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檢驗科:一錘定音的幕後英雄

  從確診我市第一例患者開始,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建了以微生物檢驗科為核心的微生物檢測中心進行病毒檢驗,30餘名工作人員24小時輪流不間斷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進一次實驗室基本上就是5—7個小時,進去後不能喝水吃飯,不能上廁所。他們承擔了全市所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任務,他們不善言辭,他們默默無聞,他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他們是一錘定音的幕後英雄。


一聲“集結號”,四面八方趕回來

  春節前夕,成都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的袁齊武與新婚的妻子婚後第一次回到妻子貴州的老家,接到單位的緊急通知後,立即買了一張綠皮火車票,在除夕夜踏上了返程路,正月初一早上八點準時到單位報到。“疫情”就是命令,“上崗”就是責任。作為一個檢驗科的疾控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與時間賽跑。

抗“疫”檢驗科:一錘定音的幕後英雄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陳恆的身上,今年春節接到電話通知的時候,她人還在省外,二話不說立馬定好機票從外地趕回,正月初一晚上七點準時“上崗”,立刻加入到與病毒零距離的檢測組中去,成為檢測組的中堅力量。同時,為了推動全市建立起了高效、高質的檢測體系,陳恆還參與了啟動全市區(市)縣疾控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和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實驗室遴選工作,彙總各單位資料信息、起草方案、現場核查,4天內和專家組一道跑了30多家實驗室,為了趕時間常常都吃不上一口熱飯。

  在檢驗科核心團隊裡,每個人都承擔了幾人份的工作,樣本量大的時候,工作時間就會累計增加,為了節約防護物資,他們跟自己的身體作戰,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了標本檢驗的任務。一旦邁進了實驗室的門,他們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工作,不容有半點差錯!


確保結果萬無一失,24小時不停歇

  黃韋唯被部門負責人戲稱為查殺新冠病毒的一把“利刃”,她專業過硬、技術精湛,成為了檢驗室裡第一批中堅力量。春節期間,她把孩子交給了老公帶回了老家,自己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疫情的號角吹響以後,她就在單位連續熬了幾個通宵,同事們都開玩笑叫她“鐵娃娃”。防護眼罩的久壓,讓她的身體產生了強烈的不適,除了眼眶周圍的疼痛以外,還有強烈的反胃感。每晚忙完工作和身在外地的5歲兒子視頻時,兒子總是淚眼汪汪地問她:“媽媽,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看你?”“兒子,媽媽還在打病毒這個怪獸,等打完了就能見你了!”面對牽掛和思念,黃韋唯這個“鐵娃娃”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任務還很艱鉅,增量還未控制,我也不能鬆懈。”

抗“疫”檢驗科:一錘定音的幕後英雄

  護目鏡在黃韋唯的額頭上壓出了深深的“抬頭紋”。她不是黨員,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有一天,黃韋唯從實驗室出來後,實在是太困了,想要坐在辦公椅上打個盹,結果一不留神就從板凳上滑到了地上。即使是這樣,她從未有過任何怨言,也從未提出休息一下的請求。每一次檢測標本都是爭分奪秒。她深知,早一分鐘確診,就能讓疑似病人快一步接受治療和隔離,就能盡最大可能減少疫情的傳播。


“樞紐”良好運轉,信息渠道順暢

  朱姝是一名特殊的“疾控人”,她是成都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的聘用人員,甚至沒有一個“正式”的編制。疫情發生後,她作為“收樣人員”,第一時間站出來負責檢驗樣本的信息登記、反饋及核對,確保信息精準度。檢驗科梳理彙總物資的時候,她主動幫忙;陽性樣本需要核對的時候,她及時補位。為了保證檢驗科的正常運轉,哪一個環節缺人了,她就立即“搭把手”推一下,同志們笑稱她是“強力補位”的疾控人。

抗“疫”檢驗科:一錘定音的幕後英雄

  微生物檢驗科的成員平均年齡三十多歲,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他們是標準的理工男女,擅長勤勤懇懇、埋頭苦幹,卻不善言辭,生性羞澀。這一個多月的戰鬥,他們沒有一個人說過累,沒有一個人叫過苦。樣本隨到隨檢,檢測工作從未間斷,檢驗室外的辦公室支一張床就是臨時歇腳的“家”。檢驗標本時間緊、任務重、危險性高,他們必須用最快的時間“揪”出病毒,保證“疾控樞紐”加速運轉,打通信息傳遞渠道,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

抗“疫”檢驗科:一錘定音的幕後英雄

  成都市疾控中心疫情應急指揮中心等待著每一份標本的檢驗結果,這是確診的最後一個關卡信號。來自疾控中心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們會根據每一位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實驗室檢測結果,認真進行分析討論,符合確診標準的,即診斷為確診病例。為了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確保不遺漏一例陽性標本,實驗室全體人員都必須要格外謹慎,這是他們肩上的責任。

  戴上護目鏡和口罩,穿上防護服,他們是實驗室裡默默戰鬥的幕後英雄。他們長期駐紮在“不熄燈”的實驗室,我們看不到他們憔悴的面容,但他們爭分奪秒地傳遞的數據報告,卻牽動了千千萬萬成都人的心。

抗“疫”檢驗科:一錘定音的幕後英雄

  在夜的燈光下,就連汗水也在他們身上化作了彩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