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治之亂之後,一敗塗地的源氏是如何快速逆襲翻盤的呢?

wangjutao


日本平治之亂以後,源氏並沒有快速逆襲翻盤呀,源氏真正抬頭也是在“治承·壽永內亂”期間。

那麼,源氏究竟為什麼能夠擊敗平家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以仁王的舉兵

以仁王是後白河法皇的皇子,因為不是平家女眷的子嗣,沒了繼承權,因此舉兵叛亂。以仁王的舉兵雖然很快就被朝廷平定了,但是他在舉兵時給諸國的源氏武士發去了起兵的命令,即“以仁王的令旨”,源氏武士集團因此才有了大義名分討伐平家。

平家的專權

平家當政期間,日本各地的莊園裡莊官級別的人裡幾乎見不到任何一個源氏武士,除了源賴政等攝津源氏出身的武士以外,各地的源氏武士都遭到了平家的打壓,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想要打倒平家翻身的緣故。

天災的影響

實際上,在木曾義仲起兵時,平家是打算先行進軍北陸道平定叛亂的,可是此時卻爆發了“養和大饑荒”,使得平家無法募集到足夠的兵糧,因而暫緩了攻勢,讓木曾義仲在北陸發展了勢力。

鎌倉的制度更優越

在“治承·壽永內亂”(源平合戰)之際,被捲入戰爭中的勢力除了平家、諸國源氏以外,還有許多寺社勢力。在這麼多勢力之中,唯有源賴朝的鎌倉政權一枝獨秀,站到了最後。

源賴朝的鎌倉政權是完全不同於朝廷的一個武家政權,儘管平家後期也開始向武家政權轉型,卻也無法止住頹勢。平家政權的特點就是過於依賴朝廷的公權力,而源賴朝的鎌倉政權則是靠“鎌倉殿”(源賴朝)的“御恩”,“御家人”(家臣)的“奉公”締結羈絆的,因而他們的主從關係更為牢靠,武士靠作戰獲得封賞,戰意也就更高。


指尖看日本


在中國的東北方向的浩瀚海洋上,漂浮著一個像絲帶一樣的日本列島,日本文化屬於東亞文化圈,但好像又遊離在占主導地位的中國文化圈之外,曾經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又保留著島國的特徵,日本古代的歷史,是攝關家和院的爭鬥,讓舊體制的腐朽日益暴露在人前,新興的武士階層遂開始蠢蠢欲動。伊勢平氏為武家政權之溢,但真正的武士們的天下,還必須由河內源氏來創建。

所謂的“源平合戰”,就是源、平兩大武士集團搶奪原本屬於攝關和院的執政權,從而引發的一場大規模內戰。不過在內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源氏陣營中也有很多平家之人,平氏陣營中也有源家武士—這是因為,源、平兩大賜姓來源和分支很多,都不可一概而論也。世有所謂源氏“二十一流”的說法,是說源氏的來源很多,因其所繼天皇之血緣,可分為二十一個系統,比如嵯峨源氏、仁明源氏、文德源氏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清和源氏。

當初清和天皇曾經將皇子四人、皇孫十二人全都降為臣籍,賜以源氏,其中第六皇子貞純親王之子源經基,人稱“六孫王”,子孫最為繁盛。曾經跑去福原向清盛告密的多田行綱,即攝津源氏嫡流,後來著名的土岐氏為其同族。在“平治之亂”中與平清盛敵對的源義朝,則為河內源氏嫡流,從中又衍化出新田、足利、佐竹、武田等名門來。平氏的來源相對較少,僅分桓武、仁明、文德、光孝四支而已,其中最著名的是桓武平氏——桓武天皇賜封了一大堆孫子、重孫子為平氏,就中其孫高棟王、重孫高望王(高見王之子、高棟王之侄)兩支最為繁盛。

平時忠、建春門院平滋子、清盛繼室平時子,即為高棟流的嫡傳。如前所述,高望王之子平國香等遷居關東地區,俗稱“坂東平氏”,“坂東平氏”的庶流、平國香之孫平維衡又遷居伊勢,即平清盛出身的伊勢平氏。其後站在源氏一邊,與伊勢平氏相敵對的大名鼎鼎的北條氏,則是平維衡之兄平維將的後裔。所以說,兩大陣營的首腦分別為伊勢平氏和河內源氏,至於其他的平氏和源氏,則依據地域和利益各靠山頭,不可一概而論也。

其實源氏之中,首先向平清盛舉起長劍的並非河內源氏,而是攝津源氏的源賴政,論輩分,算咱們前面提到過的那位多田行綱的叔祖父。“保元·平治之亂”當中,賴政每回都站對了陣營,不但官職節節攀升,並且得到平清盛的禮敬。然而,如今眼見平氏擅作妄為,甚至幽禁後白河院,千夫所指,年已七十七歲的源賴政終於憋不住了,乃欲以有限的生命,為舊傳統盡忠效死。

就在遷都福原的鬧劇發生前不久,源賴政反覆籌謀之後,首先去聯絡後白河院的第三子以仁王。這位以仁王出身高貴(其母為藤原北家閒院流的成子)、學問淵博,曾經是競爭東宮的最強有力人選,誰料突然被平氏血脈的小孩子憲仁親王橫刀奪去,繼而在“治承三年的政變”當中,他名下的城興寺領又被平氏沒收,他內心對平氏的怨恨之情可想而知。

於是二人一拍即合,以仁王當即頒下討伐平氏的令旨,自稱“最勝親王”,打算舉兵倒平。可惜機事不密,這位“最勝親王”很快便遭逮捕,被剝奪皇籍,賜名“源以光”,流放土佐國。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五月十六日,源以光在流放途中逃入園城寺,隨即源賴政親率一門郎黨入寺會合,公開掀起了反旗。

源以光和源賴政所部兵馬非常有限,於是為了對抗平氏,他們就打起了南都北嶺的主意,派人前去聯絡。然而平氏耍盡手段,導致延歷寺中立,迫使二人南向逃往興福寺,途中為平氏追兵趕上,源賴政父子一門全都戰死,源以光橫刀自刎。這次政變雖然失敗了,但熊熊烈火就此燃起,很快變成了燎原之勢。當年十月,奈良興福、般若等寺的僧兵七千人挖斷道路,構築工事城郭以對抗平氏。平清盛派兒子三位中將平重衡率步騎四萬,兵分兩路殺去,很快就踏平了僧兵們的工事,並將寺院燒燬。

小編認為名為持齋唸佛,實則舞刀弄槍,貪財好色的那些南都和尚們,當然不會是平家武士的對手。然而,源賴政在戰死之前,曾遣多名部下手持所謂的“以仁王令旨”東下,前往東國去遊說源氏一族,尋求幫手,於是那些“保元·平治之亂”中被擊垮的河內源氏殘黨們就此蠢蠢欲動起來,並且很快在平氏統治力相對薄弱的東方燃起烽煙—第一個動手的,就是源義朝的遺子源賴朝,日後的鎌倉幕府開創者、徵夷大將軍。好了,今天的日本古代史就聊到這裡,感謝各位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