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眾集團”正在浮現

在強敵環伺的車市,吉利汽車左右突圍,達到了150萬輛的規模。此時的它遇到了自己的第一個瓶頸。要破解侷限,它需把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從本土車企升級為跨國車企。


於是,吉利在過往三年裡不斷地嘗試、摸索,它收購寶騰和路特斯的股權、購買戴姆勒的股票、合資smart。當然,這個過程裡,它耗資不菲。

財力受限的吉利打算暫時收手,整理下旗下的業務,尋找成為全球化車企的機會和方法。

2月10日,吉利發佈公告稱,公司管理層正在與沃爾沃汽車的管理層進行初步討論,探討通過兩家公司的業務合併進行重組的可能性。合併後的業務將在香港及斯德哥爾摩上市,進入資本市場。


中國的“大眾集團”正在浮現


這則公告寥寥不過四段話,內容看似很簡單,但引出的問題卻令人深思。


共享整車、零部件元素


業務合併、重組是為了成本和新技術間的協同。這應該是吉利重大舉動的關鍵。

吉利和沃爾沃的技術共享到目前為止主要以技術轉讓和聯合開發為主。

2012年3月,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合作事宜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就沃爾沃汽車公司向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公司轉讓技術達成協議。未來,吉利方面可使用沃爾沃汽車授權的技術。重點放在聯合開發小排量、高性能、綠色環保系列發動機,環保型的小型車平臺,及電動車、油電混合車及插入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總成系統技術。

整車平臺架構方面,2013年,它們聯合成立了中歐研發中心CEVT,以沃爾沃SPA平臺為藍本,推出CMA、BMA、DMA和PMA等平臺。其中DMA主要服務於吉利旗下高端產品(B級轎車和SUV),BMA則用於吉利的小型/緊湊型車,領克主要以CMA架構為基礎,PMA則是純電動汽車平臺架構。

至於插混和混動車,吉利主要利用CMA平臺打造領克車型及其對應的PHEV車型;基於CMA平臺衍生的BMA平臺和DMA平臺,打造吉利車型在插電混動和混動上的對應版本;另開發了TMA平臺,主要用於開發面向租賃市場的純電動車型。


中國的“大眾集團”正在浮現


而本次的公告則將吉利和沃爾沃的技術共享變得更直接、更開放、更協同。

實際上,吉利的這一想法在去年10月份就已經有了初步的實施——吉利和沃爾沃探討剝離各自發動機業務、並將它們合併為一個獨立部門的可能性。合併後的新業務部門將把智能劃分為研發、採購、製造、IT和財務五大板塊。

零部件方面,吉利通過收購、投資和合資擁有DSI自動變速器、混合動力、甲醇燃料技術、動力電池電芯和PACK、鋰鈷材料、電機電控等技術。

尤其是三電技術,車企需要掌控供應鏈上的主動權,需要投入巨資佈置團隊和設備進行開發和製造。這也是大眾、豐田等增加的研發費用的去向。

與其單打獨鬥,不如合作共贏。大眾、福特共享MEB平臺,豐田、斯巴魯、馬自達加強合作,等等整車廠的舉動一再詮釋當前全球汽車市場發生的變化。

吉利、沃爾沃的業務合併同樣是在順應這一變化。


中國的“大眾集團”正在浮現


相比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合併、重組象徵著“合二為一”。處於同一管理體系下,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公司下的業務板塊才能得到更深層次的磨合和融合。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眾集團的兩大純電動車專屬平臺。針對大眾乘用車、斯柯達、西雅特等大眾化車型,大眾集團推出MEB平臺,而奧迪、保時捷和賓利則可共享PPE平臺。如此它最大程度地將研發費用分攤到各個品牌的車型中,使純電動平臺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合併後規模在200萬輛的吉利和沃爾沃。若能實現合併和重組,它們可以把資源和精力投放於電氣化技術中。

整體上市提升估值


這次吉利計劃的上市,不再是單單沃爾沃的上市,而是整體上市。

上市又是為了“開源”,募集更多資金,為未來發展做準備。

據外媒去年的報道,吉利計劃安排沃爾沃IPO,預期估值在200-300億美元。但海外機構給出的估值(120億-180億美元)低於吉利預期。加之貿易緊張局勢,吉利最後選擇擱置沃爾沃IPO計劃。

若加上吉利汽車以及兩家合併後的業務,整體上市的公司估值可能大有文章可做。當前,吉利汽車市值為162億美元。


中國的“大眾集團”正在浮現


除了香港上市外,新公司將在斯德哥爾摩上市。換句話說,吉利希望通過新舉動更多的資金。這筆資金也將成為吉利和沃爾沃後續發展的重要支持。


沃爾沃是否會在整體上市中失去獨立性?


公告中的吉利汽車是指吉利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覆蓋的汽車品牌為吉利品牌和領克品牌。沃爾沃汽車現仍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團100%持股。

一直以來,吉利雖收購了沃爾沃全部股權,但吉利保證沃爾沃會獨立運營。這是為了保護沃爾沃這一歐系汽車品牌的經營理念。


整體上市意味著吉利和沃爾沃除了自身的管理團隊外,需要有一個上級進行統一的資源調配。這不意味著沃爾沃將失去獨立性。


吉利汽車在公告中回答了上述問題,將保留“吉利、沃爾沃、領克及極星每個品牌的獨立性”。

如此一來,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的存在方式類似於大眾集團旗下的大眾乘用車和奧迪,分別是大眾化主流和豪華車。

對標大眾?


在對吉利和沃爾沃業務合併的分析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觀察到,吉利彷彿正在成為另一個“大眾集團”。

品牌層面,吉利、領克、沃爾沃分別定位中低端、高端和豪華車,與斯柯達/西雅特、大眾、奧迪接近;

整車平臺等技術開發方面,集團層面調控,吉利、沃爾沃分攤成本;

運營管理方面,發動機等業務合併,共享研發、採購、製造、財務。


中國的“大眾集團”正在浮現


中國版的“大眾集團”初具雛形。

吉利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強大的全球集團”,而大眾集團是全球品牌跨度最廣,規模最大的車企。無論是學習,還是超越,大眾集團都可以是吉利全球化道路上的案例研究對象。

當然,吉利現在還未制定建議交易的具體時間表或詳細計劃,也需要得到公司和沃爾沃汽車各自董事會和股東的批准,以及監管機構的批准。但是,新合併公司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內汽車市場整合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