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裡有妙理,須一直問它到底

神認為他最有智慧,是因為他比別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無知的’,而別人連自己是無知的都不知道。——[古希臘]蘇格拉底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王充

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法]笛卡爾

陶行知: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裡有妙理,須一直問它到底

蘇格拉底有個學生,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跑到神殿求籤,請示神明誰是當時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結果答案是蘇格拉底。於是學生就欣喜若狂地跑去告訴蘇格拉底,但蘇格拉底聽了卻不以為然。他說道:“神認為他最有智慧,是因為他比別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無知的’,而別人連自己是無知的都不知道。”

當然,蘇格拉底之所以被稱為當時最有智慧的人,絕不僅僅是因為只有他知道自己是無知的,而是他有著博大的胸懷、睿智的頭腦、善良的性情,在人生的意義、生活的真諦方面有著更為智慧的見識。從蘇格拉底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具有謙虛謹慎的態度,才能獲得更為廣博的真知。如果盲目滿足於已知的,自以為懂得了一切,那他永遠也得不到真知。

古時候,有個人叫高陽應,他總認為自己學識淵博,自己所提出的意見都是對的,別人都應該按照他的意思行事。

有一次,高陽應要蓋新房子,他特意到外地請來技術精湛的工人。但是,他心裡特別急,老是想著把房子早點蓋起來,木匠剛把木料做好放在一旁晾曬,他就很不耐煩地去催促。

木匠說:“不行啊!現在木料還沒有幹。如果把溼泥抹上去,會把木料壓彎的。用新砍下來的溼木料蓋房子,剛蓋成的時候挺像樣,過不了多久就會由於木料變形而導致房屋倒塌。”

高陽應一聽,馬上接過話茬兒:“按照你的說法,這房子還保管壞不了!因為日子一久,木料和泥土自然就越來越幹,木料越幹就越硬,而泥土越幹就越輕。用越來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來越輕的泥土,這房子還會壞掉嗎?”

高陽應的詭辯把木匠噎得無話可說,既然房子的主人這麼固執,木匠一賭氣就開工了。房子蓋成以後,看上去特別氣派,高陽應挺得意。但沒過多久,樑上的木料就變形了,房子塌了。

陶行知: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裡有妙理,須一直問它到底

不懂裝懂,勝了詭辯,卻輸了經驗。如果高陽應當時承認自己的無知,願意相信自己是個外行,只會看熱鬧並不懂得門道,後果也不至於如此。所以,不懂就問,精益求精,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為學必不可少的精神。就連孔聖人到了太廟,對每件事情都要問一問。

當然,對於聖人這一行為自然有人看不慣他,於是便諷刺孔子:“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意思是說,誰說叔梁紇的這個兒子懂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了之後便說道:“是禮也。”每件事情都向別人請教,這正是禮啊。

其實孔子說這些話時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當時任魯國司寇,他的知識與文化水平已不是一般人可比擬,而他“每事問”,正表現出他謙虛謹慎,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時代是在前進的,情況是在變化的,因此學習沒有終止的時候。人應該時時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才會不斷進步。

虛心求教,不恥下問,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素養,而且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讓自己受益匪淺。

唐朝詩人鄭谷自幼聰明,七歲就能吟詩作對。鄭谷有一位詩友是個和尚,叫齊己。他年長於鄭谷,經常和鄭谷吟詩唱和,因此二人的友誼十分深厚。有一次,齊己做了一首詩,詩名是《早梅》,詩云: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筆落詩成,齊己吟誦再三,自我感覺十分好,便去邀鄭谷品評。鄭谷看後,說此詩都好,但須改一字就更加完美了。齊己聽後,很著急地問:“哪一字?”鄭谷微笑著說,詩中“昨夜數枝開”,如果改為“一枝開”,豈不是把早梅的這一“早”字寫活了?齊己聽後連連點頭稱是,不覺佩服得下拜致謝。時人於是稱鄭谷為“一字詩”。

“聖人無常師”即是說有學問的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這正如猶太法典所言:“能向任何遇到的人學習其好處的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裡有妙理。您不問它您怕它,它一被問它怕您。您若願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又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拙。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陶行知: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裡有妙理,須一直問它到底

最聰明的人不是依靠固有的天賦,而是通過不恥下問以獲取新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所有的智者都會比普通人更加用心地去請教別人,在“每事問”中獲得學問。清代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只有問與學相輔而行之,做一個胸懷廣闊的人,勇於探詢,方能心明眼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