也即是說今天人類直觀所看到的一切能夠滿足人類的依存對象,其實背後都是有一個由經驗推理和理論推理的巨量信息所決定,而絕不是人類純粹的人類本能就能無意識選擇出來.

理性是多層級的歸納、演繹、推理。當感知對象分化為無數,主體已經無法直接判別求斷,這就必須把眾多對象概念化,用概念推導,即在邏輯(指狹義邏輯)上進行虛演,然後推導出依存所需的對象再做出行為,這個思想過程叫做理性.


也就是在新概念的基礎上歸納、演繹,最後達成簡一律的模型表象,即A系=A理,“理”是不可換位的更殘弱的主體(即理性載體)以自身之“點”面對客體之“立體的系統”(由“更泛化的指數倍增的多點”形成的“立體之系統”),並通過對“系統”的層層梳理實現自身失位狀態下的艱難依存.

如人類能夠通過純邏輯的概念去推導出世界在人類邏輯中的呈現,進而找到使得自身能獲得穩定依存的條件.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理性是知性判斷後仍無以應,還需要繼續推理才能達成依存,但是我們要知道衍存位相越高的主體如扁形動物的存在方式比衍存位越低的主體如人的存在方式穩定的多.


之所以後衍存在的邏輯越複雜、強大,是因為自身的殘弱才需要對應匹配更復雜強大的屬性.


03

邏輯序列是一個連續過程.


邏輯一直存在著,只是在不同的階段呈現的方式不一樣。感性生物擁有理化邏輯和感性邏輯,知性生物有理化邏輯、感性邏輯和知性邏輯,邏輯在理性生物以前是隱藏起來的,只有在理性階段才被顯化出來.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也就是當人類的感應屬性增益到具備自我意識,能以邏輯本身為對象進行反思時,邏輯才突顯出來,也就是說邏輯作為一個縱向序列、一個整體,並不是被某個層次單獨所擁有,任何後衍物類都存在有包含關係,邏輯本身也有一個演化過程,不同階段的邏輯對應著不同階段的物類或者說物種,是為滿足其獲得穩定的依存條件.

既往哲學認為理性是人類獨有的天賦...

但人類的狹義邏輯反思不過兩千年,而早期人類乃至其他動物的知性邏輯、感性邏輯已經存在百萬甚至千萬年,只是不具備邏輯反思,無法將自身邏輯像人類一樣能夠總結成一套一套系統,無法直接察覺自身的邏輯本身.


這是因為邏輯的分化進程涵蓋了從“非思”(即理化感應、感性和知性)到“思”(即理性)的所有過程,

“非思”階段,沒有理性的中間推導環節,就是一個含有邏輯的黑箱,即便是和感應、感性相比最複雜的知性也是本能反應,直覺或知覺,這時候主體的邏輯代償還沒有分化到具有自我意識的階段,即知性不自知,所以邏輯本身不作為一個對象性的元素存在.

這就好比說螞蟻、蜜蜂等建造的巢穴是非常複雜和精美的,但是你能說螞蟻、蜜蜂有類似人類的邏輯推理?再比如人類的身體的胃腸蠕動、體內的免疫系統殺死入侵者等,這樣的過程需要人類去邏輯推理?並沒有!這些過程就是非思階段,是邏輯載體自身根本對自身邏輯無所認知,但是卻符合某種邏輯.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並且隨著生物體質的演化,其對應的邏輯會發生分化,包括理性邏輯仍然處於不斷的分化之中,而且理性邏輯一旦出現,就出現了邏輯反思,同時能夠察覺邏輯本身以及整理整個廣義邏輯序列.

邏輯序列表達的邏輯分化過程是連續的漸進。整個邏輯序列是一個連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後衍邏輯都是以前衍的邏輯為基礎,也就是說從理化邏輯到理性邏輯沒有明確的的斷點,只有方便區分而設定的斷點.

如感性以感應為基礎,是感應的進一步代償;知性以感性為基礎,是感性的進一步代償;理性以知性為基礎,是知性的進一步代償,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沒有斷環!

將邏輯武斷的分為理化邏輯、感性邏輯、知性邏輯、理性邏輯,只是為了方便區別,建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而使最起碼的思維推理活動得以展開,同時找到邏輯的發生源,以及理清楚它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從低等邏輯演化到人類的理性邏輯.

後衍邏輯是前衍邏輯的疊加、重組和變異。

邏輯的本質是主體的感應屬性代償,隨著主體存在度的遞弱而增益,增益的過程都是以前衍感應屬性代償為基礎,即理性以知性為基礎,知性以感性為基礎,感性以理化感應為基礎,於是你可以這樣理解,多個感性邏輯載體的疊加體疊加,不會疊加成感性邏輯載體的集合,而是在某種形態下就會逐步會演變成知性邏輯,否則這個疊加體就不能獲得穩定的存在.

例如擁有知性邏輯的脊椎動物,是由不同類別的單細胞組成,其知性邏輯的本質無非就是單細胞邏輯疊加、重組和變異而最終形成.


總之,後衍存在的邏輯是以前衍邏輯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也可以理解為是前衍邏輯的疊加、重組和變異.


04

廣義邏輯增益過程就是整個物演進程


從感應、感性、知性到理性的廣義邏輯進化過程就是整個物演進程。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因為廣義邏輯或精神是感應屬性代償,而邏輯和邏輯載體(或“知”與“在”)的分化進程同一,只是邏輯在存在度高的物演前衍階段隱而不顯.


所以,萬物彰顯為唯物的實存狀態,而在存在度低的物演後衍階段,人類的邏輯存在因為理性邏輯的出現而被獨立凸顯出來.


另外,我們還有知道廣義邏輯中任何一個邏輯發生變革都會經歷很長的時間,這個演化的過程就和我們瞭解到的生物演化進程是對等的,不同物類的生物對應不同的邏輯形式,這種代償過程是一個量變到質變逐漸積累的過程,邏輯同樣不可能發生所謂的“飛躍”或者突顯.

感性邏輯、知性邏輯、理性邏輯都是為了求應!

通過大量的科學信息可以證明,不同物類的生物所對應的邏輯肯定是不同的,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性?為什麼越是低等的物類其邏輯表達越是相對低級,而越是演化後期的生物其邏輯相對突出?

通過物演通論我們可以知道,是因為求存!

越前衍的生物例如細菌、病毒等,生存能力非常強,對他們來說是不需要過於強大的邏輯的,而越是後衍的生物為什麼越需要邏輯更強,是因為越是演化的生物,就越殘弱.


病毒總不會說先要推理一下我們是不是制定一下怎麼侵入一種動物,然後如果遇到對抗,我是不是要先給入侵的各個病毒佈置一下任務,這不可能,病毒也根本不需要這個過程;反觀人類,越往後發展越需要這個推理過程,為什麼?因為人類今天極度的殘弱化,這不代表人類極其強大,如果強大,那麼為什麼永遠無法根除病毒、細菌?這就是問題,所以人類必須要這個推理過程才能獲得足夠的依存條件.


原來人類的邏輯也是演化來的

也就是當存在者的存在度極低的時候,知性、感性已經不能使得存在者穩定存在、不能獲得足夠的依存條件,於是邏輯就會顯化,即推理.


這個時候也就能將邏輯作為一個對象而進行反思,但無論是感性、知性、理性,都受到求存規定性,都是為了存在者能夠獲得滿足自身穩定存在的依存條件.

通過本文,我們對所謂“人類狹義邏輯”有了一種新的觀照角度,這不像既往的人一樣,覺得邏輯只存在於人類,是一種突顯;同時我們也知道了為了方便區別而對邏輯的劃分,而不是隻停留在既往哲學所說的“廣義知性”中,使得我們對邏輯的認識變成了是從感性邏輯到知性邏輯,再到理性邏輯的縱向演化過程.

下一篇,我們將理清“感性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