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陶:有信仰的陶


雲南製陶有4000年左右的歷史,而作為少數民族中非常勤勞的傣族,掌握製陶技術已經3000多年。

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那西”,意為“理想而神奇的樂土”,中國西雙版納、老撾琅勃拉邦、泰國清邁與緬甸景棟被稱為傣族四大城,歷史上,西雙版納由於地理交通相對封閉,使得眾多的傳統手工技藝得以原樣保存,其中傣族慢輪製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2006年6月西雙版納傣族慢輪製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傣族製陶與傣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緊密聯繫在一起,也體現著傣族最原始的生態觀、生活觀,就像傣陶中最具典型性的青蛙肚造型,它在使用上以大儲物功能著稱,但其背後又體現了多生多育的美好意願。


時光流轉,從歷史中走來的傣陶,現在仍在每一位工匠的手中代代傳承,他們就像一位守望者和繼承者,在守衛它的同時也不斷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傣陶一直會讓傣族的文化歷史在其身上記錄、延續。人們能通過傣陶讀出傣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更能被其承載的傣族精神所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