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百姓過春節跳儺舞,不僅是迎春祈福,還有“特殊”目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不僅意味著一年的結束,還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更意味著家庭的團聚和熱鬧。中國的家庭對春節有著特殊的情愫,並把它視為最重要的民族節日,因為他們重視親情的交融,團團圍坐的歡喜。而不同的地區過春節的方式也不同,而古徽州的百姓是如何過春節呢?下面小編就給您揭秘:

婺源百姓過春節跳儺舞,不僅是迎春祈福,還有“特殊”目的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是每個中國家庭都十分重視的日子,人們常把春節叫做過年。而要說起這個名稱的由來,要講古代的一個傳說:據說有一個叫做“年”的惡獸,專門在歲末出來害人,百姓十分恐慌,但是慢慢發現,這頭惡獸害怕爆竹聲響,於是在這之後,每至歲末,百姓必然鞭炮相鳴,此為過年。

婺源百姓過春節跳儺舞,不僅是迎春祈福,還有“特殊”目的

“我到徽州細雨斜,一溪水墨一城花。”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徽文化,而其他兩個則為藏文化和敦煌文化,由此可見徽文化的發達和完善的程度。古徽州一府六縣,也就是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而時至今日,由於各種原因徽州已經解體,前五個縣如今屬於安徽省,獨獨婺源縣併入了江西省。而今天的婺源縣還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婺源百姓過春節跳儺舞,不僅是迎春祈福,還有“特殊”目的

在婺源縣,過春節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習俗,那就是跳儺舞來慶祝佳節。“儺”是一種原始又神秘的祭禮,相傳是百姓為了驅趕瘟疫的侵襲,自己戴上柳木製成的驅趕瘟疫的儺神面具,反覆的用固定的動作去跳舞。同時,也有地區稱瘟神為儺,裝扮成儺,並跳儺舞旨在驅趕儺的肆虐。無論以何種目的,跳儺舞的行為展現了當時的百姓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據記載,跳儺舞的舞者最開始戴的面具為銅質的,但是由於其重量太大,並且很難摘下和佩戴,所以在隨後的演變過程中就變成了木質的面具。

婺源百姓過春節跳儺舞,不僅是迎春祈福,還有“特殊”目的

婺源儺舞還有其自身的特色。據當地居民介紹,在婺源的一個村莊中有一柄古銅巨斧,跳儺舞時如果舞者拿著它去誰家門上劈一斧,那便是斬斷了這家一年的禍患之根,來年這家必定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大吉大利。除此之外,婺源儺舞的形式也有許多,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形式,動作更是千變萬化,早已突破了傳統的禁錮,但是同時又保留了那些古樸、簡練、誇張、傳神的風格,可謂是特點鮮明,風格突出。

婺源百姓過春節跳儺舞,不僅是迎春祈福,還有“特殊”目的

在諸多的舞蹈中,舞者也裝扮了一個又一個的傳統形象,有統計顯示,古時婺源儺舞的面具多達200多個,也就是塑造了200多個人物形象。由於歷史的更迭,有許多已經失傳,而保存下來的婺源儺舞的面具,不僅是刀工精緻,設計感也很強,栩栩如生地將人物的形象,性格都展露在了面具之上。

婺源百姓過春節跳儺舞,不僅是迎春祈福,還有“特殊”目的

在婺源縣城,過年最重要的慶祝方式就是跳儺舞,每當跳舞前夕,市民幾乎全部都出來看儺舞,甚至也都願意參與其中,成為舞者的一分子,雖然他們沒有戴面具,但是他們仍舊跳得很認真,也很快樂。而更多的人則是作為觀賞者,此時萬人空巷,大家都享受著他們獨有的慶祝方式。

在經濟和科技都在高速發展的當下,傳統節日的慶祝也在面臨著衝擊,可是這些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留下來的習俗,可謂是本民族的精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繼承與發揚。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