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為什麼建立不了深度關係?

先說個真實的故事:

前陣子去踢足球,碰到了小劉,他是北方人,在南方上的大學,畢業就留下了,由於年齡小,平時跟大家踢球、聚會都很客氣,嘴甜會說話,跟誰都哥、哥的叫著,大家對他的印象都不錯。

“老好人”為什麼建立不了深度關係?

由於我倆都去晚了,就在場邊看隊友們踢,隨即便聊了起來,客套了幾句後他便跟我說起了最近的煩惱。

  • 事情是這樣的,小劉所在的公司最近評選優秀員工,並進行嘉獎,他本來就很注重與大家的關係,見誰都樂呵呵的誇兩句,以為自己十拿九穩,誰知道,得票最多的竟然是比他進公司還晚的人,這件事讓他很是不解和鬱悶……

由於是踢球的時間,我們也並未深聊,但是回來之後,也會讓我有所思考。

其實,我們的身邊,也會有那麼一類人與小劉相似,似乎可以用“老好人”來概括,與他們剛開始接觸時都覺得不錯,但是時間久了,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可是又說不出來,最終的交往都流於表面。

“老好人”為什麼建立不了深度關係?

關於“老好人”的三點思考:

1、誤把“評判”當誇獎

我們都知道,負面的評判,是最差的表達方式之一:這個不行、不對、還可以這樣、你應該、我知道……

這會給人一種極大的不認同感,沒有人喜歡被否定、被輕視。

但是“好人們”似乎還有一個更大的誤解,就是他們認為,正面的評判,是一種會說話的表現。

很多人喜歡習慣性的夸人,其實,夸人,也是一種評判,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隱含一種“我高你低”的意味。

即使你說:這不錯、很漂亮、很厲害、你心靈手巧、你好聰明……

這都是以“裁決者”自居,乍聽起來像是好話,卻傳遞了一種不平等的感覺。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開始時覺得小劉不錯,但是時間久了反而會有所疏遠,這與他的交流方式,也不無關係。

“老好人”為什麼建立不了深度關係?

小貼士:

每當我們再想評判的時候,可以換一個思路,不去關注結果,去描述過程、去表達情緒和情感,比如:

  • 哎,做這個廢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吧
  • 哇,看著真讓人開心
  • 跟我分享一下經驗唄

2、“討好、迎合”會傳遞負面感受

喜歡討好、迎合的人,很難與他人建立深度關係,為什麼?

因為討好、迎合,會傳遞出人們不喜歡的負面感受。

其一,給人一種“我是壞人”的壓力,這是我們日常很容易忽視的感受,面對一個以“好人”為標籤的人、面對一個總為別人著想的人,就會有一種自己不夠好的壓力。

“老好人”為什麼建立不了深度關係?

其二,“好人”天生會給人傳遞一種愧疚感,一個人越是卑微、越是示好,就越會讓他人不安,越會讓人感到愧疚和虧欠,而在他面前你又無處釋放這樣的感受,時間久了只能敬而遠之。

其三,討好和迎合天然讓人警惕,正如影視劇裡的臺詞:“越是無所求的人,越有大陰謀。”所以,跟這樣的人長期相處,自然產生一種防備的心態,這也是人們不喜歡的感受。

3、越是好人,越沒有溫度

還是以小劉為例,為什麼開始時大家都覺得他不錯,這也是人之常情。

伸手不打笑臉人,對於剛剛接觸的場景,對於一個有禮貌、樂呵呵的人,大家都會天然的親近,至少不排斥。

但是,在長期交往中,總是以“好人”形象示人,不管親疏遠近,都是同一個相處模式的話,就如同是個帶著面具假人,即使是誇讚也失去了溫度。

“老好人”為什麼建立不了深度關係?

溫度,即情感。

“老好人”往往是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偽裝了真實的感受。

你會發現,一些好壞並存的、個性鮮明的人往往更受人們歡迎,因為他們更真實,人,本來就是優、缺點共存,喜怒哀樂集於一身的生物,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們便會感到安心、自然,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相反,與一個“好人”在一起,往往會有種虛幻的感覺,即使面對笑臉,也感受不到任何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