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周迅的這一期《奇遇人生》,電影感那麼強?

火鍋影話


綜藝《奇遇人生》第二季口碑逐漸回升,待到影后周迅參與的第五期播出後,好評進一步發酵。第五期完美的鏡頭質感與觸動人心的話題延伸,也讓“周迅電影感”、“周迅這期太好哭了”成為觀眾熱議話題。

以《奇遇人生》往期的選題風格來看,觀眾的“好哭”體驗很常見,第二季劉雯、大鵬參與的故事,都得到過“好哭”評價。但之於“電影感”,還是在《奇遇人生》播出後第一次受到大範圍討論,也因周迅而光芒更強。

從網友們將“電影感”與周迅掛鉤來看,大眾普遍認為這是影后的電影體質與綜藝火花碰撞,最終呈現出的藝術效果。但觀眾忽略了一個問題,《奇遇人生》開播以來,“電影感”從未缺席。

電影質感的構圖,真實與藝術的結合

周迅期電影感最直觀的效果,是鏡頭的藝術,精巧的構圖、自然舒適的濾鏡,如文藝電影般賞心悅目。這樣的拍攝手法是電影必備但在普通綜藝中很少見,普通綜藝更傾向於故事記實,往往會省去畫面構圖美感的藝術呈現。

但《奇遇人生》是一部紀錄片風格的全新形態綜藝,總導演趙琦、單集導演趙青都是專業紀錄片出身,獲獎無數。他們更擅長真實與藝術相結合的構架,在抓取真實鏡頭時,不會忽略藝術魅力。

這種製作方式,並不是周迅參與後臨時出現,它一直存在於《奇遇人生》之中。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隨手點開幾期節目,幾乎都能截取可媲美文藝片畫面感的精彩片段,攝影上的藝術取向,從未缺席。

從自然風光到人文探索,《奇遇人生》堅持的紀錄片手法,讓作品電影感呈現在每個畫面之中。因為這些“電影感”的存在,才會讓觀眾產生明顯的差異感體驗,只不過它的呈現相對於精心設計過畫面的電影成品,觀感不會那麼強烈。

而周迅這一期之所以讓電影感“破圈”,其實得利於取景。

日式庭院與自然風光結合,緊湊的室內佈局與精緻的本土特色,老人、孩子、採訪者不同身份人物的匯聚,讓攝影師的鏡頭有了更多呈現空間。

所以,他能輕巧地拍攝出建築與搭配之美、人物與建築融合之美。

甚至純人物也足夠組成豐盈有故事的畫面。

很顯然,自然與人文元素促成了本期畫面質感的飽滿,導演也明顯捕捉到其中的文藝氣息,所以在整體設定上也更偏向電影呈現。成品每一小段都進行章節化命題,搭配日系文藝化常見的文案風格,使電影感撲面而來。

不過,畫面構圖只是本期電影感所具備的“形”,讓它有了靈魂的,是“劇本”。

將內核完整呈現的“劇本”

觀眾對《奇遇人生》更多的觸動,是因為每一期綜藝所展現的世界觀、奇遇與人生,周迅這一期,則著力於呈現阿爾茨海默患者的家庭生活。道子與幸貞兩位老人含蓄深沉的愛情,整個家庭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都是觀眾“好哭”的核心。

而呈現這些觸動,需要《奇遇人生》給出一個完美的“劇本”,定下它想表達的世界觀。當然,這裡的“劇本”並不是電影依賴的杜撰劇本,而是挖掘真實生活中平凡而動人的力量,並給出合理規劃,以呈現這份力量的“劇本”。

它在道子與幸貞的生活狀態中挖掘了自己想要的內核:愛情、親情與人生。

如何讓這一內核得到充分表達,讓觀眾更徹底感受到其中的力量?是需要劇本引導的。比如,道子帶眾人看望看護中心的幸貞,老人的兒子向阿雅闡述家庭的羈絆與變化,幸貞向周迅、阿雅解答人生態度。

這些內容都是嘉賓之間相互碰撞出的真情實感,再通過劇本規劃,融合成一個整體的內容,才能向觀眾展現不遜電影的完整。普通綜藝為什麼沒有這種電影感?正是因為它們大多著力於捕捉使觀眾歡樂的鏡頭,並非傳達一個完整的“故事”。

發現真實、整合真實,並將其中的力量帶給觀眾,這才是本期節目電影感由內而外傳遞給觀眾的根本因素。也是《奇遇人生》一直存在的製作魅力,每一期它都給出了完整的“劇本”,區別只在於呈現出的效果對觀眾觸動的強弱而已。

紀錄片導演的核心魅力,有匠心的生活挖掘

《奇遇人生》之於畫面與內容的電影感追求,無論是周迅還是其他嘉賓,其實只是重要的“配菜”,他們會影響整體的觀感,但掌勺的還是導演。總導演趙琦、單集導演趙青,是周迅這一期呈現出電影感的核心人物。

他們決定了選題、呈現與成品風格,決定了這檔綜藝對生活不斷挖掘的態度,這是所有質感的起點。有意義的內核給予團隊足夠完美有觸感的劇本,並以藝術畫面與真實內容融合的方式呈現出來。

看起來,這應該是每個匠心導演的追求,但在市場化、娛樂化的綜藝中找到這個方向,並不容易。這不僅需要他們保持紀錄片導演的製作風格,還需要他們保有優秀紀錄片導演對藝術給予生活反思與能量的擔當追求。

總導演趙琦有一段採訪很觸動七話,他表示做《奇遇人生》是想要呈現一個“大開大合的世界觀”,通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與能量,來促進現實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這是七話一直希望影視人保有的創作心態。

所以,我們看到了阿爾茨海默患者的家族故事,看到了其中的憂傷,更看到了這些平凡小人物散發出的生活力量,感動與鼓舞並存。其實在第一季,趙琦已經嘗試將阿爾茨海默、養老話題推給觀眾,所以有了毛不易參與的音樂公益那期。

養老是我們必須面對事情,也是當下社會一個嚴峻的問題,但我們國家傳統的觀念是很避諱生死話題的。趙琦希望通過綜藝去引導、探討這些話題,讓更多的人關注反思,當大家都有了一定認知時,才可能促進規則的完善。

這是《奇遇人生》作為一檔綜藝,所承起的擔當。

而周迅這一期的單集導演趙青,更是一個持續關注阿爾茨海默症、養老話題多年的紀錄片導演,她曾花費三年時間去記錄一對老年夫妻的日常,拍攝出紀錄片《我只認識你》。藉此向社會傳遞一對恩愛老人相濡以沫的愛情,也傳遞他們的焦慮與“走投無路”。

兩位導演對阿爾茨海默的關注,對養老話題的探討,為節目想擁有的大開大合世界觀豐滿了骨架,讓人敬佩。看到他們在將問題拋出觀眾之時,又給予更多生活能量,讓觀眾同時接收到感動與力量,更讓人敬佩他們的通透與匠心。

因為他們的存在,你會發現我們覺得一片狼藉的環境,其實仍舊有很多努力發現問題、探討問題,促進問題解決的追夢人。這才是生活中最溫暖的正能量,也是節目“電影感”不斷出現的根本。

他們的存在,讓《奇遇人生》更為耀眼,讓綜藝更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