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

(1)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2) 啟蒙運動

表述:

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2.宗教改革

(1)瞭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知識點:

一.文藝復興運動:

1.概念:是14世紀興起於意大利的,後又擴展到西歐的一次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表面上看是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2.興起的原因:

①中世紀以來,天主教會實行愚民統治和文化獨裁,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被消滅。

②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符合其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形式。

③意大利比較多的保留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和人才。

④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有豐富的人文、理性精神和世俗化的內容。

3.表現和內容

①出現文藝復興運動前三傑:中世紀最後一位和新時代第一位詩人但丁,代表作是《神曲》,“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小說集《十日談》,批判教會,提倡個性解放,歌頌對現世生活的追求。

②出現文藝復興運動後三傑:達芬奇的代表作是繪畫《最後的晚餐》、《蒙那麗莎》,米開朗琪羅的代表作是雕塑《大衛像》,“畫聖”拉斐爾的代表作是眾多的《聖母像》,歌頌了人和人性的光輝。

③英國的代表人物是戲劇家莎士比亞,代表作品是其多部戲劇,創造了一些人們至今耳熟能詳的人物,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對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影響。

④近代自然科學(實驗科學)開始產生: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伽利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科學開始擺脫神學的束縛。

⑤社會思潮:人文主義。也稱為人道主義、資產階級人性論,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反對以神為中心,主張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而不是來世的永生,倡導經驗理性,反對盲從愚昧。

4.作用和影響:

積極作用

①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的思想武器,給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和封建傳統觀念以沉重打擊。發現了“人性”,喚醒了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在詩歌小說戲劇繪畫等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開闢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

③ 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

④ 有利於探索冒險精神的發展,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

消極影響:過分推崇造成個人私人的膨脹和社會混亂。

二.宗教改革運動:

1.概念:

是十六世紀在西歐各國興起的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也是一場在宗教外衣下開展的政治運動(摧毀了各國的教會力量,否定了羅馬教廷對各國政治的控制)。

2.興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神學、政治、經濟束縛,建立符合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教會。

(2)天主教會的反動性

①天主教會是大封建主,佔有大量土地和財富,資產階級希望通過宗教改革剝奪其財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一些國家的封建貴族希望瓜分教會財產和權力,打擊教廷對本國人民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

②天主教會主張因行稱義,教階制度、腐朽墜落,阻礙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

③由於中世紀的愚民統治,當時歐洲人只知道天主教,所以只能以宗教改革、宗教異端的形式反對天主教會。

④免罪符是導火線。

(4)首先爆發於德意志的原因:

德意志政治分裂,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受到教廷的壓榨更重,所以首先爆發宗教改革。

(5)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盛行。

3.宗教改革的具體情況:

(1)馬丁路德改革:

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在德意志開始宗教改革。反對贖罪券,反對因行稱義(主張通過教皇為首的教士的作用和複雜的聖禮、苦修、善功才能被稱為義人,才能得救),主張因信稱義(只要信仰上帝和基督就是義人,就可以得救,不必靠聖禮、苦修和善功),反對天主教會,主張建立廉價教會(簡化教儀、廢除教階制度、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人人自己讀聖經),建立了新教中的路德宗。新教舊教之間,長期戰爭。

(2)加爾文改革:

加爾文是激進派,在瑞士的日內瓦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1536年,發表《基督教原理》一書,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張(大致同於因信稱義)、先定論(能不能得救,與人的個人意志無關,上帝已經先定好了),為資產階級發財致富辯護,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鬥的必要性、合理性。也主張簡化教儀,規定神職人員由選舉產生(建立民選教會)

他創立了新教中的加爾文宗,比路德宗更適合新興資產階級的需要,為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英國、美國)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3)英國的宗教改革:

其特點是在英王領導下展開,與羅馬教廷決裂,建立附屬於王權和政府的本民族教會,而在教義、教儀方面變化不大。新教會稱國教,保留了較多的天主教的殘餘。與路德宗、加爾文宗並稱為新教三大派。

後來興起了反對國教的清教,更適合資產階級的需要,正是清教徒發動了英國革命。

(4)法國宗教改革:

表現為新教徒和舊教徒之間的長期戰爭(胡格諾戰爭)。

(5)羅馬教廷的對策:發動教會純潔運動

革除內部弊端,懲治貪汙腐化。堅持教義,將新教和新思想指為異端(布魯諾被燒死),加以嚴厲打擊。組織耶穌會,對外傳教,擴大影響(明末清初傳教士來華)。

4.宗教改革的影響:

①改變了歐洲宗教分佈格局: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足鼎立。天主教會一統西歐的局面被打破。

②人文主義宗教觀廣泛流行:因信稱義、先定論、廉價教會(無得雜的聖禮及教階制度等)、民選教會、民族教會。個人信仰的自主的權力得到認可,人們思想得到解放。

③引起了長期的宗教戰爭和宗教迫害,此後德國君主簽訂《奧格斯堡和約》規定“教隨國定”即各國君主有權決定本國臣民的信仰,實質是承認了新教。法國國王頒佈了《南特敕令》,正式承認宗教信仰自由。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近代化。

④西歐各國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了民族教會,加強了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紛紛建立。

⑤推動了文化和科學的發展。

⑥有利於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⑦但不把宗教改革理解為思想解放運動,因為還是受到宗教迷信的控制。

三.啟蒙運動

1.概述:

17世紀興起於英國,18世紀在法國達到高潮的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批判專制主義、教權主義、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王權、教權、特權),主張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個人自由,反對迷信,提倡理性科學精神。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提供了理論武器,為資產階級專政建立政權,設計了政治制度。

2.興起和發展的原因:

①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封建專制制度成為嚴重障礙。

②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近代自然科學發展,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理性精神獲得勝利。

③法國是歐洲封建堡壘,封建統治異常頑固,爆發全面危機。

④英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給法國思想家以有益的啟示。

3.具體情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①啟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張: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社會契約、科學理性等,餘見概述。

②啟蒙運動的領袖人物是伏爾泰,他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政治上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

③孟德斯鳩:也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還認為國家權力應分成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部分,君主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法院掌握司法權。三權各自獨立,互相制約。成為後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④啟蒙運動的激進派盧梭:著有《社會契約論》等書,提出人民主權說,認為主權在民,人民有權革命,應當建立民主共和制。認為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但不主張廢除私有制,而僅主張加以限制。對法國革命有直接的影響。

⑤百科全書派:是法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宣揚科學理性,反對迷信專制。

⑥德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康德,成就主要在哲學方面。主張人是一切發展的最終目的,不能把別人當成自己的工具。他的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4.歷史意義:

①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學的鬥爭發展到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高度,比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更具有革命性質。給封建制度以沉重打擊,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提供了理論武器。推動了法國、美國大革命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潮流的發生。

②發展了人文理性精神,實現了歐洲又一次思想解放。推動了社會進步。

③有利於自然科學的發展。

④具有世界意義: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推動了當地的資產階級革命。(如中國的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維新等)

四.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比較:

相同之處:

①經濟基礎相同:都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的結果。

②階級基礎相同:都是歐洲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結果。

③鬥爭對象相同:都把矛頭對向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勢力。

④作用相同:都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有利於思想解放,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推動資本主義科學、文化的發展。

⑤性質相同:都是思想文化領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鬥爭。

⑥主張有一些相同之處:如反對等級觀念,追求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等。

不同之處:

①存在的時間不同:文藝復興14-17世紀,宗教改革16世紀,啟蒙運動17-18世紀

②經濟和階級基礎不同:三大運動發展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和資產階級不斷增強。

③鬥爭對象不同:同為封建主義,但文藝復興側重於批判天主教的某些神學觀和封建傳統觀念(如禁慾主義、矇昧主義、神本主義、永生來世等),並未系統地反對天主教和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側重於批判天主教會的宗教統治和教義(因行稱義等),主要集中在反天主教會本身,未涉及到封建制度;啟蒙運動側重於批判整個封建專制制度,包括王權、教權、特權三大部分。

④主張不同:文藝復興主張人文主義,主張人性至上,主張以人為本,是全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宗教改革主張人文主義的宗教觀,提倡人在信仰中的自主中心地位,是新的宗教觀;啟蒙運動為未來的資產階級專政國家提出了政治制度的設計,是一種新的政治觀。

⑤影響不同:文藝復興運動波及到西歐,宗教改革影響到東歐之外的歐洲,啟蒙運動影響到全歐洲,並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文藝復興未引起資產階級革命,宗教改革對尼德蘭英國美國革命有一定的影響,啟蒙運動則掀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潮流。

⑥性質不同:文藝復興主要是個文化藝術運動,宗教改革是宗教和社會運動,也有一定的政治性,啟蒙運動是思想和政治運動。宗教改革一般不理解為是思想解放潮流。

五.啟蒙運動與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比較;

相同之處:

①經濟基礎同:都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結果。

②思想主張有相同之處:都反君主專制制度,都主張建立法制國家。都主張人人平等。

不同之處:

①具體的主張不同: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涉及到政治、經濟、學術等多方面,而啟蒙運動由於發生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後,所以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領域。也是由兩地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水平不同決定的。

②影響不同:啟蒙運動引起了法國美國以及世界範圍內的資產階級革命,而早期民主思想則被禁,雖二百年後的近代中國民主革命有影響,但未在當時引起革命。

六.啟蒙運動與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比較:

相同之處:

原因性質同: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都是資產階級要求的反映,都是資產階級有政治、思想領域反封建的鬥爭。

思想主張有相同之處:都主張民主、平等、科學等。

不同之處:

時代不同:啟蒙運動早於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受啟蒙運動的影響。

作用有不同之處;在給本國封建統治以沉重打擊的同時,啟蒙運動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而新文化運動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沒有引發大規模的政治革命。新文化運動對本國傳統文化完全否定,有全盤西化的特點,造成了文化的斷層。

對儒學態度不同:啟蒙運動對儒學大體贊同,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

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