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式快餐能否誕生“麥當勞”

此前提及在美國居民每年在餐飲消費約0.79萬億美元,在中國約為0.61萬億美元,兩國市場規模體量差距不大。

但在美國的市場誕生了市值全球第一的快餐品牌麥當勞,達1634億美元,其年利潤達59億美元。而中國,中式快餐品牌(不含休閒咖啡快餐瑞幸、西式快餐百勝中國、正餐品牌海底撈)暫沒有超過市值20億美元。

在目前國內消費發展速度高於美國的當下, 國內是否有機會誕生對標的大公司?或者換一個視角:中式快餐誕生大公司的要素是什麼?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理解麥當勞的定位與模式很重要。此外,在中式快餐是否有對應的落地探索,效果如何?在當下,國內是否存在新的變量,支撐中式快餐誕生大公司的可能?

1. 麥當勞的模式

首先是產品定位與定價:

麥當勞門店1950s之後的拓展者克羅克(被稱為麥當勞餐廳之父),在第一次到達麥當勞門店時,看到門店排著長長的隊伍,他問前面的排隊者,“這裡到底有什麼特別?”

當下中式快餐能否誕生“麥當勞”

排隊者回應道:“你在這裡將吃到15美分一個有史以來最棒的漢堡,而且你不需要等很久,也不用給服務員任何消費。我每天都來,這裡的漢堡味道,比工地攤位冷冰冰的烘肉卷漢堡可強多了。”

價格便宜、快速、品質高於零散攤位,是麥當勞成立至今的主要定位。

之所以說是主要定位,是因為從成立至今,麥當勞在其主要營收來源國(歐美佔麥當勞營收73%以上),麥當勞食品價格保持在平民大眾價位。一個直觀的數據是,在美國大眾平均收入來看,1小時時薪(8.4美元)可以支付1.9個巨無霸漢堡(4.4美元),也就說工作約0.5小時就具備購買一個巨無霸的消費力。但麥當勞進入新興市場(營收佔比不到20%),定位在中檔消費,比如在中國:大眾平均需要工作1.5小時,三倍於美國的時間,才具備購買1個巨無霸漢堡的能力。

當下中式快餐能否誕生“麥當勞”

中美消費者買一個巨無霸漢堡-需要工作多少小時

這一主要定位,與門店的創始人麥當勞兄弟經歷有關:

1930s,麥當勞兄弟在經營破舊的電影院,當時生意很差,他們想盡辦法、勒緊褲帶節省每一分錢,有時每天只吃一頓飯,時常在影院附近的小攤買個麵包吃。後來萌生開設快捷餐廳的想法,通過標準流水線生產(漢堡、薯條、飲料)食物,以低價售出。《麥當勞之父的創業冒險》

支撐定位背後的產業鏈、經營格局

麥當勞在歐美國家保持食品質量前提下,能作低價定位,背後的重要因素包括:冷凍食品供應鏈、食材集中加工廠、標準化生產線的成熟,使麥當勞規模化、資源投入最少化地輸出保鮮產品成為可能。前端連鎖、特許加盟等商業模式和選址能力的成熟,支撐起麥當勞目前佔比達93%的加盟門店、7%自營門店的擴展格局。

有所爭議的商業模式:麥當勞是地產公司還是漢堡公司

對於消費者而言,麥當勞是一家漢堡連鎖快餐廳。但基於它的營收利潤模型,業界存在以下爭議:

麥當勞是地產公司嗎

2018年,麥當勞自營餐廳毛利率在17%,加盟餐廳毛利率82%。貢獻主要毛利的加盟商,向麥當勞支付的費用分為三部分:租金、加盟專利費(根據財報描述,可以定義為當年銷售分成)、初始費用。其中,租金額約為71億美元、佔比達62%——這是爭議麥當勞是否地產公司的關鍵數據。

本文的範疇:麥當勞作為漢堡餐飲公司

當下中式快餐能否誕生“麥當勞”

本文將重點放到麥當勞的餐飲業務上,且定義麥當勞為餐飲公司。原因在於:麥當勞自營部分,麥當勞自營餐廳部分,從營收和成本結構來看,無可否認是餐飲生意。

加盟商部分,儘管麥當勞母公司的收入數據上看,麥當勞的利潤主要部分來自加盟商支付的地租租金。但進一步追溯,麥當勞授予特許經營權給加盟商,使加盟商共享品牌及持續經營門店的能力。如果這一餐飲生意(產品、品牌、流量)擴展的前提不成立,地租生意是無法落地的。要知道加盟商餐飲銷售額達861億美元、支付給麥當勞公司的三部分費用總計110億美元(即麥當勞母公司獲得加盟商收入的來源),僅佔加盟商銷售額的12.8%,總體來看還是餐飲生意支撐起了地產生意的可能性、可觀性。

2. 在中國,中式快餐“麥當勞”是否有機會

文首已提及,國內餐飲服務業每年的消費額絕對值數據接近美國,也就說國內市場空間理論上是可以支撐千億美元體量市值快餐公司(非休閒咖啡、茶飲類)的,但為什麼國內還沒有出現?是沒有快餐公司在嘗試落地?還是落地的定位和模式存在差異?如果有落地、有差異,其中暫時未能擴展體量的原因是什麼?

中式快餐品牌在中國:

前端產品定位(與麥當勞在美國相較)錯位

快餐品牌在中國,按營收數據,前五的中式品牌包括:老鄉雞、真功夫、鄉村基、味千拉麵中國、永和大王。

這5個品牌,定位主要在中檔消費(25元客單價以上),比如老鄉雞客單價在30元,味千拉麵客單價53元。例外的鄉村基,客單價(15-20元)定位在相對低水平,但2016年基於業績等因素從紐交所退市。

這些定價對於消費者而言,意味著什麼呢?2018年中國消費者花費28%在飲食,當年人均收入約為2.8萬人民幣,假設早中晚餐消費支出佔比按1:2:2來計算,中國人每頓午餐、晚餐平均支出是8.6元人民幣。假設外出就餐平均成本是在家就餐的兩倍,那麼外出就餐平均支付在17元左右——這個單價,在國內基本只能在零散的街邊小店、攤位吃飽。

對於美國人,2018年人均收入3.6萬美元,2018年在飲食支出佔比14%,同上方式計算,午餐、晚餐平均支出5.5美元,外出就餐平均支付11.0美元——這個單價可以在相對衛生、品質的麥當勞吃飽(一個巨無霸+薯條+可樂套餐)。

除了上面提及的5箇中式快餐品牌(它們成立時間均在10年甚至更早、且價格定位與麥當勞落地在美國存在差異),那近年國內是否有新的落地,更接近下一個麥當勞的邏輯?比如“皇太吉”類(主打中式快餐模式類品牌)?但其單價20元一個煎餅果子,其實從成立之初,邏輯與麥當勞便不一致:錯位的原因,與傳統品牌類似,產品定價(定位)並非面向大眾平民價位。

中式快餐品牌在美國:

中式快餐在中國營收體量較低的事實,不僅是和西式快餐落地在中國對比(上述前5中式品牌營收均低於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和中式快餐落地在美國對比亦然。美籍華人在美國創立的中式快餐連鎖PandaExpress,2018年營收達20億美元。這一營收體量,即便在美國,也是一個能排行在前十的快餐品牌營收數據——國內中式快餐企業營收暫未能企及。

當下中式快餐能否誕生“麥當勞”

在國內落地的差異,在中後端供應鏈嗎

中式快餐連鎖在中國落地,有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什麼在美國落地的數據反而亮眼?我認為其中原因包括:此前提及的後端餐飲供應鏈產業的成熟,比如在美國有HF Foods Group等專業配送亞洲食材的餐飲供應鏈公司。但在美國落地的這一優勢差異,部分正被國內逐步提高的生鮮供應鏈、中央廚房能力減弱。隨著生鮮食材、規模(低成本)生產的能力提高,國內中式快餐連鎖的機會將越加明晰。

另一個視角:國內誕生的“麥當勞”到底要做西式快餐還是中式快餐

在探討國內快餐品牌誕生大公司的機會時,一個疑問是:快餐連鎖在中式食品受限不利於擴展(比如中餐偏好生鮮食材,與西式快餐非生鮮半成品不同)?即便在中國,西式快餐品類機會也更大嗎?

在第一個問題上,中式快餐(食品)在美國落地的數據,某種程度上解答了中式快餐規模化是具備可能性的——起碼比目前國內頭部公司體量要大。

在第二個問題上,從目前國內前三的快餐品牌(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來看,確實是西式快餐具備更強的營收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式快餐在國內的價格定位,不是美國的“大眾平民”定位的麥當勞。這為國內西式、中式快餐平民大眾定位的品牌留有空間。再者,正餐品牌海底撈(223億美元)目前市值高於美國最高市值的正餐公司Darden Restaurant(148億美元),而支撐起這個亮眼頭部公司的背後,一定程度是基於國內消費者對本土餐飲較高的消費偏好。同理,國內消費者對中式快餐偏好並不比西式快餐低,中式快餐誕生大公司的機會值得進一步關注。

3. 現階段國內誕生“麥當勞”的可能

上文已提及:國內要誕生“麥當勞”(對標美國的定位與體量),有兩個重要細分目標:一是產品質量要求之上保持低價。它對應的是快餐企業的食材供應鏈能力、以及對成本結構的把控。二是產品定位得以落地後,餐飲企業需要完成擴展,它的直接表現是獲得營收。

國內初成格局的餐飲供應鏈與央廚

高效的餐飲供應鏈,將直接幫助快餐企業低成本獲得生鮮食材(為餐飲食品提供質量、及低定價支持)。在國內以生鮮冷鏈結構為主的(與美國的差異在於不具備食品半加工、深加工的能力)供應鏈服務商,已初成格局:包括估值70美元的餐飲供應鏈美菜,還有其他新銳頭部公司、平臺型互聯網公司、餐飲公司入局。

當下中式快餐能否誕生“麥當勞”

食材到達快餐企業,至食品加工環節,國內中央廚房能力正在提高,此前已有正餐品牌海底撈自建的央廚、以及完成C輪融資的第三方央廚品牌熊貓星廚等。

成本結構的把控

國內食材供應鏈、央廚的效率正在提高,這是快餐企業能夠把控成本(食材、人工等)的重要環節。因為對於餐飲企業而言,主要的成本分佈在食材(佔比約為25-35%)、人工(20%)、地租(10%)。但基於目前落地的快餐企業的現狀:要麼定價在中檔水平、保質量與衛生,要麼是在較低定價、但是衛生質量等有待提高。本文認為國內快餐企業在獲取食材、加工食品的效率仍有提高空間,進而能夠在低定價前提下輸出保質量的食品——比如在麥當勞早期(1950s),擴展區域門店時,如何保持“15美分”低價?麥當勞之父克羅克的方式是:自建(或壟斷合作)食品加工廠,規模化、低成本輸出質量可控的食品半成品、成品。

營收能力的擴展

從營收結構來看,對標麥當勞的模型:一部分在於自營門店的經營管理,另一部分來自賦能加盟商後獲得的加盟費用(含加盟專利費和地租)及銷售分成。此處與企業的經營與擴展能力有關,在國內,總體而言,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此前已提及:行業層面,在代表規模化能力的連鎖化程度上,在美國,餐飲連鎖化率佔比達47%,國內餐飲當前連鎖化率為5%。中國餐飲品牌連鎖擴展能力有待提高。品牌企業層面,在美國,Top1的麥當勞2018年在美國的銷售收入(美國自營+加盟商銷售收入達385億美元)佔美國餐飲行業的5%。而中國頭部公司海底撈2018年營收僅佔國內餐飲6‰,更毋論頭部營收較低的中式快餐品牌。總概來看,國內要誕生更高體量的快餐公司,行業總體擴展能力(連鎖經營能力)、單品牌企業擴展能力是亟待提高。

基於兩個細分目標拆解的上述三個維度,要解答的是國內有哪些變量(上中游供應鏈)能推動“麥當勞”在中國的誕生,或者國內尚待提高的能力是什麼(上中游成本把控、下游品牌連鎖擴展能力)。

最後,一個很重要但在本文未展開的要素是:從什麼品類切入。這是一個C端消費偏好的維度,其重要性不亞於本文全文在強調的市場數據與定性變化。

此前梳理了中美消費版圖宏觀數據,以及中觀層面(商品、服務消費)中美各行業市場差異。其中,基於飲食(食物+餐飲+菸酒)佔兩國居民消費支出比例之大(中國28.4%,美國14.4%),我進一步拆解了中美餐飲前端消費品牌體量差異、後端供應鏈效率問題。進一步,帶著國內餐飲市場足以支撐百億、乃至千億美元級別快餐餐飲企業,但國內尚存缺失的疑問,在上文我嘗試拆解其中具體的可能性和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