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習武必經之四大步:訓練、歷練、體悟、頓悟


太極拳推手運動是武術對抗性競技和健身項目之一,它體現著古老的搏鬥技豈。學習推手的人若能懂得一點人體運動力學原理,對於解決在推手中如何合理地使用力量、如何避免做“吃力不討好”的無用功,以及如何進行攻守才能合乎力學原理等等問題,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習武必經之四大步:訓練、歷練、體悟、頓悟

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是:中華傳統武術要衝出啞洲和推向世界,就必須沿著科學化的道路向前邁進,而決不是倒退地走向古代,這才稱得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運用現代力學科學來解釋武術運動,這正是武術科學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力學是許多科學技術的基礎學科,如土木工程、橋樑、機械,以至宇宙航行等等自然科學,無不是以力學為基礎的。武術運動,尤其是武術競技,自始至終地貫串著力的運用,太極拳推手自不例外。
  

因此,懂得人體運動力學的基本原理,無疑是十分必要的。由於人體運動同其他任何物體運動一樣,都受著物理力學定律的支配和制約,凡是違背力學定律的任何動作,不論在走架或推手時,都會遭到無情的失敗。我們在教學中所說的動作姿勢不正確或攻守失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學員或運動員違反了力學定律所致。

習武必經之四大步:訓練、歷練、體悟、頓悟


《太極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就是指懂得勁的規律。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單獨建立起物理力學這一學科,但太極拳如不符合力學原理,那不但在與人對打或推手時必敗無疑,而且連走架也會站不穩腳跟的。因此,所謂“懂勁”,在客觀上也就是懂得力學原理在太極拳中的實際運用。
  。

習武必經之四大步:訓練、歷練、體悟、頓悟

物境生活烏沉藥香詳情小程序

拳諺說:“重心不明、立腳不穩”,“自立不穩、如何發人?”所以傳統教學中練步、站樁的第一課,首先是要求初學者在動態或靜態的情況下,以正確的下肢動作、姿勢,把重心自然地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上,做到“動步不搖擺”“站樁不拿樁”。這樣從整肅儀態、搭好下盤架子人手,方能進階到“學步法”“練氣功”。這就像泥瓦工砌牆前,首先要打好地基,砌牆時還要吊上一根鉛直線,或者隨時用儀器觀察一下牆頭砌得直不直。否則高牆傾側,一旦重心越出底盤,牆頭尚未砌成就倒塌了。再如初學騎自行車,凡是跌跤的,多半與重心把握不住有關。太極拳推手是兩人對抗性競技項目,在攻守之中,重心升降起落、推移變位都關係到身軀的穩定與否,關係到攻守的得力與否。因此,重心原理在推手中的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習武必經之四大步:訓練、歷練、體悟、頓悟


人體的重心,就是人體重力的作用點。凡是均勻的直棒,重心在軸線的中點;均勻的球體,重心在球心。偏偏人體是不太均勻的,就一般而言,人體處於直立的靜止狀態,其重心在臍下l~2市寸的腰腹之間。這一說法,與武術傳統說法中稱重心在臍下二寸的丹田部位,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後者所說的“二寸”是“同身寸”,即將本人食指、中指併攏、伸展,以此兩指第二關節的寬度作為二寸。由於各人軀幹和手指的長短寬窄不同,因此,摺合市寸的話,也正好是臍下的1~2市寸之間。明代名醫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一書中也說: “石門即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

  

但如作具體分析,男女重心高低也不盡相同。如,男子肩臂寬、骨盆小;女子肩臂窄、骨盆大,所以女子的重心普遍低於男子。同是男子,練拳、站樁的人,氣能下行,上輕下重;高血壓或神經衰弱等患者,頭重腳輕,因此,後者的重心顯然較前者為高。這一點涉及到各人內在氣血分佈和運行等因素的影響,這就不能單純地從外形來作出判斷了。


  

習武必經之四大步:訓練、歷練、體悟、頓悟


而且,以上只是指人體垂臂直立這一靜態中的重心,而不是指人體運動中的重心。人在打拳或推手的時候,重心的位置足不斷地在變化著的。如做白鶴亮翅式時,重心就高於預備勢;金雞獨立式的重心不但較高,而且偏向於一邊。一般地說,凡人的上、下肢向上運動,人體的重心就隨之上升;上、下肢向前或向後運動,人體的重心就前移或後移;人體前屈或側彎,人體的重心除了做相應移動之外,有時還會超出體外。因此,太極拳是不主張前俯後仰和左搖右擺的,推手也有此要求。人的肢體運動之所以會引起人體重心位置的變動,這是因為人體的任何局部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換句話說,人體的重心實際上是人體各個環節重力的合力作用點,或稱之為“人體總重心”。只要臂、腿等任何一個環節的重心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總重心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推手運動中穩定重心,不僅有賴腰腿的功夫和身法靈活變換,而且與上肢的屈伸開合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重垂線也叫重心垂直線或鉛直線,是從上到下垂直地通過物體(包括人體)重心的一條無形的線。“重垂線”,也就是“重心垂直線”的簡稱。但不管物體怎樣運動,也不論其姿態如何,重垂線是始終與地面成90度直角的。“鉛直線”一詞,源於建築行業用線縛住鉛陀螺來測定準確的重心垂直線,故名。換言之,鉛直線是重垂線的俗名。

習武必經之四大步:訓練、歷練、體悟、頓悟


  

在地球表面上,物體之所以有重量,都是因為地球有吸引力的緣故。這種因地心引力使物體產生重量的力,也就稱之為“重力”。例如,宇宙航行中宇航員及有關物體的失重現象,都是由於失去了地球引力。推手運動必須充分利用重力的特性及其規律,人體的重力既分散於肢體各部,叉綜合到全身一點。
  

拳諺說“合下全身千斤力”,這也包含了利用全身總的重力作用。太極拳推手特別強調“以腰為軸”“周身一家”“全身勁整”,就是為了利用人體的總重力。相對地說,如只用一臂的力與人對峙,而不在同時運用腰腿的勁,那就只利用了一臂的重力作用。局部重力自然抵不上“總重力”。但若就其變化而言,那麼重力的分合在推手運動中是各有用處的。前輩武術家常把人體氣血以水銀作比喻,把水銀裝在玻璃管裡,隨著玻璃管位置的變動和水銀的流向,其各部重力也隨之發生變化。太極拳推手隨機應變地調節自身的重力作用,使之可升可降,可輕可沉,變化萬端,其原理與此確有某些相通之處,值得學者在實踐中悉心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