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件事家長不要再做了,容易“得罪”孩子,還會拉低格局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以後能成為優秀的人,也希望自己與孩子有著良好的關係。可是,很多家長在與孩子進行日常溝通時很不注意,不考慮孩子的情緒、不顧孩子的體驗,經常讓孩子處於難堪的境地。這隻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孩子把自己當“仇人”看待。

這四件事家長不要再做了,容易“得罪”孩子,還會拉低格局

現實中,父母與孩子屢屢翻臉的情況並不少見。如何改善與孩子的關係,成為不少家長的“心病”。筆者認為,要想讓孩子不再與自己對立,以下這四件事家長們就不要再做了,不僅容易“得罪”孩子,還會拉低格局

嘮叨、翻舊賬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超限效應”,家長三番五次重複對一件事做出同樣的批評,很容易發生“超限效應”,使得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再到反感討厭。

一些孩子本來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感到愧疚,結果被父母的嘮叨逼急了,產生了一種“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此外,部分不懂得溝通的家長喜歡在嘮叨中翻舊賬,把過去的問題翻來覆去地說,孩子內心無法平靜,厭煩度倍增,以至於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嘮叨、翻舊賬”的家長普遍存在,如果情況不算嚴重,家長能及時做出調整,問題一般不大。可怕的是,一些家長已經將嘮叨內化到了性格當中,經常下意識地就嘮叨起來,這很難糾正。

這四件事家長不要再做了,容易“得罪”孩子,還會拉低格局

拿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比

“你看看誰誰家的孩子,比你懂事多了”、“你班上某某同學,在學習上比你上心多了”,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自己的孩子。不僅如此,孩子飯吃少了、衣服穿少了、睡覺睡晚了,家長也會拿著跟別人家孩子比。

家長的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或者讓孩子覺得“父母根本就不喜歡自己,自己是他們的累贅”。有些孩子還因此留下了心理陰影。

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有點,每個孩子也都有各自的缺點,不能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跟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比,這非常不公平。家長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並正確引導孩子。

替孩子做決定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是孩子肚子裡的“蛔蟲”,知道孩子想什麼、喜歡做什麼。有了這種思維,他們會替孩子做很多決定。比如,一位媽媽帶兒子到餐館吃飯,飯店老闆把菜單拿上來,媽媽很快就點好了,兒子都沒來得及表達意見,等到菜上了桌,兒子這不喜歡吃、那不願意吃,一次愉悅的家庭聚餐就這麼被毀掉了。

這四件事家長不要再做了,容易“得罪”孩子,還會拉低格局

有些家長雖然不認為自己完全明白孩子的心思,但仍然特別喜歡替孩子做決定。比如高考生填報高考志願,部分家長逼著孩子填報自己認為好的大學和自己認為好的專業,這些高考生進入大學後,很容易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產生牴觸,嚴重的,會對大學生活失去興趣。

把孩子當門面,到處吹噓炫耀

把孩子當門面到處炫耀的家長隨處可見。他們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或在興趣班學習取得的成就到處吹噓。事實上很多孩子非常不喜歡“被父母炫耀”,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他們能感受到別人眼神中所表達的不自在和不耐煩。

家長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到處吹噓,只是為了滿足了一下自己的虛榮心,當人們對他們的吹噓厭煩時,他們會更加落寞。父母的這種做法毫無意義,還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因此瞧不起自己。

這四件事家長不要再做了,容易“得罪”孩子,還會拉低格局

家長做的以上這四件事最讓孩子煩,很可能讓雙方直接對立。而一旦孩子與父母走向對立面,很多事情就會變得複雜,一些簡單的問題也變得難以解決。

再者,孩子對父母煩,又會加深父母對孩子厭煩感,他們會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越大越不懂事”,孩子與父母雙方的矛盾會出現惡性循環。毫無疑問,家長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責任人,他們應該主動做出調整,提升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水平和認知格局,努力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個優秀的父母,必須會與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明白這個道理,家長們應該更能認識到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