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隊大姚


崇禎皇帝的安葬過程,是分兩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幾乎滅了他宗族的滿清皇帝都出過力。

明末,君臣關係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沒有擔當。這些權貴們心裡的小九九是:“江山國家是你的,金山銀山是我的,憑什麼讓我出錢保衛你們老朱家的王朝?”

於是皇帝找他們要錢,他們也哭窮,彼此在玩一個心照不宣的遊戲。最終,沒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就悽慘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顆歪脖子老樹上,隨他去的,只有一個貼身太監王承恩。

上圖應該比某些電視劇更真實的還原了崇禎自縊的情形。據給他收屍的人描述,崇禎穿的藍色袍服,沒有戴帽子,以發覆面,一隻腳穿著紅鞋,另一隻腳上只有白色錦襪。講真,明朝皇帝並不是像電視上演的那樣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時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況喜好樸素生活,讓皇后親手給自己補襪子的崇禎皇帝。

崇禎更悲慘的地方在於,死的時候沒人顧得上給他收屍。

當時,李自成已經進入了北京內城,除了少數選擇“自殺”殉國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員帶著細軟四處逃散,剩下的,則乖乖的跪在城門口迎接大順軍團。

李自成的手下沿著皇宮,一個屋子一個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裡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長平公主和袁貴妃,給周皇后收了屍,但唯獨找不到崇禎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著急。畢竟,萬一大明皇帝順利出了城,跟南邊來的“勤王”軍隊匯合,再反殺回來,對自己的威脅,那將是極大的。

於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禎皇帝,無論死活,都賞賜黃金一萬兩。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馬上就有熱心的北京群眾提供線索,崇禎皇帝的屍體正掛在一顆老樹上,隨著春天的沙塵暴晃悠悠的飄搖。腳下還倒著一位身著蟒服的中年太監。

(這老樹的位置還在,成了景山公園裡的重點保護對象,但樹早就不屬於“原版”的了,是1981年補栽的“假”歪脖子樹。)

為了表姿態,李自成決定將崇禎皇帝按老規矩下葬在天壽山,結果竟然發現,已經當了16年皇帝的崇禎,根本就沒顧得上給自己修陵墓。

此時,躲在周國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爺主動交出。

自信滿滿的“闖王”並沒有難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應了朱太子的幾項請求——“不可驚我祖宗陵寢”、“速以禮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殺戮我百姓”。

於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來一具高質量的紅漆棺材,和一口品質不錯的黝漆棺材,把帝后兩口子塞進了已經去世兩年多的崇禎愛妃——田貴妃的陵墓裡。

這時,大明的降官們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對於安葬崇禎兩口的事兒,互相推諉,最後,安葬崇禎帝后的任務,落到了昌平州基層官員趙一桂身上。趙一桂費了大勁,四處忽悠哀求,向北京周邊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兩銀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貴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嬪下葬後,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盜墓者進入陵寢),以便帝、後棺木進入。

趙一桂請了工人,不分晝夜,用了四天時間才打開了田妃的墓道。

這一步的花費最多,打開、封閉墓道需要200兩銀子的預算,剩下的三十多兩銀子則用來搭蓋薄棚,買紙,買豬、羊、素供,結算活動人員工資,提供勞役們的工作餐等等。

不過,這樣緊著花,錢還是不夠用。因為,崇禎與周皇后都是有棺無槨(棺材外面的套),這樣實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禮制。

趙一桂也是為難壞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乾脆將田妃的棺木從她的槨中拎了出來,把崇禎的棺材放了進去上。然後,重新佈局,崇禎放在中間,周皇后放在左邊,田妃放到右。太監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圍。

於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僕人,以這種尷尬的形式,在地下團圓了。

墓地封門後,參與工程的基層官吏和勞動人民們實在是看不下去,又現場集體捐資五兩銀子,給崇禎的陵寢外圍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圍牆。

而此時,當年被崇禎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權臣們,還在專注於“更重要的事兒”。

之後就是大順匆忙撤離,滿清入關,大明的臣子們跪完大順後,又帶頭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門,連續兩年,分兩批次迎接了大清軍隊,幾乎沒人再關注過悽慘落幕的崇禎夫婦。

這時候,某些外族人倒顯得更有骨氣。比如,一名朝鮮崔姓大使拒絕向清朝統治者進行朝賀,之後,在兵荒馬亂中來到崇禎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將自己餓死在了崇禎的墳頭,為崇禎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著,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後,一面為了斷除後患,對明朝宗室男丁趕盡殺絕;一面為了籠絡漢族老百姓,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開始高調的為崇禎皇帝修建陵寢。

清統治者對剛烈殉國的崇禎帝后兩人還是比較敬重的。把崇禎皇帝諡為“莊烈愍皇帝”,周皇后諡為“莊烈愍皇后”。將田貴妃幕改為思陵,並拿出預算,按帝王陵寢的規格,對思陵進行擴建。

然而,開始的時候,進展並不順利。

畢竟,給前朝殉國的帝后修陵墓,屬於“高風險”活動。誰要是賣力幹了,表現出對明朝的懷念和熱情,那不就等於在找死嗎?

於是,清朝的工部和負責內務的太監們相互推諉、扯皮,誰都不願意出頭,更不想擔責任。再加上資金缺口,於是,擴建陵墓的事兒,拖了好幾年。

此時,原明朝司禮監秉筆太曹化淳,冒著生命危險,向順治皇帝反應了這個問題。

正在成長中,非常崇尚漢族文化的順治帝,出於個人感情上的“共鳴”,對崇禎陵墓的重建工程還是比較上心的。於是,下令立即營建思陵,不得以各種藉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辦相關官員(“如再延諉,定行重治”)。

在大清國皇帝的壓力下,思陵終於開工了。

承擔修築思陵的官員們,每天都過的膽戰心驚。很明顯,他們面臨著兩難的境地——如果再拖延應付,不但會再次激怒順治皇帝,別人也難免在背後指責他們沒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標準修的太完美,又會被按上心懷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來“秋後算賬”。

最終,明思陵被修的不倫不類。雖然跟傳統帝陵一樣,建了無馬道、宇牆、寶城牆、城臺及重簷歇山頂式的明樓,但崇禎皇帝墓前的五供(石頭祭器)卻與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異。首先,五供體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論式樣,更接近於給太監用的祭器(下圖)。不過,在陵園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樣的,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和財政預算。思陵配有司香內使(守陵太監)二名、陵夫八名(可帶家屬),照役給予香火地畝(國家安置房產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還委派專員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視,進行檢查修葺。甚至在18世紀末的乾隆晚期,還進行了一次對思陵的大規模修繕和擴建工程,直到19世紀末,清朝都堅持著對明帝陵的祀享。

清滅亡後,思陵在戰火和盜墓賊的侵擾下,殘毀的十分嚴重,隨葬品被掏乾淨,帝后兩人和田貴妃的屍體也早就不知所蹤。尤其是內戰期間,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竟然大規模拆毀了陵園地面的亭臺建築。

最終,思陵被各路人馬折騰的空空如也,僅淒涼的留下了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實在拿不走,不能變現的大物件。

好在,咱們又下功夫依據史料記載,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復了一些往日風采。目前,思陵屬於明十三陵的重要景點之一,每年的門票收入也相當可觀。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史書上記載,李自成攻破長安後,崇禎帝無路可逃,選擇了在煤山自縊而亡。李自成發現崇禎自縊身亡後,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書中記載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在《國榷》、《流寇志》和《罪惟錄》中均有記載是李自成安葬的。


順治元年即1644年5月,據《清世祖實錄》中記載,清廷入關後,下令重新改葬崇禎帝的墓地,並營建思陵建築。1644年11月,開始動工,於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終於完成。



到乾隆年間,思陵修繕過兩次,建築規制上也發生了變化,順治、康熙年間,很多知識分子,不稱思陵為思陵而稱之為“攢宮”。 宋南渡後,很多人稱古時帝、後塋冢為“攢宮”。


小生聊歷史


這個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禎帝的屍體以後,先是用門板停在東華門內側,給搭了靈棚。第二天重新改殯,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崇禎帝頭戴翼善冠,身著袞玉滲金袍,周後亦依制加袍帶。

也就是說,為崇禎帝入殯的是李自成。

停靈期間,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李自成決定打開田貴妃墓,把崇禎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鈔庫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緊迫,時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趙一桂組織募捐,有十人捐錢共350千文(約合銀233.6兩)。就用這筆錢,在崇禎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禎帝后梓宮葬入陵內。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

所以說,崇禎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趙一桂和地方鄉紳出錢,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滿清入關,也就是入葬一個月以後,清廷就下令營造崇禎帝陵寢,並且命名為思陵,但工程遲遲不能開工。原明朝司禮監曹化淳一再上書催促,工程終於於當年11月開工,第二年,也就是順治二年9月完工。耗銀大約三四千兩,其中1500兩是順治皇帝所賜,其餘為內外官員捐獻。平西王吳三桂還曾捐出1000兩。

也就是說,現有思陵的地面建築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寶城也是這個工程的一部分。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還對思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和改建。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出錢出力的人很多,比如吳三桂、曹化淳、李自成、牛金星、多爾袞、順治、乾隆等等,這還只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各前明官員出錢的也不少,其他參與者甚眾無法統計,史料上也缺乏記載,尤其初期的滿清政府也沒錢,不過在“重責”的威脅下,前明官員們還是勉強把活兒幹了。

甲申國難後,李自成重金懸賞、威逼利誘之下才會有人去找,否則崇禎帝還不知道要在樹上繼續掛多少天。對於崇禎帝的生死,在乎的人寥寥無幾,即便有官員惦記著皇帝,甚至可以以身殉國,但在初時幾天也根本沒想到皇帝會尋死上吊,在那個時候,誰最在乎崇禎帝的去向呢?

當然是李自成。如果皇帝尚在,那證明大明政權還處於存續狀態,這對李自成來說是個絕大的威脅,別管南方地區的兵將是否能聽調度,光那人數聽著就讓人頭暈,李自成吹都吹不出這數來,所以重中之重就是儘早找到崇禎帝,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李自成開出條件-能獻出崇禎的人封伯爵,賞賜萬金,有敢於藏匿皇帝的,族滅。

根據史料,1或5天后,宮內的人發現了吊死在偏僻角落的崇禎,那時候的煤山就是存煤炭的地兒,和後來的景山大不相同,根本沒什麼人去,屬於髒亂差地區,您想吧,宦官宮女都不愛去,所以誰也不會想到崇禎最後竟然會隕落在那種地方。

當時崇禎帝雖然早已死去,但從身上的裝扮還是能看出他自盡前的狼狽,身著藍色衣衫,光著左腳,而右腳穿著一隻紅色的靴子,披頭散髮用以遮面,正應了他的遺言,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崇禎帝的囑託,李自成做到了,他沒有傷害一個人,他傷害了京師一城人。

李自成也不是純傻子,有牛金星之流出主意,他當然不能真的把崇禎分屍,落不到好處不說,反倒是留下罵名,那時候很多人對大明還是有歸屬感的,只不過時間點比較敏感,都不敢說而已。臣子、百姓知道這消息都巴巴的看著呢,所以李自成為了穩定北京局勢,為了顯示自己不計前嫌,為了留下個好名聲,他決定妥善安葬帝后二人,別人他才懶得管,裝裝樣子而已,哪能真裝成孝子賢孫呢。

在正式入陵之前,帝后被安置到簡易的臨建棚裡,沒有多少人敢來,二三十人草草走了個過場就各回各家了,只有兩個兵部的小主事嚎啕大哭悲慟不已,是怎麼知道他們身份的呢?當時就被抓了,而且抓的不止他們兩個,好歹李闖進了北京就是新一任主人,這倆人哭前明君主是不是有點過了,大順軍士拿不準,抓了再說聽領導安排。

李自成安排將帝后安葬在明陵,整了兩口還算過得去的棺材,崇禎帝用紅色漆之,周後則是黑色。牛金星致辭,然後直接就著手辦理安葬事宜了,說李自成應付差事真沒冤枉他,除了棺材以外他是根毛不拔,葬明陵說的好聽,崇禎帝生前沒修陵墓,你把他放哪兒呢?地方上也沒錢,最後由忠於大明的10個人湊了湊工程費,把田妃的陵墓扒開,然後把帝后安置進去,在那種環境、條件下,已經仁至義盡了。

所以說,是誰安葬了崇禎帝呢?這就是以趙一桂、孫繁祉等10個人出錢、出工出力妥善安葬的,如果非要說李自成從中起到一定正面作用的話,首先他沒分屍,其次他准許眾人安葬崇禎,對他來說裝的已經夠到位了,具體你們是埋了、扔了、火化、天葬,反正和自己沒關係了,這就是他的態度,他能不知道這事要花錢麼?後來問都不問了,也沒誰敢找他晦氣,自然誰都不提了。

趙一桂想做好事不留名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沒過多久多爾袞進京,第一個要追查的就是帝后梓宮的下落和安置情況,按當時的政策,趙一桂留任,自然要向新領導彙報,就把事情大致說了一下,李自成安排下來了,但是府庫一根毛都沒有,大家湊錢安置妥了。

既然已經被李自成拔了頭籌,搶了風頭,多爾袞也不可能把帝后刨出來再次安葬,但是又想達到安撫官員、百姓的目的,同時表達對大明的尊重,表達與大明的兄弟情深,表達對李自成的憤懣,順便接手“兄弟”的江山,所以細想之下決定國喪三天,就算罷了。但與李自成不同的是,多爾袞還指示官員安葬了袁妃和兩位公主,連帶著萬曆和天啟的遺孀也都妥善循例安葬。

至於出資的那些人,事後大多舉家遷徙了,誰還不怕個死呢,天知道哪天清廷翻臉,自己這種平民小戶可禁不住折騰。

就處理相關崇禎事宜方面,多爾袞和李闖高下立判,如果是多爾袞辦這事,肯定不會如此敷衍,另外同樣是入主京師,兩個人的作為大相徑庭。

多爾袞知道穩定官僚系統就是穩定整個江山社稷,要用漢臣儘快穩定漢地的局勢,這些人有天然的優勢,他要求士兵不得燒殺捋掠,官員們官復原職,同樣的部門,滿洲一群人,漢臣一群人,都要用,至於以前是否投降過李自成,既往不咎。

李自成進北京后王公貴族,前明勳戚,這些人都是鐵定要倒黴的,大臣被刑訊致死1000多人,大順軍滿街抓人看到胖些的人都要捆上毒打勒索,門戶稍微像樣的,甚至宅牆稍高的,不問是誰直接抄家。多爾袞入主則短期內發還了諸多人的田產等等,讓這些人安心,只有一點,大清軍隊糧食不夠,需要各部提供。

當然,這些都是暫時的,後續下手就太狠了。大清要想真正在中原紮根,穩定局勢是第一要務,無論真情還是假意,這都是清廷的階段性政治需要。

為了治亂還有兩點舉措非常聰明,前朝遺臣很多為了立功都相互攀咬,以期在新主子面前刷存在感,說不定還能再升一級,多爾袞看出端倪後果斷制止,敲打諸臣凡事“不必苛求”。

比如曹化淳回老家蹲坑6年了,官員們彈劾他充當內應為李自成打開北京城門,難怪曹太監說出了“並信從前史不真”的話,文官少說八成都該死,人怎麼能無恥到這種地步。

有官員上奏,自李自成進京後,自殺殉國的官員很多,被劉宗敏追贓助餉刑訊致死的更多,希望清廷撫卹他們的親人,表彰他們的氣節,多爾袞當即就同意了。

現在我們看到思陵的這種制式和規模呢,最早是順治和多爾袞修繕的,他們安排前朝太監曹化淳整修一下,正式的陵墓是建不起的,入關初期,雖然大清准許吳三桂自己造錢,但清廷的田稅,幾乎一半也還是讓吳三桂吸乾,清廷也沒錢。

順治給錢了沒?也沒有,他想給1500兩,但是沒錢,這次是太監曹化淳找身邊多位前明太監和大臣們湊錢修的,這還碰到了諸多困難,因為有的前明官員甘心出錢,而某些前明官員非但不出錢,還抱著不情不願的態度,為啥呢?無非是個前明的皇帝,他不可能自己跑出來或者託夢謝謝你,即便真能這樣官員們也不在乎,相對來說他們更注重實際利益,幹好了沒好處,幹不好,甚至不幹也沒什麼懲罰,所以都拖著不幹。

在順治,或者說多爾袞的“重責”威脅下,思陵才勉強在一年半以後完工,最後將近完工的時候吳三桂還捐了一筆錢好歹美化了一下建築。

順治親政後,對崇禎這個同行還是比較同情的,自己也過得不順,竟然有了同病相憐的感覺,於是給崇禎帝改諡“莊烈愍皇帝”,在親自祭拜後,又著人再次修繕一番,但規模方面沒有增大,只是看著荒廢得不成樣子,所以算是簡單的維修維護,打掃清潔了一下。

後來乾隆派官員是拜祭崇禎帝,官員回來後說是歷經三朝,思陵沒人管沒人問的,破舊的很嚴重,三座供奉靈位的大殿已經坍塌了,因為當初修建的時候太節省了,所以工程質量實在是一般,而且到乾隆十年,正好歷經百年,建築再不整修就全完了。

乾隆是不怕花錢的,全部准奏,享殿、配殿一起修繕,但是滿漢官員都不同意,其實就是變相的巴結乾隆並表忠心,所以雖然這次在原基礎上整修的比較到位,但是很多建築並沒有得到恢復。

到了乾隆五十年,乾隆帝決定全面整修明十三陵,思陵也在其內,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思陵概貌都是乾隆帝修建的,在原有基礎上有了一定擴充,並且安置了10人組的護陵人員。

民國期間(1945年),又有人自發自費的修繕思陵,但是不久後又恢復了滿目瘡痍的破落景象,甚至還有些腦子不大靈光的盜墓賊去挖墳掘墓,整個陵墓被糟蹋的一塌糊塗。

真正修繕一新,徹底進行保護,而且保護的最好的,修繕的最具成效的,維護人員最完備的,當然是我們的新中國政府,否則思陵早變成建築垃圾堆積場了。


古今通史


分享一個小故事吧,雖然我不知道真假。

以前去北京十三陵參觀,在景區遇到了一個賣飲料的大哥,這哥們說自己是悼陵監村的。悼陵監村是清朝給按照明朝的規矩,給崇禎設置的守墓村子,所以他跟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清軍入關後給收斂崇禎遺體,發現崇禎的頭不見了,而且在北京周邊也找不到,就只好打了個金腦袋給崇禎按上,然後崇禎發喪,並按照明朝的規矩給崇禎弄了個思陵村守墓。

有一天,村民發現崇禎墓被盜,棺木被打開,金腦袋不翼而飛。村民們很害怕,不敢去報告官府,所以把盜洞堵上,又用榆木給崇禎做了個腦袋按了回去。之後村民就把村名改了,也就是悼陵監村,也就是取盜陵監的諧音。

當然這就是個民間傳說,真假不知,除非是把崇禎的陵墓打開,看看崇禎有沒有腦袋就可以了。不過,誰又在乎呢。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多是貪圖享樂,荒淫無道之徒,但他卻是其中的一股清流,不吸菸不喝酒,不貪圖享受,不好美色,自殺殉國,踐行了自己“君王死社稷”的誓言,更是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詔。就是這樣一個“五好青年”,在他死後,大臣們卻避而不管,連死敵都看不下去,將其安葬,只是將其安葬在了一個死人墓穴。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五好 青年”皇帝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圍攻北京城,在北京城破之際,崇禎皇帝為了妃嬪和自己子女免受侮辱,他命自己的皇后貴妃自縊,刺死自己的女兒,砍殺了幾名妃嬪。在李自成將要攻入紫禁城之際,崇禎皇帝還要努力一把,至少安排一下後事,但他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最後,他選擇在景山的歪脖子上自殺殉國,他自去冠冕,以發覆面,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他在吊死前,在藍色袍服上留下了“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詔。

在崇禎皇帝死後兩天後,他的屍體才被發現。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裝入柳木棺內,搭蓋了臨時靈棚,但大明的大臣們卻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一人去拜祭,真的是悽慘無比!李自成雖為亂臣賊子,但他都看不下去了,最後決定將其安葬。可是將其安葬在哪裡成了問題,按慣例皇帝一登基就要開始修建陵墓,但是由崇禎皇帝登基以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墓地而被耽擱了,一直沒有修建陵寢,這就難辦了。

後來,李自成決定將崇禎安葬在田貴妃的墓中,卻沒有安葬費。當時,負責安葬的官員只好在當地募捐安葬費,最後在當地鄉紳的募捐下,籌集了可憐的安葬費。他們將田貴妃打開,先將田妃棺移於石床右側,次安周後棺於石床左側,最後將崇禎帝的棺木放入田妃槨中,停放在石床正中位置。然後,將墓道給封了起來。最後,當地百姓義務勞動,為崇禎帝堆起了墳冢。一代帝王,最後不僅被埋進了妃子的墓,而且還是已經去世的田妃槨中,真是慘呀!

再後來,清軍入關,順治皇帝為收買人心,將埋在崇禎皇帝的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一些地上園寢建築。到了乾隆時期,又兩次修繕思陵,使其初具規模,但比明十三陵的其他陵墓差遠了,只能說將就著看吧!

清朝滅亡後,軍閥混戰,日軍還蹂躪了思陵,屢逢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就這樣一個寒酸的陵墓,竟然被當地土匪兩次盜掘。後來,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又大規模地拆毀陵園地面建築。最後,思陵只剩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作為珍貴文物保存下來。

崇禎皇帝生雖是亡國之君,沒有挽救大明,但他卻沒有亡國之君之惡,更是自殺殉國,踐行了自己“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其血性值得後世敬佩,比晚清那幾個軟蛋皇帝強多了!


密探零零發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崇禎?大明老朱家最後一任皇帝。咋說呢大明終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國門”。簡單的說,這都城擱那,皇帝就蹲那,沒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說法,您要是把這都城攻破,這也就意味著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親不和親的事,你瞅著老朱家的大明不順眼,來呀!咱陪你練練沒問題。個頭大哇咋的咧,讓老朱家拿自家閨女當擋箭牌?這事還真沒幹過,也不惜得幹,那叫丟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語一聲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這主從來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個不要臉的你要是瞅著那一塊入了你的法眼,沒問題啊,擼起袖子咱幹一局,打趴下沒關係,老朱家的人還得想辦法咋弄回來,祖宗的產業咋說丟就丟,沒聽過。

這和滿清的皇帝可區別大發了。逃跑割地賠款,他一樣都沒落下可佔了全乎。敵人還沒有瞅見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個的都城撂下來就跑,咸豐就是頭一個,這後來幾乎就成了慣例。後來那割地賠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傢伙比俺都清楚。

這事不能聊,一聊就摟不住火,分分鐘鐘的就跑偏了,離咱這題就十萬八千里了。

好咱接著題主的問題聊。

咋說呢?崇禎帝不是亡國之君,但卻有著一大幫子亡國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鐘鐘的就把北京城給開了,這就得拜謝大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人打小就聰明,有著神童的美譽,見風使舵,瞅著風就能聞見人放的那啥味來,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給你文出來。

就是這張縉彥把那城門洞給開了,帶著一幫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給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磕頭,在前頭一路小跑牽著劉宗敏的馬頭,進入了紫禁城。

當時的張縉彥頭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給人家劉宗敏賣個萌啥的了。後面大傢伙也知道了,崇禎帝擱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樹上。

而李自成呢開頭幾天還能約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個縮頭烏龜一樣官員還以為,自己個只是還了個主子,能接著伺候李自成,延續自己的榮華富貴。

可那張縉彥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譽,瞅出來李自成不按好心,轉頭撅著屁股就跑路了。後來大傢伙也知道,李自成通過酷刑和抄家殺人,算是從這些大明的官員身上拔下為了老多銀子,當軍餉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張縉彥算是躲過一劫,跑到南明的地頭上繼續忽悠,弄了老大一官,當然也沒得意多久,就被滿清給整趴下了,這就哆哆嗦嗦的認滿清為新主子。就他這樣的要兵沒兵,要腦子卻長了一堆反骨的傢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腳丫子就踹到了寧古塔喝西北風去了。

最後哀嘆自己個生不逢時啊,弄了一本書《東京》算是整了一點貢獻吧!

乾隆編那貳臣傳中啊,他就是其中一個,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大明的官員都是縮頭烏龜轉世嗎?”

那倒不是,崇禎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烏龜轉世,但還是有很多好官員。當年追隨崇禎帝自殺的官員舉家自殺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監自殺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戰鬥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宮女自殺的也有三百餘人。

得,咱這一說就說的有點遠了,咱接著題主的問題接著聊。

崇禎的事

話說,絕望的崇禎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時候,光著左腳,右腳蹬著一隻紅鞋,在一件藍色的衣服上留書說:“他這人當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養了一幫子吃嘛嘛不夠,幹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後導致那李自成進了北京城。這事說起來就慚愧,真真的沒臉見老祖宗,只好拿頭髮把臉遮起來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屍體隨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傷害百姓就成!”

而這時間點上的,李自成滿北京城找崇禎帝,就想著整個啥儀式的,也好名正言順的來個繼承大明江山啥的,還整了一通告:“把崇禎帝獻出來,賞一萬金,給個伯爵噹噹,如果把崇禎帝藏起來,抓到了就滅族!”

結果崇禎帝已經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沒有給李自成這機會。

那麼為了彰顯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擱北京城那東華門外邊,搭了一草棚子,說是靈堂其實是示眾。把崇禎帝和皇后用兩扇門板給抬出來往那一擱,回頭又重新整了兩副柳條木棺材。

四天後,給崇禎帝整了一口紅漆棺,給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給倆人整了兩套衣裳。

這倆具棺槨這一停就是好幾天,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前去弔唁,跪地上大哭,磕頭都磕的滿臉是血,此後就沒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國楨,而李國楨提出了三個條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寢不能碰,二用天子禮葬崇禎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應了。這就有了後來崇禎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禎帝活著的時候,就沒有給自己修啥陵墓。畢竟當時大明缺錢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他就沒有顧的上這事。

這咋弄呀?這就只好把崇禎帝和他的皇后埋入兩年前下葬的田貴妃的陵墓中。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貴妃的合葬墓。

這葬可以,但李自成沒錢,只能募捐。得,就為這事衙門口給了一批條,讓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時候就十個人,一共捐了233.6兩。

就是用這點錢,開了田貴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槨擱在棺床上了事。為了像那麼回事,還在地面上搭了五個棚子。然後弄了兩隻羊一頭豬,算是祭祀了一下。

後來又召集了百多個人給崇禎帝堆起了墳頭。後來辦這事的趙一桂和孫繁祉又捐了五兩銀子,買來了磚頭瓦塊的,圍著這墳頭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圍牆,這就算完事了。

後來李自成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分分鐘鍾就讓吳三桂之流帶著滿清給秒了,接著吳三桂為了表達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現啥岔子,這吳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給勒死了。得咧,這大明也就結束了,而滿清就正式的入駐了中原。

那麼滿清為了籠絡籠絡人心,這就把崇禎帝那墓,就命名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這開始叫出來的。

而且還在地表上營建園陵建築。

這事估算得用銀子三千兩。其中奉旨撥銀一千五百兩,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兩。可這奉旨撥的銀子,這工程所就不知道從哪裡去領,而那募捐的也就只達到了六百五十兩。後來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籌集了一千兩,這離那預估的款項差著老大一截。後來吳三桂又捐了一千兩,得咧,這就湊活著開了工。

這到了乾隆手上的時候,又進行了一次修繕。其實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頂個名頭。這事就結束了。

所以是誰把崇禎帝葬到了思陵,應該是李自成,因為當時沒有李自成點頭,誰也不敢啊。但實際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趙一桂。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崇禎,差點成為拋屍野外的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其葬禮不僅寒酸,而且悲哀,最後還是葬進了妃子的墓中,還算落土為安。這主持下葬的不是皇親國戚,也不是顧命大臣,而是一個尋常小吏。



1、

崇禎皇帝,可以說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但明朝跟一座被蛀蟲掏空了大壩一樣,已經漏水厲害,所以崇禎皇帝再怎麼努力都無力迴天。大壩只要外物輕輕一撞,就會四分五裂,化成洪災席捲天下。

李自成進京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皇帝早就聽說李自成的手下見女人就佔,見錢財就搶,所以為了皇家的顏面,為了自家的女人不受辱,於是出現了以下一幕。

貴妃們,你們好好去吧,朕等下就來陪你們!

貴妃們拿起毒藥,骨碌碌的喝了下去:夫君啊,來世有緣,還做你妻。

命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然後拿起寶劍對著公主一陣亂砍:女兒啊,不是爹爹不愛你們,而是不能讓你們受辱,我無臉在九泉下去見列祖列宗。

崇禎和太監王承恩逃到皇宮後的煤山,崇禎找了棵歪脖子槐樹,以發遮臉,然後看了眼大明江山,吊死了。王承恩找了棵海棠樹,也掛上去了。

歪脖子槐樹,以發遮臉,寓意心懷有愧,無臉見人,這崇禎至死還是很講究。


2、

李自成就沒那麼講究了。

李自成進京,本來還想在崇禎面前耀武揚威一番,羞辱一下,哪知道連人都找不著,於是發火下了命令藏匿者滅族,獻帝者封侯。

這時崇禎披頭散髮在樹上掛著呢。

找了三天,愣把李自成的火氣給弄沒了;找到崇禎後,為了爭取民心,李自成就搞了一出設靈堂拜祭的把戲。

雙塊門板往東華門旁一放,將崇禎皇帝、皇后屍體一撂,大臣們來拜!

崇禎這時很慘,還穿著內衣褲,鞋上煤山時掉了一隻,就這樣躺在門板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真心假意的都有。真心的三十餘人號陶大哭,哭皇帝,哭大明江山;假意的七十餘人拜了一拜站在一旁感嘆世事無常,其餘的都是打醬油走過場來看熱鬧的,誰知道李自成會不會秋後算帳。

李自成沒錢,打心眼兒沒打算把搶來的錢安置崇禎,但為了招攬李國楨,總算答應以天子之禮葬崇禎,停屍三日已經發臭的崇禎皇帝可以入土為安了。

李自成命令太監買棺材,省錢嘛,最廉價的柳木最合適。

3、

下葬找不到地兒!

崇禎生前內憂外患,一直沒時間和精力修自己陵墓。李自成還在為戰事焦頭爛額,也不可能為崇禎來風光大葬修陵墓,聽說田貴妃的陵基還未完工,得,三人葬一起吧,於是下令昌平州全權負責此事。

昌平州銀庫也是空的!

昌平州有個小吏叫趙一桂,比較有良心,自家皇帝死了,至少得入土為安吧,於是召集鄉紳孫繁祉、白紳、劉汝樸等十人,湊了二百多兩銀子,作為開墓封墓的花費。

當地百姓又湊了5兩,作為祭祀、修築圍牆之用,崇禎的後事總算完成了。

崇禎下葬過程很簡單。

李自成為招攬李國楨答應以天子之禮下葬崇禎,一毛不拔下令昌平州全權料理後事,小吏趙一桂出頭,召集鄉坤當地百姓籌資二百多兩銀子作為花費,完成了李自成口中的“風光大葬”。

後來清朝為了籠絡人心,向漢人示好,減低漢人的抵抗之心,定崇禎三人墓為思陵,康熙出銀一千五百兩,百官出資一千五百銀,拖拖拉拉一年後,吳三桂又捐了一千兩,進行了一次修繕;乾隆又作了一次修繕。


崇禎下葬是昌平州小吏趙一柱牽頭,鄉坤和當地百姓籌資完成的,與李自成無關,與清朝無關,就這麼簡單的事兒!


西遊夢紅樓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很可悲的是他根本就沒幹錯什麼事,但是接手大明時,國家已經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雖然崇禎皇帝非常勤政,並且生活十分節儉,但是獨木難支,無法挽救逐漸衰亡的大明王朝。

崇禎皇帝

我們都知道,崇禎皇帝在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在煤山自縊了,他本想率大臣和李自成拼死一搏,但是卻無一人響應,看到大勢已去後,崇禎皇帝在太監王承恩陪同下,登上了萬壽山,在一棵歪脖樹上自縊身亡,崇禎皇帝死後,太監王承恩跪縊而死,他的屍體在兩天之後,才被李自成的起義軍發現。

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叛賊了,接下來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就是新王朝的建立和重建國家,雖然崇禎皇帝死了,明朝也倒了,但是明朝在各地都還在有殘餘的勢力,很多大臣百姓們都還在視明王朝為正朔,對於反對勢力還能直接派兵清剿,但是對於明朝遺留下來的臣子,臣民們重建還需要這些人,只能安撫啊。

闖王李自成

所以李自成也很聰明,雖然在入京後,對手下管理得不怎麼樣,但是對崇禎皇帝他還是讓人將崇禎皇帝好好的安葬了,他讓手下,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兩人的屍體,用棺木裝殮好,併為他們兩搭建了靈堂,按照皇帝,皇后的身份,讓人給他兩穿著好相應的服飾,並按照正常皇帝下葬的禮節進行安葬。

崇禎皇帝在死前,曾在自己的藍色袍服上寫道: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但是從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好好安葬來看,他應該也是看到了崇禎皇帝寫下的這些字。雖然崇禎皇帝已經死了,但是李自成對他也算是禮遇有加了。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崇禎皇帝自己是沒有陵墓的,因為他來不及修,李自成更不可能給他修了,但是崇禎皇帝的愛妃田貴妃早死了,她是有園寢的,所以李自成為了省事,就讓人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一同合葬在了田貴妃的墓裡,把這座墓改名為思陵。但是李自成把人葬了之後。還要把墓給封起來,但是這時他手下的人燒殺搶掠,根本就沒錢撥去封上墓穴,還是當地比較有錢的這些人家捐款把思陵給封上的。

後來滿清入關之後,為了籠絡人心,又專門給崇禎皇帝舉辦了一場葬禮,之前李自成下葬崇禎皇帝的墓,只有地下墓室,地上什麼都沒有,是不符合禮節的,所以清政府又撥錢,劃地給他重新修建陵墓改葬,並且下令全國都要為崇禎皇帝服喪三天,還讓人給賠崇禎皇帝一起死的太監王承恩,在思陵旁也修了墓,之後在乾隆年間朝廷也曾經兩次撥款修建過思陵。

明思陵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崇禎和周皇后死後,由李自成下令安葬在北京昌平原來埋葬崇禎寵妃田貴妃的墓壙裡。

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後,幾天後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當時明朝的兵部主事劉養貞自己出錢買了兩副柳木薄棺把他和周皇后的屍體簡單裝殮起來。

後來,李自成出於安定民心的考慮,覺得應該予以妥善安葬,就拿出質量較好的紅漆棺和黑漆棺各一具,重新裝殮了崇禎帝、後,並且命令順天府擇日將崇禎帝、後下葬在昌平銀泉山原來埋葬田貴妃的墓壙裡。

因為崇禎帝屍體有棺無槨,負責監葬的大順禮政府主事許作梅臨時決定把田貴妃的棺材從原來的木槨中取出,用它裝了崇禎帝的棺材。

按照慣例,一個皇帝即位後就開始為自己營造陵墓,但崇禎初年御用堪輿學家在天壽山明陵地區踏遍群山,竟沒有找到一個風水好的地方,因此為崇禎帝修建陵墓的事情一直拖下來。後來崇禎帝看中了河北遵化馬蘭峪的一塊地方,可是這時明王朝岌岌可危,他的築陵計劃就擱淺了。到了清朝順治時期,遵化馬蘭峪這個地方被選做了清東陵。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按照明皇陵的規制,為崇禎帝與皇后、貴妃合葬的這座陵墓加修了地面建築:明樓、享殿和碑亭,命名為“思陵”。在明朝十三陵中,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天啟帝朱由校的德陵和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規模是最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