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印度2019年GDP躍居世界第五,超過英國,法國?

喬鬆


2019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4萬億美元,超過英國的2.83萬億美元和法國的2.71萬億美元,首次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印度GDP能夠超越英國和法國這一點都不能奇怪,其實早在2018年,印度與英國的GDP差距都非常小了,印度只要保持國內局勢穩定,經濟政策穩定,持續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那麼印度的經濟將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根據國際機構的預測,印度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印度將在203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印度雖然現在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但是印度還是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的:

第一、印度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

印度位於南亞地區,佔據南亞的主體位置,東南方向、南方和西南方向三面臨海,地理交通區位可謂是非常的優越。

印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耕地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土地利用面積大,建築成本比較低,有利於開發利用,這也是印度能夠養活13億多人口的重要原因。

第二、印度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數量眾多的年輕勞動力。

印度人口13.52億人口,規模位居世界第二,13.52億人口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這是很多跨國公司看重印度市場的重要原因。印度不但人口多,而且印度的人口結構以年輕人為主,年輕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力量,這為印度提供了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使印度能夠憑藉人口優勢獲得發展的好機遇。

第三、印度政局比較穩定,為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印度建立了民主的政治體制,這使印度政局比較平穩,不會發生劇烈的政治動盪,這為印度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印度雖然與巴基斯坦處於軍事對峙狀態,但是印度在雙方的對峙中佔有比較大的優勢地位,近些年雖然雙方衝突不斷,但是規模都比較小,沒有發生大的戰爭,這對印度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

綜上,印度是一個具備很大發展潛力的國家,雖然現在印度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印度的發展能力和發展速度。總有一天印度會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銘蘇先生


近日,總部位於美國的“世界人口評估”組織發佈了一項報告中指出,2019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4萬億美元,超過英國(2.83萬億美元)和法國(2.71萬億美元),首次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其實,印度GDP超過英法兩國並不奇怪,因為它們的GDP差距並不大。2018年印度、法國、英國三國GDP分別是2.726萬億美元、2.776萬億美元和2.825萬億美元,差距在1000億美元之內,相比英法2%以內的經濟增速,近年來印度7%以上的高速增長顯得格外起眼。因此以印度的發展速度來看,其GDP超越英法只是時間問題。


但論發展水平,印度是無法與英國、法國相提並論的。印度擁有13億人口,人均GDP才剛過2000美元,而英法兩國人均GDP均超過4萬美元,是印度的20倍左右。但體量大也是一個優勢,未來英法GDP被印度拉開差距是趨勢,而且印度還有望進一步趕超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當然,2019年印度經濟發展並不好,經濟放緩比較嚴重,其一季度GDP增長為5.8%,二季度5%,三季度已經放緩至4.5%,創下莫迪上任以來的最低紀錄。所以印度經濟發展之路並不平坦,其發展仍任重道遠。


錦繡中源


這是一個正在完成工業化的印度必然的結果,其實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現在不僅已經超過英國和法國,而且早已經超過德國和日本。因為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印度2019年的GDP總額是11.3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8萬億美元,位於世界第3位。

(孟買)

當然了,如果按照名義GDP來計算的話,印度2019年的名義GDP為2.9萬億美元,低於日本的5.4萬億美元,也低於德國的4萬億美元。

不過印度超過德國和日本只是時間問題,目前德國和日本經濟發展已經陷入停滯,尤其是日本,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總量幾乎一直在5萬億美元上下浮動。而德國雖然這幾年的經濟不錯,也已經略顯頹勢估計三五年就會被印度超越了。對日本來說,如果他繼續保持目前的停滯狀態,最多10年就會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讓給印度了。

(東京)

印度能夠保持如此快速的發展,是因為目前印度是一個正在走向工業化的國家,並且還未完成工業化,所以印度仍然有很大的潛力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印度的發展來自於工業化。

自從第1次工業革命以來,任何一個人口大國在他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總量都會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因為,工業化意味著生產效率的迅速提高。

例如,美國在19世紀中期藉助工業化的東風發明瞭新的農業收割機,讓農民的生產效率有了幾十倍的提高,過去幾十個人乾的活,現在一個人就能搞定了。

工廠更是如此,有組織的大機器生產讓工業品的生產速度遠超工業化之前,第1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棉紡廠的工人生產效率是手紡工人的266倍,工業革命之後的工人所創造的GDP也遠超之前了。


於是,完成工業化之後的人口大國必然是一個經濟大國。

印度目前正在完成工業化,不要小看印度人,第1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真正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並不多,大多集中在東亞,歐洲和北美。

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國家位於炎熱的赤道地區,本身在工業化方面基礎就比較薄弱,但是經過印度人幾十年的努力,該國也正在向一個工業化國家大踏步的邁進。

現在印度是世界重要的汽車、摩托車、紡織品、鋼鐵、石油加工等生產大國,並且在核能、IT產業等方面發展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時印度又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量是英國、法國的20多倍,所以經濟總量超過以上兩個國家是很正常的。

未來印度很可能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

目前印度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60%,隨著印度工業化的推進,未來是肯定能超過日本的。

因為,印度雖然在工業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相對於真正完成了化的國家還屬於初級階段,有極大的上升空間。現在印度的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世界人均GDP卻超過了1萬美元。哪怕印度的人均GDP達到世界人均GDP的一半就是5000美元,總量就能達到7萬億美元。

而對於印度來說,只要繼續保持國內穩定,保持在工業化的路上持續發展不動搖,實現這一目標並沒有困難的地方。

印度目前存在的問題。

當然,印度未來能否真正完成工業化也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印度在經濟發展上有一個很大的誤區,那就是印度想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印度的服務業極為發達,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外包國家之一,所以印度被西方國家稱為世界的辦公室。印度也為此洋洋得意,一直想強化這方面的優勢。甚至希望通過世界辦公室的身份一步到位,在產業結構上模仿發達國家走輕資產路線。



但是,印度畢竟工業基礎薄弱科技水平落後,如果一味追求跨越式的發展,不注重原始積累,最終印度就會變成兩極分法。少數白領階層通過服務業的全球分工過著體面的生活,但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卻得不到發展的紅利。

就會造成印度社會的割裂,同時也讓印度享受不到國內數億廉價勞動力帶來的人口紅利,從而導致工業化的停止,整個國家陷入內卷化也就沒有發展的動力了。


歷史風暴


前段時間有不少媒體在唱衰印度,2019年的GDP增速在一路下滑,有可能全年只有5%的增速。現在好,他的GDP總量達到2.94萬億美元,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位居全球第五了。

其實現在的印度很像90年代末期和本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區,總量上升的很快,用戶一兩年左右就要超過一個西方國家。這次是一次性就超過了英國和法國,意義很大。這也說明了印度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畢竟印度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經濟改革,經濟規模搞上去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吧,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要知道英國法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人口只有幾千萬,印度相比少了很多。 印度不僅僅是一個個例,但凡大刀闊斧推動經濟改革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都不錯,比如越南、印尼也是如此。

中國就自不必說了,近40年來中國是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大型經濟體。1978年的時候,我國的人均GDP只有一兩百美元,80%的人口還陷於貧困之中。到2019年的最低利率終於突破了1萬美元,貧困率也降到5%以下了。

按照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速,超過德國日本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大概在2030年左右,印度就能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那個時候美國、中國、印度就是全球最大的三個經濟體了。


財經知識局


印度GDP2.94萬億超過英國法國,預計什麼時候能超過日本?

最近一段時間,2019年經濟數據陸續發佈,最亮眼的莫過於印度,居然一次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兩個老牌發達國家,以2.94萬億美元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有朋友想問了,印度什麼時候能夠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應該說,印度成為世界第三,這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能夠超過日本,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我們不妨簡單來計算一下。

日本的GDP最近幾年一直在5萬億到6萬億之間徘徊。早在1995年日本GDP就已經突破了5萬億美元高位,當年實現了5.45萬億,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當然大家也都知道那是泡沫了。之後的1998年和2002年日本又降到4.0和4.1萬億的低位。最近十年日本GDP高位是6.20萬億,可是,2018年的GDP卻只有4.97萬億。日本2019年GDP還沒有公佈,有可能會有回落。

就是說,印度不用著急,日本不會給你太大壓力,甚至還有可能降下來等等你。

但是,印度的經濟速度,還真談不上世界引擎。只不過比人口增長了一點點而已!

印度從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速,確實是讓世界刮目相看。2014年到2018年,分別增長了7.4%,8.0%,8.1%,7.1%和6.8%。事實證明,印度的"莫迪經濟學"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2019年的經濟數據,印度雖然一下子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但這一年數據真的不好看。2019年數據一出來,大家一下子嚇了一跳,印度居然只增長了4.5%!這事情如果放在中國,簡直就是重大事故好不好。

咱們不妨看看中國什麼時候依次超過各個老牌發達國家的。

中國超過日本,發生在2010年,2011年2月14日日本發佈自己的GDP是5.4萬億美元,而同年我國的GDP達到了5.8萬億。

最近5年中國每年保持6.5到7.0的GDP增速,而日本GDP總量只有我國的二分之一不到。不過分的說,我國7年就能創造一個新的日本出來!國際經濟領域的大國競爭,實際上已經是中美之間的競爭了。

中國超過德國,發生在2007年,當年我國GDP3.55萬億。

中國超過英國,發生在2006年,當年我國GDP2.75萬億。

中國超過法國,發生在2005年,當年我國GDP2.29萬億。

中國超過意大利,發生在2001年,當年我國GDP1.34萬億。

動態來看,印度在2019年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實際上相當於我國2006年的水平。如果印度保持了與我國當時差不多的速度,有可能在2006年後的1年時間超過德國,5年時間超過日本。

印度真的可以複製中國的成功嗎?

1年之內超過德國,絕對不可能!

德國2018年的GDP是4.0萬億美元,經濟活力比日本好,至少2015年以來一直在上漲。最新消息顯示,2019年德國GDP是3.8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德國可能會在4萬億這個臺階上徘徊一段時間。

印度什麼時候能達到4萬億?

目前德國比印度的GDP多出1.06萬億,超出33%!印度如果以2019年的4.5%速度來,需要六七年才行,如果以最近幾年最快的速度8%來,也需要三四年。

也就是說,印度想要超過德國,最少三年,最多7年,能超過,但是會很難。

再看日本,比印度高出了2萬億,超過印度本身的66%以上!印度以最慢速度來,需要15年左右,如果以最快速度來,需要8年左右。

總而言之,印度現在一下子超過了英法兩國,不是因為印度有多強,而是英法這幾年太差了。要想超過德國,需要用3-7年,超過日本,需要8-15年。

超過中國或者美國?這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都不可能!


歷史知事


印度在2019年的GD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2019年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2.9萬億美元,英國的GDP是2.83萬億美元,法國的GDP是2.71萬億美元,所以印度是現在第五大經濟體。根據購買力評價計算,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是10.51萬億美元,甚至超過了排在前面的日本和德國,印度方面人口眾多,所以印度的人均GDP還是很低的,也就在2170美元,美國人均GDP是62,794美元。在2019年印度實質GDP增長率從三年前的7.5%降到了5%,但是逐漸發展成為了比較開放的經濟體。

印度經濟自由化是從1990年開始的,包括放鬆工業管制,減少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的控制,以及國營企業民營化,正是上述兩個方式加快了印度的經濟增長。印度服務業是全球成長最快的領域,佔印度經濟總量的6成,幫助印度28%的人口就業,製造業和農業發展相對比較緩慢。印度經濟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主要是因為印度經濟體量比較大,而且印度方面人口眾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通過改革的方式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英國,法國是屬於歐盟,雖然現在英國脫離了歐盟,但是經濟進一步不斷下降,正是美國不斷的對英法進行打壓,不斷的對歐盟徵收關稅,導致歐盟的經濟逐漸失速,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順便承接了西方國家的產業鏈轉移,同時主要發展服務業,所以經濟快速的趕上。可以說印度在某種程度上發展多元化的外交,但是對其他國家又沒有威脅性,因為印度沒有發達的工業,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依靠西方先進國家,所以印度的產品對西方國家沒有什麼威脅性,因此西方國家很放心的把低端產業轉移到印度。同時印度也有人口優勢,因此才會出現這種此消彼長的問題。

雖然現在英國已經脫離歐盟,但是英國可能面臨一系列的經濟調整,短時間內也不會快速的崛起,而法國的改革舉步維艱,黃背心運動和公務員遊行如火如荼,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都不被看好。


江淮聖手


好多人愛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羅列一大堆!

印度人口近14億,人均GDP才2000美元左右,GDP第五?近20年內,他會以看得見的速度,超越德國、日本,最終基本穩定在全球第三!

人均GDP從2000美元增長到5000美元,6000美元,保持基本的工業化,和平發展就可以實現;10000美元才是中等收入陷阱!印度GDP進入世界前三,只是時間的問題!


一邱之鶴


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越來越小的,國家人口的規模開始變得重要起來。

在古代的時候,冷兵器時代,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強大,人口至關重要。人口越多意味著國家實力越強,所以統治者總是希望老百姓多生孩子。勾踐臥薪嚐膽的時候,在越國推行過這樣一條法律: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他之所以這麼做,目的也是為了儘快增加人口,以實現富國強兵。

不過工業革命以後,西方技術日新月異,使得他們可以靠著科技的優勢,征服世界。那個時候英國是一個島國,國家面積並不大,可是在全世界到處建立殖民地,因而有“日不落帝國”之稱。他們可以靠著幾百人,或者數千人,遠征人口數億的國家。原因何在?因為技術的落後,導致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極大。教科書中經常說清政府軟弱無能,實際上單純從軍事實力上來看,清政府即使想打也是打不過。

不過好消息就是一百多年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隨著出行方式的改善,特別是互聯網的流行,人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式越來越容易。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人口開始變得重要起來。因為技術的創新成本是非常高的,而學習別人的技術則容易得多。對於人口大國來說,他們老百姓的生產力越來越強,這個時候發達國家的優勢實際上不斷的被削弱。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我們雖然技術人員的質量比不上發達國家。但是我們有著龐大的技術人口,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畢業生,幾十年以後,整個國家的素質自然就上來了。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美國呢?很多人忽視了重要的一點,美國也是人口大國,人口高達3.27億人,世界第三位,國土面積也是世界第四,這才是最恐怖的。

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只需要和平穩定的發展,隨著時間的增長,其國力必定慢慢增強,GDP超過英國,法國並不意外。因為英國、法國不過是人口幾千萬的國家,其潛力有限。

單純從數字上來看,印度的經濟大約相當於2006年的中國。換句話來說,印度GDP差了我們十幾年。目前印度經濟還是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不過只要平穩的發展,不久的將來肯定能進入前三。印度畢竟是未來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一個十幾億人口的核武國家,軍力不弱,這種體量的國家和英國、法國本身就是不是一個量級。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這是個值得印度驕傲的成績,但也僅此而已。如果由此得出印度“不可小視”亦或者“可怕”的結論,那就是真正的自欺欺人。

雖然國內媒體對印度的評價從來都是兩個極端,但在某方面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印度是一個大國,而且是一個人口大國。

這意味著什麼呢?

就像戰國時期晏子使楚時給楚王形容的那樣“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以印度人撒泡尿就能匯成一條恆河的巨大體量,只要人人都稍微努努力,就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產值,在國際GDP排行榜中就能上升好幾十個名次。

這是值得印度驕傲的事情嗎?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1978年成了共和國的分水嶺,其後的我們開始從“站起來”向“富起來”大步邁進。而在我們起步前的1978年,我們的GDP總量在全球排名第10名。

而其後的40多年時間裡,我們十幾億人同心協力,終於衝到了第二的名次,“僅僅”上升了8個名次。

從我們40多年來的艱難歷程來看,靜夜史認為至少有兩點結論:

一是以印度的巨大體量,只要不分裂,即便混吃等死,GDP名次也不會掉到100名之後,其起點就非常靠前,這是印度巨大體量的優勢;

二是印度作為立志要做“有聲有色”大國的國家,目標從來就不應該是超越英國或法國這樣的二流國家,而相比於之前動輒上升幾個甚至幾十個名次的光輝戰績,後面的趕超最有意義,但也最難完成。

所以當前的所謂世界第五名,除了安慰自己確實很努力,實在不值得印度大吹特吹。在全世界233個國家和地區中,有與世無爭的小國或者寧可做大國附庸的弱國,但這不是印度的目標,它的體量和雄心註定了它的目標是下一個美國。

而這樣的目標,註定了當前的印度還差得遠。而差得遠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印度幾乎已經遭遇了難以逾越的瓶頸。

印度作為英國殖民者“賜予”的國家,從未進行過所謂的“革命”,是真正的“得國太易”,而因為人類歷史上任何大國都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所以印度從一開始就沒有這個基礎。

因為沒有革命的階段,印度高層無法完成以舊換新的迭代,魚龍混雜的統治集團不得不實行所謂的多黨制。而因為無力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印度始終對地方無法進行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改革,這使得印度地方始終各自為政。獨立幾十年來,雖然依靠尼赫魯的聲望消滅了眾多土邦,但無法改變印度一盤散沙的狀態。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之所以能保持所謂的“穩定”,根源在於種姓制度的存在,這個根深蒂固的制度幾乎將所有人安排得明明白白,底層連反抗的勇氣都不復存在。

雖然印度獨立以來,通過欺凌周邊小夥伴達到了所謂的稱霸南亞的目的,但國內的欠缺如果不補課,印度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一流強國。

但當前的國際環境,已經不允許印度脫胎換骨了。再加上國大黨失去了一黨獨大的身份,印度連靠統治者聲望推行改革的可能都沒有了。

而沒有強有力的政府以及廣泛而深刻的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印度廣大人口根本無法轉化為巨大的人口紅利,產生不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更無力建立起自力更生的工業體系。

所以當前的印度除了買就是租,這樣連打巴基斯坦都費勁的水平,可想而知會有多差勁。

當然,印度統治者也不是沒有努力過,比如印度從2010年開始,就開始通過修改GDP算法的方式提振印度經濟。當把牛棚、牛糞等別國都忽視的東西計入GDP後,印度經濟果然高達7%,成就了所謂的印度奇蹟。

但奈何牛糞總有不夠的那一天,於是印度GDP不可避免地在2018年之後開始每況愈下,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4.5%。

雖然印度一再宣稱其在2019年GDP總量達到2.94萬億美元,美國某機構更是根據所謂的購買力計算方式表示印度的GDP總量早已超過10萬億美元,但印度經濟中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

而從這些過山車一般的經濟數據中,也大概能看出,只有印度這個渴望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國家才緊盯GDP數據不放鬆,才會為了所謂的漂亮賬面而不惜以牛糞濫竽充數。

而更令人不齒的是,莫迪政府為了規避所謂的社會矛盾,對內奉行所謂的“大印度教”主義,公然煽動國內種族對立以此獲得所謂的支持;對外則頻繁挑釁鄰國轉移民眾視線。而這樣揚湯止沸的做法,除了“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再也沒有其他可能。

在靜夜史看來,也許印度真的很努力,連造假的樣子都那麼迷人,但作為所謂的大國,印度從一開始就跑偏了,這也註定了它的所謂努力註定會得到一個南轅北轍的結果。

今天的我們,可以本著國際主義精神喊上一句印度加油,但絕不至於自欺欺人到認為印度是我們的對手,畢竟,它不夠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根據2月19日歐聯社報道稱,總部設在美國的“世界人口綜述”發佈最新報告表示,印度在2019年,GD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位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之後,正式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

據印度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按美元計算的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94萬億美元,不過增速從前幾年平均高於7%的增速下降至5%,而英國的GDP為2.83萬億美元,法國的GDP為2.71萬億美元。

因此,印度經濟總量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對此如何看待?

不吹不黑,我們客觀看這個問題積極的一面:

首先,印度經濟確實具有韌性,持續高增長多年,印度過去的經濟增長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全球經濟的增長作出貢獻的,印度當前的情況,有些類似於幾十年前的中國,未來確實有明顯的潛力。

其次,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是歐洲傳統的強國,但本身增長情況並不好,在發達國家中,歐洲經濟體中的國家,擴張動力不足,即將是持續使用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也未能有效拉動經濟,印度的超趕,同時也顯示了歐洲諸國的疲態。

最後,亞洲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目前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是美國,第二大經濟體是中國,第三大經濟體是日本,前三強裡面,中國和日本都是亞洲國家,印度超過德法國和英國後躋身全球第五,預計未來將順利超過德國,成為第四,亞洲經濟在全球經濟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增加。

接著說一說印度方面的不足:

對一個問題,應該辯證的來看待,我們需要看到印度優秀的一面,向印度學習,但同時也需要正視印度經濟不佳的一面,以供思考。

第一,印度雖然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五,但印度和我國一樣,人口眾多,我國最新人口數為14億,為全國第一人口大國。印度最新人口數為13.54億,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國家。看人均GDP,印度僅超過2100美元,而法國人均GDP在2018年就已經達到了4.5萬美元。

第二,印度的經濟增長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在2019年之前,印度的GDP保持高速增長,全球對印度的經濟前景過度樂觀,但2019年印度GDP突然從前一年6.98%的增速下降至5%,並且失業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資本出現了快速的外流,對印度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帶來了明顯的挑戰。

第三,印度經濟結構存在一定的問題,印度走的是“先服務業後製造業”的路線,工業化不足,這使得印度經濟增長基礎不堅實,而且印度的發展過度賴外債,印度外債高達1.4萬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僅有4000億美元,當外部環境變化時,受到的衝擊會較為明顯。

對於印度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我們看到印度為經濟增長作出的努力,也看到印度未來的巨大前景,但同時,印度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會使得印度經濟很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變化的帶來的明顯衝擊。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表示,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將經濟危機成功轉嫁給日本,2008年又將經濟危機成功轉嫁到歐盟。而這兩次經濟危機的日歐經濟特點都與當前的印度相似,所以他堅信美國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