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刊分析:美民主黨“四強”主張凸顯內部撕裂

日本中央大學講師西住祐亮在日本《外交》雙月刊1-2月號上發表文章稱,美國民主黨內部再現穩健派與自由派的對立,自由派所倡導的“漸進外交”路線正在民主黨內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全文編譯如下:

在民主黨預選正式拉開帷幕前,美國國內乃至全世界的焦點都已經集中到民主黨主要競選人的動向上。

一項針對此次預選發起的全美輿論調查顯示,前副總統喬·拜登、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已經保持很長時間的領先,形成所謂的“三強”。此外,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前市長皮特·布蒂吉格也在民調中排名靠前。截至今年1月,上述四位都有可能成為最終與特朗普總統對決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激進左派”對陣“穩健派”

在理解四位競選人的外交主張方面,最重要的是認清黨內穩健派與黨內左派的對立格局。

民主黨內部一直存在穩健派與自由派的對立。在克林頓執政時期,穩健派掌握了黨內優勢,但在進入新世紀後穩健派在黨內的發言權開始下降。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今天的民主黨內,以桑德斯為代表的黨內左派勢力實現了快速增長。這些人以經濟政策為主要發揮方向,提出的政策比之前的自由派更左。日本的媒體多以“激進左派”和“最左派”來形容他們。

如果將四位主要競選人置於穩健派和左派的對立格局中進行觀察就會發現,拜登和布蒂吉格屬於穩健派,沃倫和桑德斯屬於左派,四個人的排序越往後越左。其中拜登和桑德斯更是著力強調自己的穩健派和左派身份,而這兩個人的存在也是當今民主黨存在撕裂的象徵。

“漸進外交”批“美國優先”

美國在特朗普上臺後,圍繞自身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國際秩序的應有狀態大致形成三種外交路線。

第一條是超黨派的,也是長久以來美國所推行的主流派外交路線。這條路線重視以自由和民主為底色的美國主導的既有秩序,認為應當在軍事、經濟、價值觀等所有領域發揮美國的領導力。這一路線的特點是,將修復被特朗普總統“破壞”的既有秩序作為今後美國外交的重點目標。

第二條路線是正在共和黨內贏得更多支持的“美國優先主義”路線。以特朗普總統為代表的這條路線的特點是,對於出兵干涉他國事務態度消極,致力於推進高關稅政策,對促進民主和人權毫無興趣。此外,這條路線對現行秩序抱有頗多不滿,理由是無益於解決美國國內的問題。

第三條路線是正在民主黨內獲得越來越多支持的“漸進外交”路線。“漸進外交”從重視民主和人權的角度出發,對“美國優先”路線持批判態度,與此同時,又從警惕對外出兵和自由貿易的角度出發,反對主流派的外交路線。由此可見,“漸進外交”並非對既有秩序的“修復”,而可以稱之為一種“改善”既有秩序的立場。

外交經驗並非加分項

正如我們前文已經討論過的,桑德斯和沃倫是“漸進外交”的主要推手,而拜登和布蒂吉格的主張總的來說更靠近主流派的外交路線。

其中,拜登和桑德斯兩人所代表的黨內撕裂也體現在外交領域。拜登的著力點在於炫耀自己的外交經驗、與各國領導人之間的密切關係、獲得了多位美軍方人士的支持等等,正面表達了他有志於重振美國地位。

相比而言,桑德斯仍舊以政界局外人的人設堅持和主流派的外交路線唱反調,強調其反對在海外進行軍事幹預的立場,明確提出有必要改革美國的外交。

民主黨內部的這種撕裂在把握每一位競選人身後的外交智囊團隊的構成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拜登陣營中我們能夠看到曾經擔任奧巴馬政府副國務卿的託尼·布林肯,布蒂吉格陣營中則有曾經在奧巴馬任內擔任助理國防部長的道格·威爾遜。

有意思的是,原本在外交經驗上一枝獨秀的拜登迄今為止並未在外交議題上有任何積極的動作。我們所能想到的原因只能是,“漸進外交”正在贏得支持,而豐富的外交經驗不一定作為“加分項”。尤其是拜登還曾在擔任參議員期間對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決議投贊成票,這一象徵主流派外交路線“失敗”的標誌性事件至今仍被窮追猛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