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為何取代《詠鵝》成為一年級學習的第一首古詩?

小侯子的小桃子


1、《詠鵝》與《江南可採蓮》兩首詩歌的不同。

《詠鵝》這一首詩在一年級之前學生就會可能會背,這首詩在孩子上學前班的時候,可能學校就會有要求去背誦這首詩。所以這首詩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陌生的一首詩。對於其中的感情來說,學生也能夠較好的把握清楚。

而先放《江南可採蓮》這首詩的話,則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瞭解祖國的大好河山,明白我國有多麼美妙的事物,加深對我們中國的愛。

2、《江南可採蓮》的優點

《江南可採蓮》這個詩全是充滿童趣,讓學生可以在剛開始學的時候就進入進去,能夠好好的學習,然後理解課文中古代勞動人民所擁有的一種淳樸生活。

3、《江南可採蓮》更適合小學生閱讀

《江南可採蓮》這首詩中的識字難度完全符合對一年級學生的要求,而且符合提高他們識字量的要求。讓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打好識字基礎,為自己以後做好一個充分的準備。


人魚媽媽教育


說道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我的印象還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山村詠懷》。

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時候《詠鵝》成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我更不清楚《漢樂府·江南》代替《詠鵝》作為小學一年級第一首古詩的。

只是我覺得現在的課本難度確實很高,對學生的要求也很高。(據說一年級語文開始已經取消拼音了?)

《山村詠懷》和《詠鵝》都是很押韻的故事,甚至我都沒有背誦這兩首詩的印象,只記得大家夕陽落山放學時,和同學們一邊跑,一邊背誦故事的場景。

現在我看到這首《漢樂府·江南》,並沒有一種很押韻的感覺,我自認為這首詩算上比較難吧。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更聰明瞭吧,所以教育部提高了難度?


姚說


《江南》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屬於詩歌。

《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相信大部分朋友們對這首詩歌,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詩歌的大概意思是:江南水鄉又到了採蓮的季節,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形成美麗的景觀。後五行反覆詠唱,描寫了一幅魚兒圍繞荷葉四面遊動的動人畫面。詩歌的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優美,非常適合小朋友學習。這也是在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做出的改變。也就是說學生們以後語文很難考100分,國學知識會佔到語文知識的30%。這樣大家也看出了語文學習的大方向。

相反,相信《詠鵝》這首詩大家耳熟能詳。孩子們在幼兒園階段,甚至沒有入學之前就已經會背這首詩,當然對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也一定有所瞭解。

《詠鵝》這首詩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被《江南》取代成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古文。不是說《詠鵝》它不重要,也不是說它的意境不好,或者說不適合一年級的孩子學習。他是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的。但是因為當前大語文學習環境下,用《江南》作為小學生的第一首啟蒙古典文學,這就要提示,或者警示,我們大家以後在學習語文方面涉獵要廣,要深,要有厚度。這是在打破以往的傳統形式,重新拾起我國文化精髓。





江蘇小學教師


漢樂府《江南》的詩句非常簡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平白如話,再明白不過了。

但奇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這首詩並沒有作為小學生的蒙學古詩讀本。古代沒有,現在也長時間沒有進入教材。進入一年級教材,還是這幾年的事情。我們許多年紀大一點的人讀到這首詩,還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裡。

(古人採蓮圖)

那麼,這麼好的一首詩,之前為什麼長時間沒有作為孩子的蒙學古詩讀本呢?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們來看看高頻率進入孩子蒙學讀本的那些古詩。比如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等等。

說實在話,這些詩,和《江南》比起來,似乎要複雜得多。我們就拿駱賓王的《詠鵝》和《漢樂府·江南》對比分析一下,看看為什麼說《詠鵝》更復雜一些。

其一,意象繁複。《江南》只寫了魚一個意象,對魚沒有任何細節上的描寫。而《詠鵝》裡寫了鵝的各個細部:曲項、白毛、紅掌等等。

其二,情態繁複。《江南》所寫的情態,就只有一個:魚戲蓮葉。《詠鵝》裡的情態則非常多,有鵝高歌,有鵝浮水,有鵝潛水等等,是一副立體的畫。

其三,環境繁複。《江南》只有“蓮葉何田田”一句。《詠鵝》既有綠水,還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複。《江南》就是表現魚兒歡樂的場景。而《詠鵝》表現的則是力與美的完美結合,表現的是一種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

(詠鵝圖)

既然《江南》更簡潔,更容易讓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說,蒙學教材、一年級起始教材,自然應該先選《江南》,再選《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呀,為什麼反而不選《江南》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在於,《江南》這首詩。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的複雜,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靜夜思》《春曉》這些詩。

甚至可以說,連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當年在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是沒有搞得很明白的。

為什麼說這首詩非常複雜呢?

第一,作者想寫的東西,在詩中一句也沒出現。

作者想寫什麼?想寫採蓮人。但是全詩沒有一句話是寫採蓮人的。都是在寫蓮葉和魚,連漁船這些東西都沒有。也就是說,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間,有巨大的距離。這個距離,需要具有豐富想象力的讀者來填補。這個讀者最好還要有曾經採過蓮的經歷。由此看來,讓小孩子來展開想象,把作者沒寫出來的東西,補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魚戲蓮葉東)

第二,詩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對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現代主義的思維。

什麼形式感呢?就是最後的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四句就只換了一個字,其它都是一樣的。從我們一般的思維來理解,這顯得有些重複囉嗦。但實際上,這既是作為音樂的需要,同時也是作為詩歌“形式感”的表現。作為形式感的詩歌,在古典派中是沒有出現過的,只有在現代派中才會出現。這一點,顯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這首詩具有“禪意”。

“禪意”是古詩經常追求的一種東西。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這樣的詩句都是具有“禪意”的。而“禪意”的獲得,是需要頓悟的,講是講不清楚。既然講不清楚,把它作為孩子的蒙學教材,顯然就有些吃力不討好。

不過,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這首《江南》放進一年級的教材裡,大約也是現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豐富了些。同時,就算不理解,讓他們先記住,在將來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教科書的修改決定,我們作為局外人是不清楚的。就好像魯迅退出,為什麼?社會反響那麼多,有什麼結果?

所以,討論官方為什麼這麼做是沒有意義的,也許真的就是因為這麼多年了,上來一位新教研組長,他更喜歡漢樂府而已。而且《詠鵝》經過這麼多年的啟蒙教育,加上現在小孩子學齡前教育的推廣,基本上沒有進入小學的小孩也會背誦了吧?那麼換一首有什麼問題?

我們到不如來欣賞下這首樂府詩,看看它好在哪裡?我們作為家長,如何在教材變動的情況下去多給孩子們一些課堂之外的詩詞教育?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平白如話的寫江南女子採蓮的小詩。我們知道,詩的起源就是歌詞。哪怕在漢朝詩開始脫離音樂獨立存在,成為徒歌,演唱其實一直也在延續,所以有樂府詩集。我們從這些樂府詩也可以看得出來,中國的古詩在兩漢時期就奠定了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不是指音韻、平仄、格律,因為漢字的音韻學要到魏晉的時候才出現,而伴隨著音樂演唱的詩是不需要本身音調起伏的。

我們這裡說中國詩歌的特色,是指表達方面。中國古詩的表達方式是含蓄的,隱藏的,不明說,但在字裡行間你可以感覺得到。

《漢樂府·江南》就是一首民歌,只有前三句看上去押韻(古音不做定論)。這首詩雖然題為江南,其實只是取了首句的前兩字而已,實際上是寫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可是有沒有具體寫採蓮?沒有,而是寫蓮葉田田。江南可以採蓮了,蓮葉擠擠挨挨,重重疊疊,迎風盪漾。接下來是不是接著該寫採蓮了?依舊沒有。“魚戲蓮葉間”,又去寫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游去,中間、東、西、南、北就這麼重複了五句。

可是我們讀起來,並沒有繁複的感覺,我們感覺到採蓮的少女,一邊採蓮,一邊東張西望,看著這些魚兒歡快地到處遊動。這就是中國詩歌的特色,隱藏的意向構建,無一字寫人,人卻活了,無一字寫事,事卻說完。而且這是一首民歌啊,那少女一邊採蓮,一邊看著魚兒,一邊輕輕緩慢地唱著這首詩,那種歡快的心情躍然紙上。

這是一種什麼水平?這是一種原始的、質樸的、沒有被華麗詞藻汙染的文采。

簡單、樸質、樂感、意象、聯想也許就是新教材選用這首詩給一年級的小朋友啟蒙的原因。因為孩子們同樣簡單、樸質、陽光、想象力豐富、心靈純潔。

對小孩子們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年級教學的重要職責,現在已經有了為這首《漢樂府·江南》新譜的曲,也就是說即使作為一首兒歌,也是可以快速幫孩子們搞清楚東南西北和培養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當然,《詠鵝》也不差。《詠鵝》是對鵝的一種具體的描寫,這種描寫形象而生動,對小孩子的文字能力也是有幫助的,可以教會小孩子如何去觀察形容一樣東西。但是要說七歲的駱賓王寫鵝就能表現出遠大志向,應該更多是大人的附會。

還小孩子以小孩子的天真,也許《漢樂府·江南》真的更好。

你看,也未必都是荒唐事。對麼?周樹人同志。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樂府詩》首首經典,且說這首《採蓮》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副江南夏天的美麗畫卷!有活潑的魚兒,有田田的蓮葉!有遊東遊西,遊南遊北的生動畫面,特別適合孩子們讀!且老師可以普及下方向的常識。

我家上幼兒園中班的女兒回家都能背給我聽。

我以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問題,沒感覺有多特別,反而感覺太簡潔口語化!聽她搖頭晃腦讀出來,便喜歡上了這首,並且也思考過與你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首會入教材?

我總結以下幾點:

1.清新明快.

2.朗朗上口

3.充滿畫面感

4.讓孩子對世界充滿美好的印象。

並不是說《詠鵝》不好,只是全方面綜合考慮,採蓮更適合入教材給孩子學。











詩文社


答:“江南可採蓮”《江南》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它看起來簡單,簡潔,實際意境優美意象繁複,其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詠鵝》詩,甚至可以說連一些現代成年人都只是明白表意,實際內函並不太懂。《江南》釆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釆蓮人釆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她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釆蓮俊男美女的歌聲和笑語融成一片,看,許多小夥子和釆蓮姑娘們正在調情說愛呢。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妙在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詩歌頭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江南採蓮時作者雙眼所見之美景,後四句以東,西,南,北並列,方位的變化以魚兒遊動為引線,看呀魚兒一會兒嬉戲在蓮葉的東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在蓮葉的西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南面,一會兒它又嬉戲到蓮葉北面。這即是眼前美景,又是釆蓮′姑娘小夥子們口中所唱的歌聲。全詩一氣呵成,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如聞起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使人浮想聯翩,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反覆詠唱,餘味無窮,極富“禪意”。全詩如下:《江南》(漢樂府)

江南可釆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注,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可:這裡含“適宜”,“正好”的意思。

相比之下《詠鵝》詩表面看是複雜實際上意境就比較簡單一些了。全詩如下:《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翠蜻蜓


《漢樂府·江南》是漢代漢樂府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彷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採蓮人內心的歡樂。此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畫面。\r

《詠鵝》是唐代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詩。它描寫了兒童眼中鵝的可愛形象,用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將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將暢遊於碧波之上白鵝的外形與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詞美、情美、意境美,給人以強烈、鮮明的聽覺享受和視覺形象。\r

這兩首詩都是內容淺顯,易學易懂,既符合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又能激發孩子學古詩的興趣。用《漢樂府·江南》取代《詠鵝》可能是編者的側重點不同,特別是《詠鵝》的傳播度已經很廣了,大部分孩子會說話學的第一首古詩就是《詠鵝》,所以沒有再收入課本的必要了。


善學文化


《詠鵝》《靜夜思》等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詩詞,早已成為啟蒙益智的兒歌般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了,現在絕大多數的學齡前兒童,即使有些沒經歷幼兒園期學習過渡的,也會背誦幾首古詩和簡單的計數算術,年輕的父母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會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極力儘早地對自己孩子進行各種益智興趣類的學習培育。有一次我去理髮,踫到一位年輕媽媽帶她兒子也在那排隊等待,小朋友長得很漂亮可愛,說是幼兒園大班了。等候中年輕的媽媽不失時機地出了好幾個字謎讓她兒子猜,小朋友都對答如流。後來她媽又出一謎“三人出來曬太陽”,我頭腦中的第一反應也是“春”,小孩支支吾吾半天沒答出來,就問他媽媽答案,他媽解釋說三人出來曬太陽就是一個春字,因為太陽是日,三個人加個日就是一個“春”字嘛,孩子卻不假思索脫口反駁說:“太陽那麼高長在天上,三個人明明是在太陽下面曬太陽的呀,媽媽,春是三個人在太陽上面的,三人怎麼到太陽上面去了呢?”年輕的媽媽支吾了,我也不知道答案。


合月刀


我覺得《漢樂府·江南》更適宜作為小年一年級的第一首古詩來學習。

理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現在大多數孩子在上學前,要麼家長教,要麼幼兒園或學前班學,一些簡單的古詩詞孩子都已經會了,其中基本上會包括《詠鵝》,所以替換下《詠鵝》還是有道理的。我的鄰居孩子剛三歲多,一天早上上班時,家長在電梯裡引著孩子說《詠鵝》,小傢伙就是聰明,晚上在電梯裡再碰到,竟然都可以背下來了。

第二,相對於《詠鵝》,則《江南》難度略高,有些拗口,字數較多。但既然大多數孩子對簡單的古詩詞都會背誦,因此提高教學的起點,思路沒有問題。即使有的孩子沒有接觸過《詠鵝》的學習,直接學《江南》,難度係數增長也不大。

第三,中國的古詩詞同中國的歷史一樣,博大精深,深入學習既是傳承,也是提高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從少兒就應該多接觸古詩詞。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不需要把詩詞給他們講得太深,要通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保持對古詩詞的興趣。

江南兩漢:佚名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詠鵝唐代: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