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葉祖禹,是名美籍華人,回國後專心20年公益事業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葉祖禹,1948年生於青島。在美國獲得電腦博士學位後進入貝爾實驗室從事電信工作。1999年的一個夏夜,我在自己北京的寓所裡,望著窗外滿目燦然的燈火,思緒遊離。我想起了小時候姥姥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想起了走進敬老院為郭大媽梳頭時,從梳齒間掠過的銀髮;想起了在結對學校——河北懷來朗訊希望小學操場上,冉冉升起的旗幟;想起了在母親捐建的河北宣化延元希望小學落成典禮上老鄉和孩子們那質樸的笑臉。

此時此刻,一陣思緒迎上我的心頭,怎樣才能給身邊有善意的人,找到彼此的依靠共同在大愛之路上成長呢?思考之後,我做了決定:對!做一個平臺,一個讓孤寡老人、弱勢少年和志願者,都可以在一起彼此陪伴的平臺!”我將自己的這份意願,告訴了妻子周石生。我們共同拿出自己的部分積蓄,在新澤西州成立了 NEW PATH FOUNDATION 基金會。

2000年年底的一天,西城區圖書館內,北京市志願者協會正在舉辦一場大型志願者招募會。我作為美新路的創始人,希望藉著這次機會,把剛剛成立一年把更多的志願者吸納進來。十幾位志願者在瞭解了美新路“擇愛而行”的理念之後,成為了美新路第一批公開招募的志願者,如此一來,便為這份美好的事業,打下了一個紮實的根基。每每想到那天的情景,我都心懷感恩。


2001年的一個週末,我和志願者們的 身影出現在天樂老年公寓裡。一老人們顫顫巍巍地站起來,褶皺的眼角里溢滿了笑意迎接我們。我們的物資捐贈和培訓幫扶。讓天樂老年公寓連續多年被評為北京市區先進。我高興地在美國的網站上發佈消息說:“中國的北京有一個朝陽將臺天樂老年公寓,那裡的領導是一流的,員工是一流的,服務是一流的,老人是幸福的。”

2002年年底的一天,建國門附近的某飯店宴會廳很是熱鬧。明亮的燈光下,火紅的桌布、雪白的餐巾、亮閃閃的餐具,處處充滿著節日般的氣息,依照我女兒懷瑛為美新路設計的 LOGO 製作的旗子掛在迎面的牆上,五十多個志願者先後趕到,大家互相寒暄、彼此問候,一派歡欣,美新路的第一屆年會啟動了。“美新路,平臺建,銀絲白髮也不閒,熱情接納培養咱,只要勇於做奉獻……”快板有節奏地敲擊著,志願者們也拍著巴掌歡笑著、應和著。

2003年,我則全心投入到了美國最成功的 Mentor項目在北京的推廣。其理念在於志願者用關心、尊重、接納和支持的心態中陪伴小朋友,並把這種純然平等的陪伴模式,命名為大朋友項目。第一個方向是海淀明圓打工子弟學校。當時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尚未給予打工子弟學校一個地位,它們自然沒有公辦學校所享受的各項政策待遇。由於沒有合法的身份,明圓學校運營艱難,孩子們更是缺少關愛。自此,美新路的大朋友項目正式啟動。


2004年,美新路和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之間的一份協議,意味著,從 志願者可以入駐“一福”,為那裡的老人們開展陪伴服務了。成立近四年來,老人們越來越離不開志願者的陪伴,志願者們也越來越看重與老人之間的情意。因為愛,志願者和老人們走在一起,與老人共度著如此美妙溫馨的時光。看著這些,我滿心感慨和歡喜。我把這個服務定名為“晚緣”,自此美新路的助老服務有了自己的名字。

2005年的一天,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中學的男生宿舍裡,突然出現了一個陌生的年輕小夥子。他跟40 多個完全沒有衛生概念的半大男孩子們混住在了大通鋪上,而且一住就是一個多禮拜。他們在滿是臭鞋臭襪子味道的屋子裡,他跟孩子們講有一些大城市的大朋友想和你們做筆友。學校領導主動找到他溝通此事,對於這個距離北京最近的國家級貧困縣的閉塞山鎮來說,這是多麼稀罕和有趣的事情。美新路淶源東團堡基地,就這樣誕生了。

2006年,一位高大俊朗的男士走進了我的辦公室,他是在美國從事鄉村助學工作的博士,這一年和夫人一起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回到國內,想幫助更多的人。大家把笑容和掌聲熱烈地投送給他並向其介紹工作事宜,他說:“我的思想、世界觀已經定型了,沒有辦法自我成長,我就來貢獻一份力量吧!不拿薪水,每週來辦公室三次。對了,我還要做大朋友,就在淶源基地。”我笑了,大家也都笑了,他的眼睛也眯彎了。


2007年12 月 4 日,我送別志願者一行九人踏上了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新基地調研之行。他們先是去了康保縣的三所中學,可惜各不能滿足大朋友基地的要求被逐一放棄。第二天傍晚,他們來到了沽源縣白土窯鄉中學,發現各種條件均符合基地要求,而且校長很接納美新路大朋友項目的理念和目標。當天晚上,傳朔就和校長一直聊到了深夜11點。隨後在一週之內就完成了從新基地考察到小朋友甄選的全部事項。

2008年,四季青敬老院裡,因為車禍高位截癱的王亦明,與美新路結緣。躺在床上的她舉著雙手,一針一線地繡了幅十字繡作品,並委託結對志願者連同一封信送給了我:“當志願者來到我的床邊的時候,我並不認為他們會帶給我什麼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不再每日嚎啕,開始唱歌與人說笑。現在,我終日巴望著志願者的身影,如同眼巴巴盼著兒子回家一個樣。我精心挑選了一幅題名為《理想家園》的十字繡送您。”我的眼眶溼潤了。

一天,大朋友項目負責人接到一個電話,是中國農業大學志願社團的同學打來的,他們從網上得知美新路開展大朋友項目,希望在農大組織一批大學生來參加這項志願服務,並把服務基地也作為大學生們的實習基地。我經過多方考察,最終選擇了母親的家鄉——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第二中學。2009年12月14日,一塊印著“中國青少年發展基會美新路公益基金大朋友項目服務基地”的金底紅字的牌匾,被掛在了宣化二中的教學樓前。


2010年,美新路經過十年的發展,開始在印度生根。此時我做出了一個決定,離開美新路的領導崗位。2012年1月9日召開的年會上,我帶領七名新領導班子登臺亮相,並把一首我寫的詩——《純淨的溪流》念給大家聽:有一群人,像一條溪流,自發地在這塊土地上,把一份純然的關心與接納,長期的,沒有什麼要求的,送給另一些心靈,有一些人離開了,又有新的一些人走進來,一直一直的,總是在人們的身邊緩緩流動著。

隨著志願者們彼此之間交流與陪伴的深入,一個定期的交流平臺——美樂匯成型,並於2011年 9 月啟用。美樂匯每週日下午舉辦,每次活動都有策劃預告,主題都是志願者最關心、最與時俱進的。志願者可以自薦當主持人,也可以尋找夥伴共同完成。靈活多變的方式,總有一款適合你,吸引了許多志願者不辭路遙辛苦前來,成為美新路眾多小組中生命力最旺盛的一支。

2012年5月6日,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內,《流金歲月之一人一故事》成書發佈會隆重舉辦。這一天,對於美新路晚緣志願者與一福老人的老人們來說,都意義重大。10個多月之前,我和大家在朝陽區政府項目中提交了“流金歲月,一人一故事”老人口述史項目申請,並取得成功。當時辦公室招募了 31 名志願者,訪談了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 40 位老人,收集、整理、撰寫了他們的人生故事,並最終彙編成冊、印刷出品。


2013年8 月 3 日,10名美新路社會志願者來到某社區居委會和10 名老人達成了一年的陪伴事宜。如同這流火的季節,“和美夕陽”項目的服務熱火朝天地展開起來。經過晚緣項目負責人與時任義街道辦主任,幾番交流最終落地的。經過努力,志願者為十幾年敬老院的服務模式和經驗複製到社區的開拓性一步,對於我也是一次新的嘗試。

2014年,美新路的一位理事,利用業餘時間訪談了近 20 位資深志願者,並花費了大量心血,編寫了一本記錄基金會成長曆史的書《一起走過的日子》。她在書的自序中寫道:“在這個紛繁的社會中,在信任都日漸微薄的人與人之間,還有那麼多善意,那麼多溫暖,這真是非常美好的地方。美新路,她是人間的桃花源。”

2015年無數個星期四的晚上,文藝匯的成員從京城的四面八方趕到辦公室,開始“約會”。舞蹈、演唱、手工、禪繞畫。大家各展身手,發現了快樂,找到了自信,也拉近了距離。最初,文藝匯是為了籌備2014年年會節目,由當時的大朋友項目官員陳紅英臨時組建的,後來正式確定為美新路的常設志願者團體組織。在隨後的各種活動和工作中,文藝匯的成員都扮演了骨幹的角色。


2016年,晚緣馨蘭基地所在的東壩地區大規模的拆遷改造,辦公十分不便,為了不讓老人們失望,這群可愛的人依然堅持著定期去看望老人。與此同時,長辛店社會福利中心整體改建,那裡的30 位五保老人都將臨時搬到另一家養老院。志願者們仍然心心念念著老人們,他們每週服務一次,已經與老人們相伴了13年。78歲的羅素梅大姐,是美新路最年長的志願者,在美新路已經服務了13年。

“2017年會”當天早上,一位志願者帶著她的兩個學生,來到了年會現場撐起一個大宣傳板,擺上筆記本等義賣物品。志願者們陸續來了,她就在一旁“有多少捐多少”地嘮上了。年會開始前就收到捐款 5000 多元,她自己又捐了4000多,湊了個1萬元的整。雖然一萬元錢對於基金會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但可以看出,志願者從上到下的募捐意識普遍增強,給美新路捐贈的志願者也越來越多。正像她在年會現場打出的口號那樣:美好的事業更需要支持。

2018年,在施永青基金會的支持下,經過一年的籌備和努力,全部由美新路誌願者傾心傾力打造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志願者陪伴故事集《最美的時光遇見你》,終於出版發行。同年6月2日,“2018 正念覺察工作坊”舉辦,北京與美國和臺灣三地晚緣志願者齊聚臺北,共同學習正念覺察,共同交流晚緣服務。


如今,正值我發起的“愛的陪伴”歷時20年,我所說的溪流,那一條條孱細的、纖弱的泉眼,已經匯聚成河,開始澎湃有聲了。20 年來,955名晚緣志願者陪伴了641名老人,2705名大朋友志願者陪伴了2825名小朋友,給無數家庭送去了快樂和幸福。小溪還在奔湧,而新的小溪又在來的路上了!由無數條小溪組成的力量,終將匯聚成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