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在同大家一樣等細則的日子裡,家長群裡也是熱鬧非凡,總能看見如下問題:


“之前上海高中以前可都是民辦的天下,眼看著民辦和公辦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搖號一出,還會這樣嗎?”


“公民同招,再加上‘搖號’,感覺民辦的拐點要來了?”


“本來我一門心思拼民辦的,現在腳步都亂了,細則又遲遲不發佈,也不知道是不是繼續堅持民辦了。”


可以說這兩年公民同招+搖號政策的組合拳,讓“民辦”未來的走勢更加撲朔,家長們都在困惑是否還要冒著“搖不中”的風險去拼民辦。今天口袋君嘗試從“民辦、公辦對比”、“民辦日前發展強盛的原因”;“搖號緣由”及“搖號風暴對民辦的影響”等方面,對民辦學校未來走向加以梳理分析,希望對家長解惑有所幫助:


「公辦學校VS民辦學校」


在討論公辦民辦的差異性問題之前,我們先嚐試找到通常大家判別學校“好or差”的那些維度。


通常我們常會從一個學校的生源、師資、教學水平、管理體系、教學設施等等來判斷學校的情況。我們以初中為例,簡單對比分析: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通過上面的表格,可以發現公、民辦學校在生源、辦學模式、背景上的差異都較大:


公辦學校


錄取方式:以地段,對口等方式進行錄取,不通過考試、面試來篩選學生


核心點總結:①考慮學區房/戶口,②無篩選生源權利 ③或有校內重點班篩選


民辦學校


錄取方式:明有升學面試,暗有神秘考(搖號前)


核心點總結:①可以篩選生源 ②不看學區房,地段對口(可能考慮戶口所在地) ③分班、教學等各方面更靈活


在應試導向的選拔模式下,民辦校相對於公立校,具備的競爭優勢依次是:生源可全部選拔或部分選拔、企業化的管理模式、依託名初/高中的辦學背景。


優質生源+優質師資+企業化管理+名初/高中背景,加上地產商加持和優質家長群的助推,民辦校的崛起顯然是順理成章的。而其中,“生源”就是民辦校競爭力的最大“硬核”。常言道,一個學校好,最重要的就是生源好。


我們再來看上海近些年人口與學校的增長情況:


①近20年,上海大量的人口湧入,小學和初中適齡人口大量增長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②上海小學數量未有顯著增長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③上海初中數量未明顯增長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金證券研究所)


那麼,這樣情況導致結果就是:具備篩選體系的民辦小學和初中,變得越來越強。


不過,這種情況在小學還不是特別明顯。目前上海大部分教育大區,小學階段公辦與民辦大都是旗鼓相當的,甚至有的區公辦比民辦學校更強。


而生源篩選最鮮明的其實是在初中階段,小升初篩選體系已初具規模,外加人口流入,於是產生了幾個超級民辦初中:華育上寶,蘭生復旦等,這都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好初中,給人造成一種印象“上海都是民辦學校強”。然而實際上,上海民辦學校強,主要是指上海的初中民辦學校強。


“馬太效應”突出,催生中考改革與搖號政策


以上海初中為例進行分析:


比如,四校自主招生佔比高達60%,上中每年新生約400人,其中約240人是自主招生來的,而這240人中,約110人來自華育中學,使得華育的地位進一步加強。在並不標準化的中考自主招生和小升初過程中,就讀的

小學&初中學校本身就成為了加分項。於是,篩選優勢和派系優勢的初中(這些初中大部分是民辦),會繼續吸引優秀生源,甚至是跨區報考的優秀生源,然後這些“牛校”就會越來越好,而一些“菜校”就會越來越沒有吸引力,當所有人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到了名校,馬太效應便由此凸顯。


之前在上海上初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寧願在民校裡做“鳳尾”,不要要在在普通中學做“雞頭”,在普通學校排名靠前價值太小”。


可以這麼理解:某名校高中給某普通初中分配3個名額,意味著該普通初中考前3名即可進入該名校高中。在原來馬太效應下,該普通初中第3名,還不如華育第200名,該名校高中也更願意自主招華育的學生,就越來越沒有生源去這個普通初中,也就使得學校之間的分化進一步加劇。


基於這樣的背景,2018年3月,上海官宣:“市實驗示範性高中”要拿出50%-65%的名額出來進行名額分配。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名額分配”中,除四校以分配到區為主以外,大部分學校是分配到校,比如說,某名校高中,其中65%*70%=45.5%的比例,是要拿出來分配到校,65%*30%=19.5%是要分配到區。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名額分配比例:10%→65%

名額分配範圍:所有初中→不挑選生源的初中

預計2021年以後:名額分配的比例還要加大,更進一步補貼“弱校”,壓制“強校”


上海中考改革,實際上是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權重,增加了名額分配的權重。一定程度上,是引導優質生源不要全往在那幾個超級初中擠,往普通初中引導一些優質生源。讓很多學習尚可的孩子,覺得去普通初中有一定的優惠,可以享受名額分配上名校高中,進而願意選擇該普通初中,藉此一定程度上實現初中生源的均衡發展。


而今天的“搖號”政策也是同樣的目的。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2019年7月8日發佈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有兩點特別重要的表述:

1、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

2、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這樣其實就是從源頭上解決了最根本的擇校問題,以前對於“好學校”而言,其實就是嚴格把控住了生源好,而現在的方向是希望平均化的,要去除“好學校”(民辦)和“差學校”(公辦)在第一步選擇生源上的不同。希望通過壓制頭部學校,將生源向普通學校分配,實現均衡化。


因此搖號新政出臺後,可以預見民辦生源優勢勢必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不過上海中考改革方案顯然還是溫柔的,2018年發佈,理論上2021年才具體實行。而“搖號政策”可就來勢洶洶了,它是中央層面提出的要求,並不是以前只是在某地的教委層級,在這個層級的精神下,各地區的細則即使有,也是大概率會保持一致。


未來民辦發展走向如何?


對體制內民辦的影響


對於小學階段來說,公民辦的差異短時間內也不會產生較大變化。一個是前文已經講到的,小學階段的公、民辦本身就是平分秋色的。第二個就是18年的公民同招,已經讓民辦小學的熱度有所降溫,各大知名民小的報名人數也在下降,預計未來小學階段公、民辦實力相當的趨勢會更趨向平衡


對於初中階段來說,原本民辦強勢的特徵比較明顯。18年發佈的中考改革,一定程度會減少自主招生,加強名額分配,搖號落地之後也可能會幫助普通初中(尤其是一般的公辦初中)吸收一些好的生源,使其逐漸走向強盛。


不過,口袋局同樣認為短時間內,民辦初中強勢的地位同樣不會立即扭轉,原因有兩點:

一是初中階段民辦強勢,這個短時間內是不會變的,至少5年之內變化不大,預計即使中考改革推行全面推行,變化也會在5年之外。


二是 具備派系靠山和名校背景的民辦,實力不容小噓。即使自主招生的優勢在減弱,也就是說派系中的名校高中,對於派系內初中綠色通道,可能會有所縮減,但集團化辦學品牌和認知的正向影響,仍然會發揮作用。


對於體制外學校的影響


對於體制外學校來說,其實要分兩種情況來看:


①外籍人士子女學校


外籍人士上的外籍子女學校,比如上中國際,惠靈頓,上海美國人學校這種的,這種通常是純體制外路線,未來孩子極大可能是不會走國內高考路子的,因此理論上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②中國籍學生上的雙語學校


上海有這麼一批民辦學校,名字裡通常包含了“雙語”或者“外國語”的字樣,屬境內義務教育序列,擁有國內學籍,學習課程中既包括像AP或者IB這樣的境外課程,同時也學境內統編教材,因為內外兼修的特性,畢業的孩子既可以參加中考,也可以選擇體制外道路繼續學習。


正是由於其可進可退、可內可外的特點,當家長在學前階段還不大明確孩子到底是選體制內路線還是體制外路線時,選擇這類學校能把做選擇的時間延後。再加上這類學校就讀的綜合成本,又遠低於從小就在國外接受教育,同時還有相對體制內更人性化、更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因此也備受家長青睞。


目前上海的雙語學校已經頗為成勢,經粗略統計,全市共有近40所類似的義務教育階段的雙語學校,小學和初中每年分別招生六七千人,佔民辦學校總體招生規模30%以上。


如果搖號落實,中國籍學生所追捧的熱門雙語學校,如平和、星河灣、協和等,理論上來說也是受政策影響的“民辦學校”。如果未來幼升小階段推行100%搖號的話,同樣面臨搖不上就可能被統籌到戶籍附近的公辦學校的問題。


另外,自26條政策發佈以來,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第17條的搖號上,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第16條,下面來看看:


加強課程教材建設。國家建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課程標準修訂和實施監測機制,完善教材管理辦法。省級教育部門制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南,並建立審議評估和質量監測制度。縣級教育部門要加強校本課程監管,構建學校間共建共享機制。學校要提高校本課程質量,校本課程原則上不編寫教材。嚴禁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取代國家課程,嚴禁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使用境外教材。完善義務教育裝備基本標準,有條件的地方可建設創新實驗室、綜合實驗室。


——《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第16條


這意味著:


上海幾十所雙語學校再也無法公開使用現有境外教材,在招生簡章和宣傳中也無法出現使用境外教材的字眼。


也就是說,這類內外兼修的雙語學校可能受政策的影響要比體制內學校更大。考慮“雙語學校→體制外” 這條路的家長,恐怕要多些謀劃了。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目前政策形勢下,民辦的生源優勢或許日漸式微,公辦往後的發展或將與民辦分庭抗禮。曾經過度依賴生源競爭、進而引發家長焦慮的民辦學校招生將逐漸走上規範化軌道,民辦學校可能也會因為“生源減少”面臨轉型,把更多精力從生源競爭轉向內涵建設。之前原本菜小或者菜中的實力會慢慢強大,家門口的公辦學校也將會更受家長的青睞,這自然對於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化是有利的。


對於孩子來說,新政拉長了競爭戰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升學的壓力。讓孩子們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愛好上,未嘗是一件壞事。


本期問題:

搖號來了!你更傾向公辦還是民辦?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

留言、轉發+點“在看”鼓勵一下吧

“搖號”襲來,上海民辦學校還值得一搏嗎?



家長口袋作為家長教育路上的必備智囊,幫助您緩解升學焦慮,坐覽全球領先教育理念與方法。歡迎關注家長口袋(ID:jiazhangkoudai)


本文系家長口袋原創文章,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二字,並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否則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